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好古诗文,暑期要做怎样的专业准备呢

2023/7/12 11:13:08  阅读:90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彭才华 ,作者罗学芬

古诗文的分量

统编教材古诗文的分量大大增加,去年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文化自信”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的首位,《标准》中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24次之多,并明确其主要载体,其中包括古代诗词、古代散文等。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对于小学生的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语)。

那么,小学阶段的古诗文如何教?小学不同学段的古诗文如何教?教到什么程度?网络上大量对古典诗词、诗人词人的解读视频,教师是否都要钻研得如此深入?教师的钻研是否都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怎样的古诗文课才是好课?好在哪里?带着一系列疑惑,酷爱古诗文教学的我,这段时间开始阅读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彭才华老师的专著《如歌的行板——彭才华古诗文课堂15例》。

单看书名,我推测这是一本课例集,一想到彭老师课堂上那些匠心独具的设计,便不觉心潮澎湃。拿到书,15个课例,厚厚的一本书,300多页,该是怎样的翔实?带着疑惑,我翻开书,从目录开始阅读:

除了著作常见的“序言”“后记”外,15个课例,每个课例包含四个部分:设计、实录、思考、评析。细细看来,每一个课例都含有---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课堂实录(有的还有随实录点评)、作者设计时的思考、名家课例点评(1-2篇)。教什么?怎么教?评什么?怎么评?看来,从“教”到“评”,作者希望每一位有缘的读者,在阅读后获得的是全方位的提升。

叶嘉莹先生曾说,“词人的修养不同,词的境界便不同”,读彭老师的专著,我想说,作者的修养不同,书的境界便不同;评课者的修养不同,评析的角度和境界便不同。的确,每看完一个课例,读者收获的不只是了解一首古诗文的教法,而是作者精心备课的思考过程,以及不同的专家、一线名师,从不同角度的不同评析。

01

这是一本学习古诗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课例集

书中的15个课例,既有单独一篇诗文的课例,也有两首诗的整合教学;每一个教学设计语言各有特色,环节也独具匠心。“字字落实”“朗朗上口”“历历在目”“津津有味”是彭老师对古诗文教学的四个层次的经验总结;同时,在15个课例中,却完全没有雷同的教学设计;而且,所有课例都有让读者眼前一亮甚至产生震撼的环节设计。详细的实录部分可以再现课堂中彭老师“教”的过程。

1.夯实基础,学习教学环节巧妙的整合。零散的教学容易忘记,识字与疏通句意的适当整合,可以夯实基础,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简单摘录第一个课例《江南》的导入部分:

从题目“江”的板书导入,组词、造句;结合“中国地图”,了解长江、江南的位置;由“江南”引出江南的“莲”,识记“草字头”的字并用“莲”组词;呈现“采莲”图,再出示篆体“采”字,猜认并引导组词或说一句话。

“江”——“江南”——江南的“莲”——“采莲”——“采”,系统化、系列化的整合教学,一气呵成,我有种被惊艳到的兴奋。

2.抛砖引玉,学习和思考组诗教学的方法。古诗教学如何组合,了无痕迹,既节约时间,又能达到教学效果?彭老师在书中精心准备了5个组合,每一组,从不同角度,却又似乎恰到好处。三下第9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中的传统节日《元日》《清明》两首诗的整合,从汉字的字源“节”入手,进行文化的溯源,前者围绕“暖”,后者围绕“断魂”,将客观和主观相结合,最后再回到“节”上,课堂上处处渗透着文化的浸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课,从两个“要好的朋友”的交往出发,将两首田园诗——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和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的整合,从诗中描写的众多事物中,引出“意象”一词,来感受田园的“静境之美”。此外,还有《示儿》《题临安邸》两首相似背景下爱国诗的有机组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的巧妙组合,以及《唐诗·童诗》的有趣组合。通过这5个课例,抛砖引玉,给读者思考更多的古诗文组合教学的方向。

3.灵活的思辨,在咬文嚼字中渗透。在《王戎不取道旁李》中,对于王戎的“不动”与“动”的设计,以及李树的是否“道边”的学习指导——

王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看李树多子折枝

彭老师的教学总是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我看到这儿,忍不住在旁边写下一个“妙”!

然后,在“评析”中,江苏省丹阳市实验小学的张学伟老师在《读为经,思为纬,趣为魂——评彭才华<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中,在“思为纬”中,也写到“妙”!原来,好课给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我赶紧拍照在一个群里做了分享。拍完后,发现我们那个群里的老师是“张学勇”,而这位评课的名师是“张学伟”,是我弄错了。于是赶紧撤回,但是,还是留下了一张

和一条短信无法撤回。这么“妙”的“错误”,便激发了老师们的好奇之心,几位老师向我咨询所看著作的详情。

02

这是一本告诉教师古诗文“为什么这样教”的课例集

每个课例,除了教学设计和设计意图,还有教学实录和教学点评,将两个板块可以结合起来一起学习:如何解读一篇古诗文,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为什么这么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如何进行细化?如何将设计转化为教学语言?备课时下的“诗外功夫”有哪些?阅读中,还可以逆向思考:应该如何撰写教学设计?

以上疑问,每一个案例的第三环节都有“思考”板块。

如:课例《江南》中“有趣的教学”应该如何做?《司马光》作为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备课时有哪些思考?王安石变法是否要通过《元日》教给学生?……

彭老师在“思考”这一板块,真实呈现自己备课时或迷茫或思考的过程,让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名师的备课过程。

有人说,优秀的流传至今的词,是用词人的苦难换来的,看完彭老师的设计和实录,我觉得,每一个优秀的教学课例,是执教者用汗水和心血换来的。

03

这是一本强调古诗文教学更要有“源头活水”的课例集

彭老师执着于每一次备课,可以从他的每个课例的“思考”的文字中可知。首先,他的课例中的每一次音乐的使用,都让人有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源于对于彭老师对音乐的专业与执着。在“思考”中,彭老师谈到,为了上好送别的两首组诗,他可以用两个晚上“千淘万漉”,在近50首曲子里,淘出两首“认为最契合的音乐”。

其次,精致大气厚实的课堂背后,是彭老师广泛深入的阅读,如,对于诗与词的区别、诗句的对仗、意象等的深入研究;在《司马光》中,恰当引入《宋史·司马光传》;《清平乐·村居》中,对于“溪”的文献查阅和恰当引入;《七律·长征》中资料的拓展;《伯牙绝弦》中,不同文献结合了解故事的背景、“琴”文化、有关音乐的古诗……

正如彭老师说的“教育,从‘心’出发;教育,有时候不必‘看见’”,如果教师坚持长期不间断的学习,具有渊博的学识,通过不断的课堂的渗透,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和兴趣,就会逐渐生根、发芽。

从课例中,我们知道,备课,有时候看不见;实际上,细细琢磨,却又是“看得见”,在执教者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见”。

04

这是一本学习古诗文“评什么”和“怎么评”的课例集

如何评课?如何写评课稿?书中有对实录的各环节的点评,还有对每一个课例的评析文章共21篇(有的课例后面是一篇评析文章,有的是两篇),评课的都是目前教育界的专家或者名师,他们对彭老师的课例的分析,深入浅出,无论是对于课例本身的深入理解,还是对于对于由此引申出去的拓展阅读,或者是对比同类其他课例的思考,都是相当专业,值得细读。如,桑志军教授《课中有诗,诗在课中》,周一贯老师《一主多“辅”的统整艺术》等都是极为精彩的。

林志芳是唯一在本书中有两篇评析文章的老师。对于《渔歌子》教学的评论《读,恰逢人间四月天》,林老师对于围绕课例对于“读”的统观、细想、深思做了细致分析,并提出“每个老师当下的课都藏着他人生的秘密与生活的境界;每一位老师实施语文课程,都有它独特的生活色彩与气息”的观点深得我心。另外,在《伯牙鼓琴》的评课《流水高山且鼓琴》中,对于彭老师补充拓展的《荀子》《列子·汤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等资料和原文“互文释义”,组成与伯牙钟子期有关的故事群极为赞赏,并提到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教育叙事”“教育修辞”等问题,让人眼前一亮。

还有王崧舟老师对于《七律·长征》中对于彭老师执教的“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的理解与其他学者对于“寒”的解读的异同以及自己的观点,让人加深印象,并可以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当然,评析的专家或者名师,对于彭老师课例中的一些建议,彭老师仍在保留着,让人不由得产生敬佩之情。

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上课、写作等能力,是一名教师必备的能力。如果在顺与逆中,将15个课例对比看几个来回,相信,无论是新手教师还是经验型教师,都能学习到如何将客观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师生的“课堂密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在课堂中生动呈现。会教不会写,是一线教师的通病,这本专著,对于如何提高教师的语文学科专业写作能力,尤其是如何撰写教学设计和评课稿,给出了非常优秀的丰富的例子,这也是本“课例”集与大多数“课例”集的不同之处。

虽然这部著作是出版于202110月,距离颁布的新课程标准提前了几个月,有的课例更早些,不过,对于新课标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到的古诗文学习的学段目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是完全相吻合的。

总之,15例”,是一个具体、局限的数字,难以承载著作所带来的收获:彭老师有意将教师由教学设计引向教育实施;由教学实施,引向学科教学的专业阅读、深度阅读;由单篇备课,引向“整合备课”“终生备课”;由“诗内”引向“诗外”,引向对古诗文的赏析,并开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不自觉的传承。

课如其人,规范的教学设计,翔实的课堂实录,就如同我们所熟悉的彭老师本人一般,给人以教学的真实感、文化的厚重感;这本著作,真的可以引领读者实现一次次“完美的超越”(借用何捷老师点评文章《在古诗词教学中获得精神洗礼》中的话)。

美中不足的是,彭老师没有就文中提到的备课思考的书目放在专著后面给读者参考,否则,还可以溯源阅读,结合《如歌的行板》,把彭老师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思考理解得更透彻。

补记

写到最后,回忆与彭老师这部专著的相遇过程:

一直知道彭老师出了几部专著,不过,我只是阅读了其中一本《如歌,指向更美的语文》。

今年五月,因为参与诗词讲解大赛,我去广州办事,便顺道拜访一位几年前结缘的私塾先生。说来也巧,我正好赶上一场吟诵盛宴——在做义工的一天里,认识了几位诗词界的大咖(他们不认识我,更不知道我来自何地)。交谈中,他们说,你要学习古诗词的教学,就要向东莞的彭才华老师学习,他在这方面已经深耕多年,成果颇丰。一位老师当即向我推荐了《如歌的行板》。

我没有料到,东莞人在学习彭老师的诗词教学;走出东莞,大家还在学习彭老师的诗词教学。现场一位刚从华师附小退休的老教师向我讲述她第一次在网上看到彭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时的惊喜——那是如同少女见到初恋般的惊喜,讲述中,她对彭老师的崇拜溢于言表,满眼、满脸都是兴奋的光芒——我突然就想到一个词——知音。

于是,我下定决心,开启了对古诗词教学的学习模式,从彭老师的《如歌的行板》开始。

作者简介

罗学芬,东莞市东城虎英小学教师,学校“阅读点灯人”,中国教育报种子阅读教师。长期担任小学语文教学、书法社团教学工作,爱好阅读、书法、语言艺术、写作等,擅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当下情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