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扎实全面,灵动拓展——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的教学启示

2023/7/12 9:32:12  阅读:203 发布者:

扎实全面,灵动拓展

——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的教学启示

作为教育教学指挥棒(评价)中占主要地位的中考试题在导教导学中的作用巨大。一份无惯性模式、基础知识覆盖全面、反映学生真实数学水平、体现教师教学能力与态度的中考试题,能更好促进教师反思及优化教学思想、改进教学方式。

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以下简称“中考试题”)是近年来对东莞比较“友好”的中考试题,这种“友好”不仅是体现在从学生到家长、从街头巷尾到网络平台、从初中数学教师到高中学校都相对平静,还是首个完整年度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下称“课标”)备考后的第一个中考,为有效改进教学提供重要参考。

01

     

一、较好兼顾学业水平和选拔择优功能

  相对于2021试题的“过难”和2022年试题的“过易”,今年的难易程度还算比较合适。按照成绩能达到普高线左右的学生水平,将题目难度分三个层次:易、中、难,则对应的题号及层次所含分值(占比)如表1所示:

难度

题号

分值

(占比)

12345678911121316

46分(38.3%

141718192021231

46分(38.3%

101522232)(3

28分(23.4%

1

  其中第1721题属于中档偏易的题目,第1015题属于中难档题目,第233)难度较大。基本能实现七成左右的学生在学业水平角度实现合格(≥72分),四成左右的学生能达到优秀(≥96分),能选拔出不足半成数学学习卓越(≥110)的学生。

二、依标命题,既全面又灵动

1. 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要求命题

  今年有一些题目不是近三、四年的热点考题,但感觉考查得更全面了(如表2)。如第6题的黄金分割数的普及优选法作用、第14题的利润率公式(含对“折(扣)”的数字转化)、第16题的纯数值运算、第18题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第21题统计图表中的折线图。都是课标的要求、都应该掌握、都可以通过考查监测学生学习情况。基本实现课标中“各领域考查内容所占比例与其在课程标准中所占比例大体一致, 难易程度大体平衡”的要求。

大题

题号

考查内容

大题

题号

考查内容

一、选择题

1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解答题(一)

16

1)实数运算

2

轴对称图形

2)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3

科学记数法

17

分式方程应用题

4

平行线性质的应用

18

等腰三角形与解直角三角形实际应用(应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5

分式运算

6

黄金分割数

四、解答题(二)

19

平行四边形中,尺规作图与解直角三角形

7

概率

8

解不等式组

20

立体图形展开图与勾股定理逆定理的综合与实践

9

圆周角定理的推论

10

二次函数与正方形

21

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应用

二、填空题

11

因式分解

12

二次根式运算

五、解答题(三)

22

圆的有关性质、矩形的性质、轴对称性质、三角形全等、勾股定理或三角函数等

13

反比例函数应用

14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23

正方形性质、相似、全等、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二次函数解析式、动态问题等

15

用相似三角形性质求面积

2

2. 依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命题

  课标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体现数学实用性,切实落实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会”,因此可以发现今年中考试题中基于情境的题目有所增加(如表3)。课标对“学业水平考试”中的试题命制中有“创设合理情境”的要求:根据考查意图,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设计合理的生活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关注情境的真实性,适当引入数学文化。

情境

题号

生活情境

2347141721

数学情境

161920

科学情境

1318

3

3. 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素养立意命题

今年的中考试题落实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要求:

1)注重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与逻辑能力。减少了依靠死记硬背、机械刷题能获得高分的可能。如第22题,将学生常练的“翻折”条件(如图1)改为“对称”条件,使得不少考生被第一个小题弄得猝不及防。     

   

                      1:人教版八上第十三章《轴对称》

2)关注通性通法、学科基础知识的原理。只要重视对数学概念、性质、关系、规律的理解、表达和应用,重视对数学素养的积淀质量就能解决“难题”,如借助“运算能力”的核心素养表现及“以点的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及表示线段长”的通法可以解决23题第三小题(如图2)。

2

3)鼓励创新思维,在解题效率上体现区分度。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差异不仅是体现在能否解决问题,还体现在能否因地制宜找出更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如第10题(如图3)。本题通法是在正方形性质的基础上,设ABC点中的两点含参数的坐标,通过运算得到含参数的抛物线解析式。既然如此,何不直接用特殊值法,降低运算难度,提高解题效率与精度?

3

4)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凸显导教功能。依然存在“重教辅,轻教材;重研题,轻研教”的现象,这就导致中等及以上层次的学生在做本卷的第1417题的结果不太理想。但这些题目的原题就在教材,相似度极高(如图4)。若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材的内容,恪守“应教尽教,学足学好”的教学要求,应该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4

即便是第23题,也是将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的第21页的例1、第90页的第4题以及人教版九上的第60页例子整合、改编而成。

    三、仍可优化,兼顾全面

一是试题总体难度的预设与具体得分,可以找到更好的平衡。东莞教育可以看作是广东教育的缩影:具备优势,欠缺均衡。若中考试题能让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优质学校、薄弱学校、普通初中、重点高中等基本满意,那么试题在考查能力结构方面可以参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考查要求为“了解”层次)的题目所含分值占比应超过50%;基本思想、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为“理解”、基本“掌握”和简单“应用”层次)的题目所含分值占比应有30%;将基本活动经验迁移、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为“掌握”和“应用”层次)应低于20%。而且这种预设必须建立在对学情的把握、学生的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基础上。如第22题第一小题,命题者或许认为学生较为容易根据点的对称性质、矩形对角线的性质得到三角形的两边的中点,“易得”三角形中位线,借中位线的性质得到垂直,但大部分学生是很难将这两个知识点迁移在一起应用的。

二是作为本次中考命题的重要亮点——情境与知识的自然融合可以加强。如第1题中《九章算术》的知识背景,完全可以使用其中所描述的负数概念,可改为:负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如果把卖马和牛得到的5贯钱算作+5,那么买猪所花的2贯钱算作    ;第2题中出版社的商标不是学生所熟悉的;第6题的情境描述像是考查了“优选法”而非黄金分割数,可以从黄金分割数的作用与价值方面进行常规考查;第18题从严谨的角度上应该还要交代取“精确值”的另一个原因——两臂并非在同一平面内。

三是较多题目与过往试题相似度过高。若中考试题与存量试题相似度较高,有变相鼓励教师或学生刷题的倾向。其中比较关键的中难档题目,如第10题是2006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数学试题和教辅的原题(见图5);第1520题则为2005年安徽省芜湖市中考数学试题的第1621题。

5

总的来说,2023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是自2020年之后,又一套让笔者感觉值得精研、细品的一套好题。相信这套试题能更好地体现“以考导教”的课改导向价值。

02

                   

一、落实“四基”,锻炼“四能”

  初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学习活动占比最大的内容,也是学生开展“四能”锻炼、拓展高阶思维、培育“三会”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必须扎实。如第14题:某商品进价4元,标价5元出售,商家准备打折销售,但其利润率不能少于10%,则最多可打_______折.

在这个题目当中,学生能通过利润率公式(本题的核心知识),求出以不低于原价的88%销售即可实现其利润率不能少于10%,但不少学生未能准确表达出来。第14题中考查的“表达的规范”,在小学是一个基础知识(如图6所示)、在初中是一个基本技能,同时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三会”中“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一个很细小、很基础的一个点。回归到对“8.8折”与“88折”的争议,那么这个就是对“数感”这个课标关键词(小学阶段)的学习落实不够到位了。

6:人教版六年级下《百分数(二)》

二、依标教学,无需超前

总有老师或家长或学生认为超前(教学)学习能达到降维打击,在中招考试的“抢凳子”游戏中取得先机,但这种“加量”的做法往往伴随着“降质”——仅教与学了知识“是什么,怎么用”,而对知识延伸的内涵原理、思维的灵活创新、能力的迁移拓展都会打折扣,不利于固化根基。如在第20题中(如图7),使用初中的知识与经验,容易借助格子图和勾股定理,分别求出ACBCAB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确定∠ACB=90°、AC=AB就可以得到等腰直角三角形,∠CBA=45°。而使用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的正切公式:

进而得到DBC+ABE=45°,也可以得到∠CBA=45°。然而,两者的思维要求是不一样的,后者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以及正切公式?把正切公式记下来,经过若干题目训练,学生应该可以应用该公式解题,但这个时间是基于对初中知识间的融合、创新等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的高阶思维的损耗上。

                          7

   三、立足教材,应教尽教

教材是最好的教学设计,是最好的教学实施指导指南。若不研读教材,容易忽视或错误认知学科知识架构、不尊重学生认知规律。这些都是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不正确,需要纠正。与去年比较,今年有更多题目选自教材内容(如表4),但从学生卷面上反映出来的结果却差强人意。

题号

教材版本

位置

1

人教版

七上第一章《有理数》“阅读与思考”“数学活动”

4

人教版

七下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习题”第1

6

人教版

九上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阅读与思考”

13

人教版

九下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习题”第4

14

北师大版

八下第二章《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随堂练习”第1

15

北师大版

九上第四章《图形的相似》“复习题”第18

17

人教版

八上第十五章《分式》“习题”第8

18

人教版

九下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习题”第2

19

人教版

八上第十三章《轴对称》例1

22

人教版

九上第二十四章《圆》例1

4

课本是课标落实的载体。建议老师在备课时,先阅读教师用书,弄清课本的主题图、例题中每个问题、每句话蕴含的意图,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成的目标。弄清楚教材“有什么”之后,再想想“为什么(这么编写)”,以及“是什么(作用和价值)” ,再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结合学情,设计切实可行的教学流程。

四、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1. 教·学“有用的数学”。即落实“三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与201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首次取消考纲)提出的“充分考虑城乡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增强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典型性和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相关要求一致。

2. 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程内容逐步落实素养教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有成熟的架构体系,教师价值在于温故知新式地启发学生促进数学的生长;学生的学习收获不仅是知识的灵活应用,还包括知识形成过程(的逻辑)、学习获得的经验、对学科学习不减的兴趣等;对教学内容的教授不是传递,而是基于学生个体学情的数学元素积累或构筑的方式下,学生得到发展。

3. 数学化的认知分类活动可以有效培育核心素养。数学教学就是一个设计并推进数学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个体类:听讲、观察、思考、计算、直观想象、推理、探索;也可以分为群体类:猜测(质疑)、实验、实践、验证、数据分析、合作交流。旨在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四基”、锻炼“四能”、培育“三会”(核心素养的九个表现)。

五、整体把握教学内容

1. 采用大观念下整体教学设计。先说“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非可以空中建楼阁,是基于教学内容(四基)和教学方式(四能)的点滴积累。落实教学内容结构化,即系统化、层次化。如东莞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温故知新→思考探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画龙点睛;又如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如图8):

8

2. 选择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 数学教学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参与教师设计(随实际可灵活变动)的数学活动而获得四基,锻炼四能,培育九素养的过程,所以教学方式要多样。整体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从旧知识生长出该学习的新知识、对旧知学习过程中“四能”的迁移、有效积累素养。

核心素养是基于教学内容(四基)和教学方式(四能)的点滴积累,而教学内容蕴含在情境当中。“问题提出”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四能”的链接中心。

六、既教书又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1. 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有趣的数学”“有发展的数学”,归根结底都是让学生热爱数学(如图9),从“能学,愿学,乐学”进而“学会,学好,会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加强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关键问题。

2. 提高命题能力,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永葆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教学离不开“题”。题,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元素,是承载初中数学“四基”“四能”“三会”的基础载体,其形式不仅是例题、习题、试题等传统的“数学题”,还包括置疑、质疑、提问、追问等形式能给予学生思考、回答、研讨和实践的相关问题或问题串,以及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中待解决的问题。命制适合的题能让学生在不同水平层次中能思考、能回答、能满分,并且在聆听高一层次同学回答过程中有收获。

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章节复习中,请学生观察式子x+y=10,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又如中考复习“圆的切线”内容时,将教材的(问)题进行改编(如图10)。都能活跃课堂、引发学生思考,在表达、聆听等学习活动中夯基、拓展。

转自:“东莞市初中数学场域教研交流”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