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怎样提高语文成绩?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高二的学生,做高三模拟考试题或高考真题,大部分同学能及格,不少的学生还能考到100分以上,甚至有不少学生能拿到110分以上的成绩;但是经过高三一年的复习,到高考时也没有多少起色,大部分人的高考成绩和高二时的相比没有太大的提高。
为什么会这样?是学生语文水平没有提高吗?是高考试题难度增加了吗?是我们的备考方法不够科学吗?
高考试题的难度基本保持稳定,这一因素可以排除。学生经过一年的复习,说语文水平没有提高是很难让人相信的。那么高考成绩不好,便是语文备考的科学性问题了。
那我们现在的语文备考现状是什么样子的呢?
虽然各地各校做法会有较大不同,但总的思路和原则是一致的。首先是一轮复习,系统的过教材和知识点。这时,很多学校都会订一本(套)学习资料,老师基本上就是按照一轮复习资料,按部就班的进行复习。其中做题讲题是最主要的复习备考方式。
可以肯定,高三一年大量做题是很常见的。很多学校都以大量做题训练作为备考的主要方式。频繁的考试也是很常见的,复习的怎样,考一考才知道。在热衷成绩的现在,考试是家常便饭。大量的做题加频繁的考试是高三备考的常态。一本(套)资料加频繁考试就是我们现在语文备考的现状。
学生做题,老师讲题;学生考试,老师讲题,这便是高三日常的学习方式。一切都围绕着题做文章,以做题的方式进行语言积累,以做题的方式巩固知识,以做题的方式提升阅读水平,以做题的方式提高表达能力。经过高三一年的如此“复习备考”,学生的语文水平依旧处于高二时的水平。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没有掌握,书面表达的基本能力没有形成,语言的建构和积累不及预期,思维水平、鉴赏水平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语文学科素养,怎么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呢?
基本上可以说高三一年的复习备考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悲哀,更是学校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时代的悲哀。
问题的症结就出在大量的做题训练和频繁的考试上。
语文备考不是不能做题,而是不能以做题代替语言建构与积累,不能以做题代替文本阅读方法与习惯的培养,不能以做题代替正常多样化的语言表达。语文备考也不是不能考试,而是不能以频繁的考试打乱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不能以频繁的考试干扰教师正常的语文学习,不能以频繁的考试消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和指导师,一定要有定力,有智慧,坚守初心,遵守规律,抓住根本,当好引路指导的角色,也要承担好守护的职责。
从备考实践讲,从高考的实际考察功能讲,我们在高三一年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第一,书写和卷面会影响得分,所以要抓书写工整和卷面整洁,这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保障,是技术保障。
第二,重视学生“习”语文的习惯培养。语言积累要阅读,语言建构要表达,在大量的阅读和适度的表达实践中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积累水平。语文教师要提供阅读材料,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完成即可,不必划定统一的标准。学生能做到什么程度,各凭能力。学生不“习”,教师讲是没有用的,反而浪费时间。语言运用和古文阅读,非此莫属。
第三,教给学生文本阅读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一个文本如何抓住主要信息,如何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分析段的层次结构,如何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如何把握文章表达意图,……从微观到宏观,都要细细教给学生。然后交给学生文本材料,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阅读,形成对文本信息的把握和内容的理解。学生没有形成文本阅读的基本能力,对文本信息不能准确把握,对文本结构思路不能有效独立分析,做题是没有正确率保障的。
第四,给学生作品,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去解读作品。教师只安排任务,学生可以交流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但教师最好不要讲“标准”理解。比如一篇小说,要求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角度去解读,写出解读文字。若有困难,学生自会讨论交流、自会查阅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教师再顺势引导,学生就可以探讨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了。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解读水平,做几道题那不是小菜一碟吗?
语文的文本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一旦形成相当稳定,十天半月搁置一边也不会有问题,何苦天天做题,累死学生,累死教师。
第五,注重写作,读写要有机结合,读写是贯穿备考的主线。读然后写,以写促读,提高表达能力。学生怕作文,但解决作文的唯一办法是写作文,不停的写,不断的写。写的问题用写的方式解决,读的问题用读的方式解决,是语文备考之道。忽视写作、轻视写作、放任写作是绝对难以提高语文成绩的。
第六,应试技巧是需要训练和指导的,但必须以语言积累、阅读积累和写作实践为基础。离开具体的语文实践谈方法是徒劳的。
总之,高三要提高语文成绩,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学,去阅读、去写作、去积累语言材料。这是语文备考的根本。
转自:“语文习者”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