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毕业”在这个夏季:一位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复盘和反思

2023/7/12 11:12:29  阅读:53 发布者:

/郭佩姝

早上刷到竹平老师的文章《说说我“做出来”的几本书》,细细读完,在文章里看到了人们所说的“厚积薄发”,所说的“路在脚下”,“所说的路走弯,然后才能走直”,也看到了“寻找生命的锚点”。

回顾我的从教之路,四年的时间,我教了两轮五六年级,到今天即将送走第二个毕业班,我感觉自己也仿佛又上了一个“四年的大学”,也将在这个夏天“毕业”。

工作第一二年

刚入职的头两年,抱着一个新手小白的心态,战战兢兢面对教师这份工作,面对学生和家长。当时身边的同事对我的评价经常是“扎根在班级的新手教师”“很努力”。

每当听到这样的评价时,我内心喜忧参半。喜的是大家看得到我的努力,忧的是每天89点下班,并不是我的心愿,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做,低头蛮干,对待每件事情都像是对高考数学题,谨小慎微地用最笨的办法,计算每一个步骤。

教学方面也是如此。白天的时间被各种琐事占据,下班后才开始备课。怕站不住讲台,或者忘记接下来讲什么,课本上总是记录着很细致的提问,大量借助ppt帮助梳理教学思路,用两个词来形容当时上课的状态——机械化、拼盘化。

上课容易机械化地过流程,很少体验到语文课上思想在流动的感觉;看名师课或者是教学参考,常会把好的环节拼盘到一起,使得整体设计缺乏主线,目标感不强,上课时间拖沓。

在面对学生和家长时,总捧着一颗赤诚的心,自我感动式地示好,会把班级里的“小笨蛋”补课留到6点半才走,会时常担心家长对教学或者管理不满,会担心不够公平、厚此薄彼让学生不喜欢。

大部分时候做事不是想做好,而是怕出错,所以每做一个决定,不论大小,总会先看看其他班级,其他老师如何做的,然后亦步亦趋,每在班级群发一条通知,都反复核对几次,斟酌言语。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的自己虽已身在职场,但具有很强的“好学生思维”。害怕出错,时刻有竞赛式的潜意识、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做好、容易忽视客观条件,面对挫败过分自省,把领导当老师,过分的听话,容易被外界的评价左右个人的情绪和意志,缺少一个专业教育者的底气。

当然不可能天天都是苦大仇深、熬夜加班、惨兮兮的样子。

讲课找到感觉、收获学生和家长点赞、看到同学们的进步、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也都会令自己开心,做一个“扎根班级”下笨功夫的新老师,那种刚入职时的认真努力,对学生的真诚,还有对新事物、新变化敏感的捕捉力,现在想起来都是值得自我肯定的。

工作第三年

入职第三年,新接手了五年级的一个班级,记得刚接触学生和家长时,还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人设——“带过毕业班的有高段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本着“先装为,再成为”的原则,努力让自己说话坚定,表现出教育者的专业底气,刻意让自己表现得更成熟,和家长沟通时有事说事,不加表情;讨论教育问题时,会引用上一届学生的情况作为例子,增加说服力。

上课方面,提前购买了一套名师视频课,要求自己每节课只看一个人的版本,梳理这位老师授课的思路和课堂重点,有针对性地模仿。再加上新的五年级团队很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会通过预习单等方式,引导学生提前思考,也在这样的方式作用下,我机械程式化的教学模式被逐渐打破,不得不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重新组合课堂环节的呈现顺序。

这一年给我带来冲击最大的是长达几个月的“居家学习”,疫情居家让我整个人的焦虑值迅速拉高,居家的客观条件,又让我无法看到学生的状态,获得及时的反馈,试图通过每天40分钟的课堂,顺着网线“抓住”学生,实在是一件太难的事情。

前文提到的“好学生式思维”时常左右着我的头脑,我“自大”地将学生居家期间学习状态不好,归结为我能力不够,不够严格,没能“控制住”他们,开始自我责备。会因为规定的时间学生交不上作业而焦虑,会因为班级跳绳比赛排名倒数而焦虑,会被家长吐槽孩子不学习的长文中的焦虑所感染。还会担心自己做得不够,会引起家长、领导的不满,看到其他同事做得好的地方,不是想学习,而是会指责自己做的不够好。这些现在看来“非理性”的思维,导致当时自己的生活和心情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随着疫情逐渐落幕,重新恢复线下学习,能真实的接触到孩子,看到、听到他们的及时的反馈,那份焦虑也逐渐缓解。

工作第四年

工作第四年,开始触底反弹,从过去容易“焦虑”的土壤中,逐渐生发出“从容”的芽。

教学上,模仿竹平老师的方法,一次备好一个单元的课,准备好一个单元的课件,培养整体式的教学思维;和瑞霞、文娟学习,一次出一个单元的预习单、作业单,将原先分散的抄词作业、预习作业、做现成练习册的作业整合到一起,减量提质,虽然每单元开启前比较辛苦,要准备东西、思考的内容很多,但在单元教学的过程却轻松多了,我终于可以做到利用好白天时间,下班后不加班备课。

也是因为单元整体教学-大单元教学,每课以大板块的方式推进,避免了原先细碎化、机械化的问题,我不需要记住或者在ppt上添加许多细碎的问题,不需要期待学生必须回答出什么,我只需要明确这一板块要落实的目标,要引导学生最终走向的高地,然后把注意力放在倾听他们的思考上就可以了,上课更像是师生之间在有来有往的传球,这样的课堂更加灵活,也更加从容。

我似乎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专长。

温柔、严肃、“一本正经”不是我喜欢的教学风格,我更喜欢竹平老师的理性从容,也喜欢管建刚老师的幽默活泼,二者结合,是我在今后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继续去树立的风格。

说到教学专长,前两年眉毛胡子一把抓时,我是没想过这个问题的。到接第二个五年级班时,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比较差,于是那年暑假翻看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系统》,看完想实践一下的念头就越来越强烈了,这两年,坚持带着学生每周写周记,每周模仿管老师的方式上2节连堂习作课,分享好的文章,讲解写作知识,在这一过程也逐渐发现习作教学是我喜欢的方向。在模仿的基础上,我也可以做一些创新,大胆做一些教育尝试,这样的发现也让我感到快乐,感到自己的进步。

在做班主任的路上,也逐渐发现自己的风格,比起“严父型教师”“慈母型教师”,我似乎更像是“长姐型教师”,当然这一名词不具备任何科学性,纯属个人杜撰。

“长姐型教师”会有严厉的一面,但比严父的容错度更高一些,每次看到他们犯错,虽然生气,但因为我小学也不是个乖孩子,所以总能找到和他们共情的点;会有温和的一面,但比起慈母少了些慈爱的感觉,能站在旁观者的视角,像朋友一样,帮这些比我小近20岁的“小”朋友分析问题,支支招。

温和而坚定,是我内心向往的教育状态。

也因为居家那一年容易焦虑,我阅读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自卑与超越》《被讨厌的勇气》《反脆弱》《韧性》等等,这些书里的方法帮我度过了情绪难关,也储存在我思维的医疗箱中,在学生(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前期的学生)遇到情绪问题时,我喜欢也有能力从医疗箱中寻找合适的“药品”帮助到他们。

竹平老师在文章里写道“坚持撰写教育教学日记的两年,让我开始感觉到身为教师的责任和价值,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合称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他走向成功的终南捷径,这学期也在竹平老师的监督之下,走上了记录的道路,每天一千字,确实是没有做到,但是三月至今也积累写了了40篇原创文章,近6万字,在竹平老师的帮助下,公众号“柿柿如忆”从300人关注到现在的700多人,又搞笑又有成就感的是,借助公众号的广告功能,这2个月挣了15块钱,虽然确实少得可怜,但于我而言这15块钱有着特殊的价值,它似乎代表着他人对我思考的肯定,似乎代表着在我不知道的地方,多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记录的过程中,我与自己有了更多对话,对想要什么,对擅长什么,对不喜欢什么,对以什么样的标准做出选择等,似乎也更清楚了一些。

今年在与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我也调整了自己的姿态和心态,在努力学习“不在乎”,是的,就是“不在乎”。

奉行“做即收获的原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我想给学生准备礼物和惊喜,就去做,不在乎是否收获感谢;不在乎学生以后会不会记得,如果这是我想做的,就去做;不在乎学生给的教师评价是否是人人都满意,能让大部分同学感到满意、有安全感、公平,我已经很努力了;不在乎一件事做了是否会有个别家长和学生不开心,要接受自己不能做到事事都让所有人都开心的现实。更多时候,班主任的身份就注定了他会给一些孩子和家长带去不开心的消息,比如考试成绩差、打架、扣分诸如此类;不在乎他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做得好,反问自己,凭什么最好的人一定要是我?如果嫉妒心羡慕心又起时,告诉自己人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你可能也在被他人羡慕着;不在乎做错某一件事,总是和学生说要在犯错中成长,可偏偏面对自己却要如此苛刻?不在乎和他人产生冲突,夫妻、母子、父女都会吵架,那又怎么样,冲突可能意味着关系新的转机;不在乎是不是最后一名,如果是,也没关系,恰恰说明下次有超级无敌大的进步空间。

总而言之,就是不太把事儿当回事儿。

有了这样的心态,自己似乎更像一个社会人了。

今天是77号,是17级六年级学生毕业的日子,我想也是我作为新手教师“毕业”的日子,恭喜自己逐渐从他人的眼光中毕业,逐渐在混沌中看到了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恭喜自己有了更多教育的经验和底气,也恭喜自己,脸皮变得更厚实,状态变得更松弛。

一直觉得,我比同龄人的心理年龄晚成熟四年,但那又怎样呢?

说不定我还能活得更久。

祝我毕业快乐!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