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7~9年级是初中年级段。依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本学段共设置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五个主题。保定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朱永辉名师工作室,依据五大主题,结合内容要求和教学提示,整理出了与每个主题相关的教材知识点,希望对各位同仁的教学工作能够有所裨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第一期
涞水县第三中学 贺伯隽
议题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何在?
内容要求: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
分议题一: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当代价值
知识点链接:
延续文化血脉(九上第五课第一框)
1.文化的地位、中华文化的地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2.中华文化的产生(来源)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3.中华文化的内容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
4.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历久弥新。
5.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的原因
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干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7.中华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①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②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③中华文化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国的道路选择。
分议题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中国人传统思想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天下大同。何为大同?用今天我们熟知的词句来说,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就是“选贤举能,讲信修睦”,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天下大同"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对和谐世界和美好生活的自觉建构,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命运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前瞻性规划。在全球化时代,探析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生成图式,可为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必要的思想支撑。
知识点链接:
一、敬畏生命:休戚与共(七上第四单元)
1.如何做到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①敬畏生命,让我们从对自己生命的珍惜走向对他人生命的关怀,使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共同生活。②我们只有不漠视自己的生命,也不漠视他人的生命,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处理生命问题,才会尊重、关注、关怀和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③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并不是谁的命令,而是内心的自愿选择。我们对待他人生命的态度,表达着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我们能够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时,我们就走向了道德的生活。
二、个人与集体(七下第三单元)
1.集体的作用(影响)
(1)集体温暖我:在集体中,我们体验到安全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2)集体给我力量,①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②集体可以完成许多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③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
(3)在集体中涵养品格。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可以培养我们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
(4)在集体中发展个性:①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②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助于我们完善个性。③实现集体共同目标的过程,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2.如何处理个人意愿与集体规则(要求)
(1)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的共同要求。(2)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们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
3.怎样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1)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主义。(2)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3)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不得因个人之间的矛盾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4.怎样让集体的和声更美
(1)尽力做好自己,遵守规则。(2)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3)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4)在集体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5)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
5.如何应对小团体主义
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6.美好集体的特征(愿景+氛围)
(1)拥有共同的愿景。
(2)有良好的氛围:①美好集体是民主的、公正的。②美好集体是充满关怀与友爱的。③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④美好集体是充满活力的。
7.怎样建设美好集体
(1)在共建中尽责:①需要自主建设、自我管理。②共同确定愿景和目标。③共同商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④需要“自治”精神。⑤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2)在担当中成长:①集体的建设需要个人的智慧和力量。②各尽其能,发挥所长。③维护集体的荣誉。④勇于担责,主动作为。⑤学会接纳他人,理解和包容他人,学会关心他人,互相帮助;学会参与,学会担当。
例:面对未知的病毒和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毫无保留地与各国分享防控诊疗经验。仁者爱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同思想同样坚持“仁爱平等”的道德理念,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表明,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
三、诚实守信(八上第四课第三框)
1.诚信的含义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用。
2.诚信的地位主义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2)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3)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4)诚信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3.诚信的意义
(1)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是融入社会的“通行证”。(利个人)
(2)诚信是企业的的无形资产。(利企业)
(3)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增进社会互信,减少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降低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成本,积累社会资本;提高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利社会、利国家)
4.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诚信意识。真诚待人,信守承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不轻易许诺,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
(2)运用诚信智慧。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诚信记录。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共同营造“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信用水平,营造社会诚信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四、复杂多变的关系:共享多样文化(九下第一课第二框)
1.文化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各民族文化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渊源,表达了人们对世界特有的理解与情感。
2.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意义: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世界文化充满活力的表现,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人们要正确认识文化差异,相互尊重,通过平等交流、对话,
达成彼此的理解和包容。
②各国应当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学习和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五、谋求互利共赢(九下第二课第二框)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原因
(1)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整个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问题。(3)①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②事不关己的态度,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行为,将导致问题更加复杂,积重难返,造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恶化,甚至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错误做法及后果)③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正确做法)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意义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由中国首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1)充分表达了人类追求和平与发展的愿望;
(2)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3)为人类未来发展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构想;
(4)为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指明了方向。这一理念被写入多个联合国决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3.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角度)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2)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个人应该怎样做
(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
(2)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能够让我们不仅善待自己,而且把关切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把他人看成同我们一样的人,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快乐,看到生命中共同的渴望,增进包容与合作。
(3)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4)具体方法。
关心人类命运,不仅要有关注国际事务的意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培养相应的能力:①学习本国文化,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交流活动。②在对外交流中,积极表达代表本国立场的观点和主张,态度坚定而温和。③努力学好外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和文化。④了解外国人的礼仪习惯、交往方式、思维特点,交往时遵循相关的行为规范。⑤对生态环境、多样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国际问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对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积极态度。
例:习主席借用典故表示,我们诚心诚意,愿意跟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互利共赢。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同思想同样具有着“天下为公”的价值共识。虽然仍然存在着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但无论怎样,我们是共同的人类,追求实现天下人共同的利益。
六、与世界深度互动:兼收并蓄,交流互鉴(九下第三课第二框)
1.文明的内涵
内涵:文明包含着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
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对人类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中华文明"兼收并蓄 交流互鉴"的原因、做法:
原因:
①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
②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做法:
①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②中国积极主动地与世界各国交往,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
③对其他文明的学习,应该领略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分议题三: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否普遍适用
知识点链接:
尊重他人(八上第四课第一框)
1.什么是尊重
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等。
2.为什么尊重他人
(1)地位:①尊重是交往的起点。②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意义:①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②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3.怎样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2)平等对待他人。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人格,不轻视、不歧视他人。(3)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将心比心,理解、包容他人。(4)学会欣赏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重要观点: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例:中华民族正在势不可挡地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代化,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现代化。
分论题四:举行以“和而不同”为主题的讨论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如此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髓,就是“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斯为美”“和为贵”之道,正是这个“和”,“和而不同”之“和”。
和而不同也并非一味安弱守雌甚至畏惧强暴。它以“文化自信”的大气,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知识点链接:
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文化自信的意义
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
3.怎样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吸收外来(学习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议题二:见贤思齐,见善则迁
内容要求:
理解中华民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
知识点链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对价值观应如何理解
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的内核。生活中,人们常常依循各自尊崇的价值观判断是非曲直和决定行为取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须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5.国家为什么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
(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6.青少年应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
(2)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转自:“初中道德与法治朱永辉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