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2024高考启程:戏剧阅读试题精选

2023/7/13 9:18:58  阅读:90 发布者: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廷见元帝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

(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元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元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阕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阕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6、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首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歌曲,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予以单于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舞台提示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8、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4分)

【答案】

6D【解析】“表面平静”错。结合“(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离座)陛下”“(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等分析,单于应该大惊失色。

7C【解析】“极尽渲染”错。结合“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等分析,可知仅有两句描写苦伶仃,没有极尽渲染。

8①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围绕唱《鹿鸣》还是《长相知》,以及对《长相知》的不同理解,在王昭君和元帝君臣之间展开矛盾冲突。

②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因为匈奴小股部队在边境上袭击汉地的行为,导致朝堂上发生了汉朝皇帝和匈奴单于之间的矛盾冲突。

【解析】

结合“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等分析可知作者是利用不同人物的不同思想认识来设置矛盾。结合“萧育:(展开羽书)……不知下落……”“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等分析可知作者是通过因果关系(或:通过外部矛盾推动内部矛盾)来设置戏剧冲突。

9、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丰容靓饰,相貌光彩照人; ②心怀大义,顾念汉匈和平;

③见识高远,旧曲翻出新意; ④不卑不亢,态度从容不迫。

【解析】

结合“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王昭旨:(从容地)《长相知》”“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逢迎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等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昭君的形象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锁在监牢里面的,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慧:大哥,鸣凤呢?

新:出去了。(长嘘一声)

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苦笑)是做么?

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我们……

[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唢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妈:(一路嚷嚷着)好了,好了,新娘子到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这可该吃你喜酒了。快出去,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你先出去给我倒杯茶来。

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慧:(方才已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你再想想吧!这是你一生的事情啊!(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你现在决定走。还来得及……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你好一点了么?

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你还不去?

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我简直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连忙)好了,就好了。

氏:(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

民:是啊,就出来。

[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

慧:怎么样,大哥?

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慧:(性急)慢慢,慢慢,现在事情都遇到头上,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袁成手中捧着一顶两边各插一条金花的博士帽。]

高克明: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

:就来。

[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

高克明:是,爹!

民:(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太哥,你要大胆,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觉 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觉慧,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文本一中多次写到“梅花”,这一道具既暗示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也象征了二人感情的纯洁美好。

B.“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失望与无奈,已经抱定了必死之心。

C.文本二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族制度下家长的独断与荒谬。

D.觉新的悲剧是他懦弱隐忍的性格造成的性格悲剧,同时也由他特殊的出生环境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的悲剧。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 )

A.文本一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都表现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更能吸引观众兴趣。

B.文本一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接着回忆往昔,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鼓励出走。

C.觉新在婚姻大事上的态度,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奴性特点,揭示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的残害。

D.“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定亲”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表达了作者的同情。

8.根据文本一的内容,概括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6)

9.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6)

【答案】

6. B(“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是觉新绝望的呼喊,是一种无奈的反抗,但是家族身份决定了他会选择忍耐和接受,而不是“抱定必死之心”。)

7. A(文本一中人物对话中的省略号,不全是表达人物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错。)

8.①觉新是一个受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仍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幸福,善良、懦弱的封建家庭少爷形象。②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年轻单纯、思想激进、不满封建家长对婚姻的干涉、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者形象。(每点3)

9.①文本一是话剧,是用对话和动作来表演的戏剧,包括对白、独白和舞台说明;文本二是小说,为叙事性文学体裁,通过人物、情节、环境概括性表现社会生活。②文本一写觉新娶亲,舞台表演在一个场景,剧情紧凑集中;文本二叙述觉新从毕业、定亲到娶亲的过程,时空跨度相对较大。③文本一通过展现党新内心的矛盾和觉慧与觉新的矛盾,强化了戏剧冲突;文本二则着重表现觉新的顺从、隐忍。④文本一以人物语言、舞台说明交代相关内容,推动情节发展,节奏较快,人物语言高度性格化、动作化;文本二则交代故事背景、叙述情节发展过程,通过心理、行动描写等表现人物性格。⑤文本一运用第一人称;文本二则运用第三人称。(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

三、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下面小题。

雷雨(节选)

曹禺

鲁贵 你知道这屋子为什么晚上没有人来,老爷在矿上的时候,就是白天也是一个人也没有么?

鲁四凤不是半夜里闹鬼么?

鲁贵 你知道这鬼是什么样儿么?

鲁四凤我只听说到从前这屋子里常听见叹气的声音,有时哭,有时笑的,听说这屋子死过人,吊死鬼!

鲁贵 鬼!一点也不错,——我可偷偷地看见啦。

鲁四凤什么,您看见,您看见什么?鬼?

鲁贵 (自负地)那是你爸爸的造化。

鲁四凤您说。

鲁贵 那时你还没有来,老爷在矿上,那么大,阴森森的院子,只有太太,二少爷,大少爷住,那时这屋子就闹鬼,二少爷小孩,胆小,叫我在他门口睡,那时是秋天,半夜里二少爷忽然把我叫起来,说客厅又闹鬼,叫我一个人去看看。二少爷的脸发青,我也直发毛。可是我是刚来的底下人,少爷说了,我怎么好不去呢?

鲁四凤您去了没有?

鲁贵我喝了两口烧酒,穿过荷花池,就偷偷地钻到这门外的走廊旁边,就听见这屋子里啾啾地像一个女鬼在哭。哭得惨!心里越怕,越想看。我就硬着头皮从这门缝里,向里一望。

鲁四凤(喘气)您瞧见什么?

鲁贵就 在这桌上点着一支要灭不灭的洋蜡烛,我恍恍惚惚地看见两个穿着黑衣裳的鬼,并排地坐着,像是一男一女,背朝着我,那个女鬼像是靠着男鬼的身边哭,那个男鬼低着头直叹气。

鲁四凤 哦,这屋子有鬼是真的。

鲁贵 可不是?我就是乘着酒劲儿,朝着窗户缝,轻轻地咳嗽一声。就看这两个鬼飕一下子分开了,都向我这边望:这一下子他们的脸清清楚楚地正对着我,这我可真见了鬼了。

鲁四凤 鬼么?什么样?(停一下,鲁贵四面望一望)谁?

鲁贵 我这才看见那个女鬼呀,(回头,低声)——是我们的太太。

鲁四凤太太?——那个男的呢?

鲁贵 那个男鬼,你别怕,——就是大少爷。

鲁四凤他?

鲁贵就是他,他同他的后娘在这屋子里闹鬼呢。

鲁四凤我不信,您看错了吧?

鲁贵 你别骗自己。所以孩子,你看开点,别糊涂,周家的人就是那么一回事。

鲁四凤(摇头)不,不对,他不会那样。

鲁贵 你忘了,大少爷比太太只小六七岁。

鲁四凤 我不信,不,不像。

鲁贵 好,信不信都在你,反正我先告诉你,太太的神气现在对你不大对,就是因为你,因为你同——

鲁四凤(不愿意他说出真有这件事)太太知道您在门口,一定不会饶您的。

鲁贵 是啊,我吓了一身汗,我没等他们出来,我就跑了。

鲁四凤 那么,二少爷以后就不问您?

鲁贵 他问我,我说我没有看见什么就算了。

鲁四凤 哼,太太那么一个人不会算了吧。

鲁贵 她当然厉害,拿话套了我十几回,我一句话也没有漏出来,这两年过去,说不定他们以为那晚上真是鬼在咳嗽呢。

鲁四凤 (自语)不,不,我不信——就是有了这样的事,他也会告诉我的。

鲁贵 你说大少爷会告诉你。你想想,你是谁?他是谁?你没有个好爸爸,给人家当底下人,人家当真心地待你?你又做你的小姐梦啦。你,就……

鲁四凤 (突然闷气地喊了一声)您别说了!(忽然站起来)妈今天回家,您看我太快活是么?您说这些瞎话——这些瞎话!哦,您一边去吧。

鲁贵 你看你,告诉你真话,叫你聪明点。你反而生气了,唉,你呀!(很不经意地扫四凤一眼,他傲然地,好像满意自己这段话的效果,觉得自己是比一切人都聪明似的。他走到茶几旁,从烟卷筒里,抽出一支烟,预备点上,忽然想起这是周公馆,于是改了主张,很熟练地偷了几支烟卷同雪茄,放在自己的旧得露出黄铜底镀银的烟盒里。)

鲁四凤 (厌恶地望着鲁贵做完他的偷窃的勾当,轻蔑地)哦,就这么一点事么?那么,我知道了。[四凤拿起药碗就走。]

哈姆莱特(节选)

莎士比亚

鬼魂及哈姆菜特(上)

哈姆莱特 你要领我到什么地方去?说,我不愿再前进了。

鬼魂 听我说。

哈姆莱特 我在听着。

鬼魂 我的时间快到了,我必须再回到硫磺的烈火里去受煎熬的痛苦。

哈姆莱特 唉,可怜的亡魂!

鬼魂 不要可怜我,你只要留心听着我要告诉你的话。

哈姆莱特 说吧,我自然要听。

鬼魂 你听了以后,也自然要替我报仇。

哈姆菜特 什么?

鬼魂 我是你父亲的灵魂,因为生前孽障未尽,被判在晚间游行地上,白昼忍受火焰的烧灼,必须经过相当的时期,等生前的过失被火焰净化以后,方才可以脱罪。若不是因为我不能违犯禁令,泄漏我的狱中的秘密,我可以告诉你一桩事,最轻微的几句话,都可以使你魂飞魄散,使你年轻的血液凝冻成冰,使你的双眼像脱了轨道的星球一样向前突出,使你的纠结的鬈发根根分开,像愤怒的豪猪身上的刺毛一样森然耸立:可是这一种永恒的神秘,是不能向血肉的凡耳宣示的。听着,听着,啊,听着!要是你曾经爱过你的亲爱的父亲——

哈姆莱特 上帝啊!

鬼魂 你必须替他报复那逆伦惨恶的杀身的仇恨。

哈姆莱特 杀身的仇恨!

鬼魂 杀人是重大的罪恶:可是这一件谋杀的惨案,更是骇人听闻而逆天害理的罪行。

哈姆莱特 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

鬼魂 我的话果然激动了你:要是你听见了这种事情而漠然无动于衷,那你除非比舒散在忘河之滨的蔓草还要冥顽不灵。现在,哈姆莱特,听我说,一般人都以为我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一条蛇来把我螯死,这一个虚构的死状,把丹麦全国的人都骗过了:可是你要知道,好孩子,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

哈姆莱特 啊,我的预感果然是真的!我的叔父!

8.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艺术由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雷雨》的伟大在于,它展现了处于错综复杂关系中的人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性,这是好的文学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

B.“闹鬼”选自《雷雨》的第一幕,戏剧的第一幕是塑造人物性格和展开情节线索的基础,通过这段鲁贵和四凤的谈话,交代了两年前闹鬼的秘密,并暗示了四凤与周萍的关系。

C.《哈姆雷特》选段哈姆雷特与鬼魂的对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诗意,鬼魂述说自已被杀的遭遇,控诉了叔父与皇后的罪人之恶,将观众带入了一种神秘恐惧的氛围中。

D.《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形象推动了剧情的发展。让儿子复仇,儿子用“戏中戏”证实鬼魂的话,儿子一再拖延,鬼魂再次出场提醒,儿子最终为父报仇,整个戏剧情节结构完整统一。

9.下列各项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选段鲁贵和四凤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人物个性化特征。鲁贵的卑鄙贪婪,四凤的天真单纯,通过口语化日常化的人物语言很好地呈现出来。

B.鲁贵这个人物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他作为纽带连接剧中的人物和冲突,揭开“闹鬼”的悬念,在剧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C.《雷雨》的人物语言常常有“言外之意”,也就是潜台词。比如选段中四凤问鲁贵看见什么,鲁贵说:“那是你爸爸的造化。”(文中画线处)表现出鲁贵对自己在周家特殊地位的自得。

D.《雷雨》中“闹鬼”的情节,交代繁漪与周萍曾经的感情经历,是剧中矛盾冲突之一,鲁贵知道大少爷和繁漪有染,告诉四凤“闹鬼”的真相,不希望女儿把这段感情太当真。

10.《雷雨》剧本选段中,鲁贵与四凤围绕“闹鬼”有大段对白。1984年电影版《雷雨》,以这样的面面来呈现:阴森的夜晚、摇曳的烛火、两个黑衣人晃动的身影。请探究电影与戏剧的处理方式各有什么效果?为什么会有不同?

11.法国戏剧家阿尔托提出“残酷戏剧”理论,他认为:字宙本身是残酷的,人性中隐藏着残酷的因素。而戏剧通过对这一切的表现把观众暴露在自己隐藏的罪恶面前,以此洗涤净化观众内心深处的罪恶感。

请结合《雷雨》与《哈姆雷特》整本书,思考:哪一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的创作理念?请你借助剧本中具体的剧情闸释你的理由。

【答案】

8C

9C

10.话剧的大段对白能让观众关注人物语言中,品味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能更好地塑造人物。电影中的画面则营造了阴森可怕、诡异神秘的氛围,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闹鬼”场景的可怕,有身临其境之感。

不同在于二者的表演方式不一样。话剧以对话为主,而电影则是以画面与音响为主。

11.《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自然宇宙是残酷的,周萍和四凤的相爱本是无辜纯洁的,却因他们同母异父兄妹的自然身份而注定悲剧;人性是残酷的,鲁贵作为四凤的父亲,本应爱女儿,然而他卑鄙而贪婪,只把四凤当做摇钱树,毫不在意向坠入爱河的女儿揭露其恋人的不伦之恋,唯其父亲身份而做残酷之事,更让人感到残酷;欲望是罪恶的,繁漪与周萍的不伦之恋缘于罪恶的欲望,她试图永远掌控周萍,才会有最后或死或疯的残酷结局。残酷的人性驱使着他们推动悲剧的发展,又让他们承受了这些悲剧,令观众十分震撼。

【分析】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控诉了叔父与皇后的罪人之恶”错误,原文只说“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并没有控诉皇后。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出鲁贵对自己在周家特殊地位的自得”错误,根据他偷看时“是刚来的底下人”可知,他并无什么特殊地位,他自负的是自己窥得周家的秘密,手中有了太太和大少爷的把柄。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话剧与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对比探究能力。

“话剧”是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所以会有大量台词来推进剧情;而电影艺术则是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和表现生活的一门艺术,故而更侧重于通过画面来表现场景,推动情节。

其效果有各自的侧重点,《雷雨》剧本中的对白,略去了画面,让人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两个人的对话中,从话语中品味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鲁贵的贪婪卑鄙,四凤的天真单纯,更好地塑造了人物。

电影画面则直观地把阴森恐怖的场景展现出来,营造了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雷雨》更接近阿尔托的“残酷戏剧”创作理念。

《哈姆雷特》中尽管也塑造了邪恶的国王,但其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性是并不残酷的,他始终保持着仁爱、勇敢等美好品性。而《雷雨》则不同,从节选剧本中,我们可以看出残酷的因素:四凤是鲁贵的亲生女儿,他却根本不在乎女儿的感受,告诉女儿她的恋人周萍与周萍的继母有染的残酷事实,让人直面人性的丑恶;周萍与繁漪之间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却依然是乱伦,他们被欲望驱使着作出丑恶的事,让人直面欲望的丑恶;在剧本中还有四凤爱着周萍的情节流露,并隐藏着另一出悲剧:四凤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他们本来自然真纯的爱,因为父母过去种下的苦涩果实而注定了不可能有好的结果,让人感到命运的残酷。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四、阅读下面的剧本,完成问题.

梅兰芳(节选)

传来响亮的皮靴声.朱益明领池田和两个日本宪兵上.

朱益明   啊呀呀,今天真是个好日子.来来来,我先来介绍一下.(对梅)梅老板,这位是大日本帝国驻上海宪兵司令部的池田少佐.(对池田)池田君,这位就是中国的"伶界大王"梅兰芳梅老板.(自说自话地)我和梅老板那是多年的交情,老朋友了.和池田少佐虽然交往不长,但也算是朋友.今天呀,我就做个中间人,给你们俩牵个线,大家认识一下,以后就算朋友了.

梅兰芳  池田少佐?在我记忆里头,我没这么个日本朋友啊.对不住您了,池田先生,今日内人身体有恙,不便接访.请回吧.

朱益明   梅老板,您别误会.池田先生今天来,主要是因为仰慕您的艺术.池田君在上海,那也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他可不是谁都上门拜访的.

    ,曾经在东京帝国剧院看过梅博士演出的《贵妃醉酒》和《天女散花》.那年,我十岁.

梅兰芳    那一年,日本发生了大地震,我是为赈灾而赴日演出的.谢谢你还记得.

  记得,当然记得.大日本帝国不会忘记梅博士的善举.

梅兰芳 可你们现在却不够善意啊.

    (故意转移话题,转身看挂着的画)梅博士,早就听说您妙手丹青,这梅花是您画的吗?

梅兰芳 闲来无事,涂鸦而已.

   画得好,画得好,画出了梅博士的寂寞心情,依我看来,应该题名为"寂寞梅花"!

梅兰芳 !是寒梅傲雪.在我们中国,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是好诗,可惜太久远了.梅先生,这一幅,也是您画的吗?

梅兰芳  这是一幅《钟馗捉鬼图》.在我们中国,有一个捉鬼的神叫钟馗,只要钟馗在,再多的鬼也不怕.

     那钟馗在哪里呢?

梅兰芳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

    哈哈哈,梅博士真会开玩笑.好了,我言归正传吧.我们大日本帝国是一个崇尚文化的国家,非常仰慕梅大师的艺术.今日登门,我是奉大日本帝国驻上海宪兵总司令黑木之托,邀请先生为庆贺日中亲善纪念日而作友情演出.

一段令人窒息的沉默.

梅兰芳   池田先生,(指着自己的胡须)这里你看到了吗?请转告黑木司令官,我已经年近五十,嗓音退化,身体也不好,决计不再登台演出了.

     我们听说,您最近经济拮据.只要梅博士肯出演,我们将给予最优厚的待遇.

梅兰芳 (摇摇头)梅兰芳唱不了戏,还可以卖画为生.谢谢您的好意.

   (跨前一步,咄咄逼人地)这么说,梅博士您是不愿意与皇军合作了?

梅兰芳 (平静)请池田先生不要勉强.

朱益明   (抢着跳出来,想吓唬梅)梅兰芳,我告诉你,今天是池田先生给你面子,你不要给脸不要脸!要是把我们皇军惹火了,没有你的好果子吃!(顺手操起一只茶杯)到时候,枪子可不长眼!(将杯子猛地往地上一摔)

    巴嘎!(猛地抽了朱益明一个耳光)梅博士是我们的贵客!你怎么能用这种态度说话!!

朱益明灰溜溜退下.

梅博士,您能不能改变主意?

梅兰芳 (摇头)对不起,池田先生.我可以为日本人民演出,可我不会为军国主义唱戏!

……你要让我白来一趟吗?

梅兰芳   你们来了,浩劫就来了,逼得中国的百姓生灵涂炭,繁华的街市成了一座座尸体遍地、断壁残垣、满目凄凉的死城!这难道是中日亲善的表现吗?我看你们就是一群凶残的恶魔,亲善是假,掠夺是真.

……

池田激怒之下,拔出了军刀.

福芝芳 (梅兰芳夫人)端茶进来,看到此情景,茶杯几乎摔落在地.两人对峙.池田惊讶于梅兰芳的临危不惧.

池田很慢很慢地把军刀插回刀鞘.

(选自《寻梦留痕——龚孝雄剧作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年版,有删改)

1)剧本中人物矛盾冲突激烈,层层升级,请进行梳理.

池田登门拜访梅兰芳委婉拒绝→①______→池田直接邀请梅兰芳当面拒绝→②______

2)请你说说作者设计池田和梅兰芳探讨画作这一剧情的用意.

3)小淮反复朗读画线句都不得要领,请你从台词含义与朗读语气做指导.

4)排练过程中,小秦认为池田最后应该是"狠狠地把军刀插回刀鞘",你的看法是什么?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情节的梳理。前八段为剧本的开端部分,由“对不住您了,池田先生,今日内人身体有恙,不便接访。请回吧”可知,这部分讲述池田登门拜访梅兰芳,邀请梅兰芳演出,梅兰芳婉言拒绝,这是人物之间的第一次矛盾冲突;第九至十六段为剧本的发展部分,讲述池田转移话题,梅兰芳借画明志。由“依我看来,应该题名为‘寂寞梅花’”“不!是寒梅傲雪”“只要钟馗在,再多的鬼也不怕”可知,在讨论画作时,梅兰芳借梅和钟馗抒发自己坚定的爱国信念,处处彰显自己的民族立场,这是人物的第二次矛盾冲突;第十七至十九段为剧本高潮部分,讲述池田当面邀请梅兰芳演出,梅兰芳直接拒绝。由“我是奉大日本帝国驻上海宪兵总司令黑木之托,邀请先生为庆贺日中亲善纪念日而作友情演出”“请转告黑木司令官,我已经年近五十,嗓音退化,身体也不好,决计不再登台演出了”可知,梅兰芳直接拒绝了池田的邀请,这是人物之间的第三次矛盾冲突;第二十至三十四段为剧本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池田威逼利诱,梅兰芳坚持己见,并悉数侵华日军罪行。由“梅博士,您能不能改变主意”“我可以为日本人民演出,可我不会为军国主义唱戏”等人物对话可知,在池田的穷追不舍和威逼利诱下,梅兰芳坚持原则,拒绝为日本军国主义唱戏,这是人物之间第四次矛盾冲突;由此归纳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妙处。由“可你们现在却不够善意啊”“(故意转移话题,转身看挂着的画)梅博士,早就听说您妙手丹青,这梅花是您画的吗”可知,池田邀请梅兰芳遭到拒绝后一时难堪,故意转移话题,目的是缓解紧张和尴尬的气氛,同时,也是在为下面进一步威逼利诱做铺垫;由“不!是寒梅傲雪。在我们中国,梅花是高洁的象征”可知,梅兰芳借画说理,以梅花自比,意在向池田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崇高的爱国精神;由“在我们中国,有一个捉鬼的神叫钟.馗,只要钟馗在,再多的鬼也不怕”“在中国老百姓的心里”可知,梅兰芳借《钟馗捉鬼》一画表明自己不惧霸权、不畏强暴的决心,同时也向池田宣告全体中国人民坚决抵抗侵略者、誓死与日军斗争到底的决心。

3)本题考查朗读技巧。作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明确朗读内容情节,以及内容涉及到的人物、环境和背景,其次,注意朗读节奏和重音、停顿。由“今日登门,我是奉大日本帝国驻.上海宪兵总司令黑木之托,邀请先生为庆贺日中亲善纪念日而作友情演出”可知,池田表明来意,直接向梅兰芳提出邀请;由“池田先生,(指着 自己的胡须)这里你看到了吗?请转告黑木司令官,我已经年近五十,嗓音退化,身体也不好,决计不再登台演出了”可知,梅兰芳以自己的年龄、嗓音和身体为由,意在表明自己坚决拒绝邀请的决心:“请转告黑木司令官”一句语气平时自然;“我已经年近五十,嗓音退化,身体也不好”可将语气适当放缓,体现人物渐趋年长的状态;“决计不再登台演出了”语气要坚定,“决计”一词要重读,要把梅兰芳坚定的态度表现出来。

4)本题考查主观表述。作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围绕自己的观点详细阐述原因,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我认为“池田很慢很慢地把军刀插回刀鞘”更好,池田登门门邀请梅兰芳演出,几经周旋仍未成功,面对池田的威逼利诱和恐吓,梅兰芳始终不畏强暴、面不改色、临危不惧,“很慢很慢地把军刀插回刀鞘”形象地写出池田由恼羞成怒到惊讶震惊,继而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过程。“狠狠”只能看出池田的愤怒,不能表现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变化;示例二:我认为“池田狠狠地把军刀插回刀鞘”更好,再三邀请都遭到梅兰芳拒绝,池田内心势必愤怒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只能将愤怒发泄于动作之中,“狠狠地”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池田恼羞成怒的情形,而“慢慢地”不能体现出这种愤怒;

【答案】:

1)①池田转移话题,梅兰芳借画明志;②池田威逼利诱,梅兰芳揭露罪行。

2)为下文池田和梅兰芳的矛盾升级蓄势。评花看人品,梅花象征梅兰芳的高洁傲骨;看画见志向,如钟馗在中国是捉鬼的神,暗指中国人不惧侵略者。

3)梅兰芳是想表达自己坚决拒绝演出,要重读“决计”,表明其坚定的态度。

4)示例:我认为“池田很慢很慢地把军刀插回刀鞘”更好,这里写出了池田由恼羞成怒到惊讶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过程;而“狠狠”只体现其凶恶、气恼,不足以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心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走进右边屋子)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咱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么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她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拘束,我也不受你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吧?

娜  拉  喔,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喔,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儿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节选自《玩偶之家》,有删改)

(注)《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作于1879年。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虚伪,认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从属于丈夫的地位,最终愤然出走。选文为本剧最后一幕。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舞台说明中“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等一系列动作,表明娜拉早已为出走做了周全的准备。

B.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两人都要改变自己,即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C.“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

D从选文内容来看,娜拉对海尔茂十分了解,但正是这种了解,使娜拉拒绝和海尔茂继续在一起。

2.选文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3.剧本的结尾是“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对这个结尾,萧伯纳的评论是:“在她身后关门的‘砰’的一声,比滑铁卢的大炮还要响。”请谈谈你对这一结尾的理解和看法。

【试题答案】

1.A

2.1)“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2)娜拉这样称呼自己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在丈夫的眼中,没有独立人格,没有自由,得不到尊重,只是一个玩偶;称呼海尔茂为“生人”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形同路人。

3.①大门关闭表明娜拉与海尔茂关系的彻底决裂,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人的尊严迈出了勇敢的一步②同时象征了妇女对传统“男性中心”的思想束缚的挣脱,是妇女思想意识独立的一次大解放;③娜拉的出走不是她个人的行为,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妇女的抗争,具有重大意义。

试题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对剧本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内容与剧本内容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

A项,“表明娜拉早已为出走做了周全的准备”分析错误,舞台说明中的一系列动作表明娜拉在与海尔茂交谈的过程中正在为出走做准备,表明了她出走的决心。

故选A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特定称谓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上下文分析推导答案。本题的前两问根据上下文可以推知。第三问,要结合剧情和注释内容理解作答。如由娜拉称呼自己是“泥娃娃”而不是“人”可知,其没有独立的人格,且“泥娃娃”不过是供人赏玩的东西,可见娜拉在家中得不到尊重。“生人”是娜拉对海尔茂的称呼,称呼海尔茂为“生人”是因为海尔茂与娜拉之间缺乏沟通,形同路人。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结尾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要结合全文内容理解结尾的含义,可从人物、情节、主旨和艺术效果方面理解。解答本题时,不仅要结合选文内容说明这一情节的内在意义,还要结合萧伯纳的评论,理解这一结尾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娜拉的出走不是她个人的行为,不仅表明娜拉与海尔茂关系的彻底决裂,而是妇女思想意识独立的一次大解放,代表了一个时代妇女的抗争来组织答案。

转自:“高中语文教与考”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