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引领 实践指导
谭凤兰 “高中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6期,第77页—封三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本文以校本课程“Glimp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视角下如何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着重阐述了了解需求的环境分析、整体协作的课程目标、主题鲜明的课程内容、适切恰当的课程实施和多元合理的课程评价五阶段过程。该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高中英语;校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位】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缘起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应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教育部,2018:2、1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璀璨多姿,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2021)。
近几年,高考英语试题中频繁出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题,尤其是书面表达部分大都凸显中国文化元素,考查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然而,部分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而英语教材中呈现的“中国文化内容结构零散,系统性欠佳”(郭宝仙,2020),导致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严重、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不足。
可见,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创造性地开发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教学现状的需求。高中英语教师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导向下”,系统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李文化、陈宇博,2021;张嫦安,2022)。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分为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五个阶段(王斌华,2000:12)。笔者在此基础之上,明晰了高中英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五个阶段(见图1),即:做出了解需求的环境分析、确定整体协作的课程目标、选择主题鲜明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切恰当的课程实施、开展多元合理的课程评价,最后形成校本课程“Glimp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这五个阶段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逐步完善的过程。
图1 课程开发过程
(一)做出了解需求的环境分析
出色的校本课程需要建立在了解需求的环境分析基础之上。只有在进行环境分析之后,校本课程开发者才能开发出适用的校本课程。
1. 学校外部环境分析
教育改革浪潮迭起,改革课程内容是时代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我们已身处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中,教师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刻不容缓。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校学生家长希望学校能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2. 学校内部环境分析
(1)学校层面
我校建于1924年,人文底蕴深厚。学校与美国麦克曼高中是友好学校,每年开展校际互访交流。学校支持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良好的选课机制与运作机制,能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
(2)学生层面
为了解本校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态度,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该类校本课程持积极态度,愿意学习“能说得出的英语”和“文化味道浓的英语”,希望能在校际互访交流时用英语自如地向友好学校学生介绍本国文化。
(3)教师层面
我校英语教师有良好的研究意识与合作精神。其中,30-45岁教师居多,他们年富力强,希望以实施校本课程为契机,提高文化教学能力,获得专业发展。
(二)确定整体协作的课程目标
各项课程目标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需要注重系统性,确保各项课程目标之间整体协作。笔者结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教育部,2018:117-120),确定所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如下:
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1)通过读、听、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资源,了解介绍各文化主题的基本词汇与句式,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基本知识;
2)通过文化分析与比较,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文化自信,感受中外文化的差异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3)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批判性地看待获取的文化信息,不盲目接受或否定,形成自己的看法、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4)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困难有尝试解决的心理,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反思学习效果、及时优化学习方法等好习惯。
(三)选择主题鲜明的课程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校本课程容量有限、课时紧张。因此,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时,需要注重代表性,确保课程内容全面、典型。
1. 内容的选择
为使该课程适应学生的需求,笔者系统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设置了“地理景观、数医科技、艺体工艺、节日习俗、思想文学、人物典故”等6个内容主题、24个分类子主题(见表1);文本主要选自《英释中国传统文化》(何其亮、张晔,2006)、《用英语介绍中国》(高黎、崔喜哲,2011)和《中国风·用英语介绍中国高频100话题》(创想外语,2015)。
2. 内容的编排
课程的内容采用主题意义引领的方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语境为前提,不同类型的语篇聚类整合在一起。内容的编排采用横向组织的方式,子主题之间不是前后递进的直线式逻辑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侧重知识的广度与知识的应用。
3. 内容的呈现
每个主题文本配有词汇标注、难句翻译、模拟对话、写作佳句、音视频链接。词汇标注与难句翻译,方便有效;对话模拟,让交流更深入。通过单词、句子、文章、对话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遇到难度较大的文本时,笔者采用适当删减、汉语注释、用熟悉词汇替换生僻词汇、用简单句式替换繁杂句式等方式,保证文本难度的适切性——与高一学生英语水平相当。
(四)进行适切恰当的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实施是校本课程付诸实践和走进课堂的过程。因此,在实施校本课程时,需要注重实用性,确保课程实施适切、恰当。
1. 课时安排
学校每年统筹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所有学生在高一年级下学期选修一门校本课程。选修课共设13周26课时,每周1次,每次连续两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每课时学习1个子主题,学完24课时之后,第13周最后两个课时进行测试与评价。
2. 教学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基础与文本内容等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结合不同案例,探究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教学。
(1)文化感知法
在讲授子主题6时,教师在导入部分播放民乐演奏会视频。教师通过设置音乐会情境使学生感知文化现象,唤醒学生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下一步深化学生的文化认知打下基础。然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Chinese instruments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Chinese instrument do they belong to? 学生根据刚刚欣赏的音乐会视频、见过的乐器、课件提供的乐器种类的英文表达,经过发散思维和建立联想,回答问题:Guqin and Pipa belong to plucked strings. Erhu belongs to bowed strings. Hulusi belongs to woodwind strings. Muyu belongs to percussion.
(2)文化比较法
教师在讲授子主题20时,引入英语诗歌名篇A Red, Red Rose的前两节与唐诗《竹枝词二首其一》进行对比(见表2),让学生归纳中英诗歌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中英诗歌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与民族性格的不同,培养学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在《竹枝词二首其一》中,刘禹锡通过首句的即景起兴、次句的叙事、三四句的心理活动、谐音双关(晴–情)的修辞,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在A Red, Red Rose中,Robert Burns使用比喻(love-rose /melody)、重复(red, red)、夸张(seas go dry)、头韵(Love-like, red-rose)、象征(seas-endless love)等生动的修辞和每一节第二行与第四行的押韵(June-tune, I-dry),表达了真挚炽烈的爱情。
比较这两首诗歌,学生会发现中英诗歌都富有节奏感、韵律美,但在表达方式上中文诗歌具有形式美、意境美且含蓄内敛、神聚意合等特点,英文诗歌多具有直抒胸臆、音韵相合等特点。情感表达特点的不同归因于思维方式的差异。相较于“曲线思维”的中国人,“直线思维”的西方人在表达情感时坦率直白。学生了解中英诗歌异同之后,再赏析许渊冲的译作(表2)时就会顿然醒悟最后一句的译法(没有对“无晴”和“有晴”进行直译,而是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3)文化分析法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子主题14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原因并用英语表达出来:The 24 Solar Terms are the result of the earth’ rotation around the sun and the 24 different locations that the earth arrives at. When the earth is at different locations, the changes of the seasons come due to the length of sunlight shot on the earth. 学生透过文字思考文化现象的根源、分析文化现象的成因,有助于对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4)价值判断法
教师在讲授子主题9时,先带领学生欣赏《清明上河图》
并了解其绘画背景、绘画内容、绘画特点、历史影响,然后追问学生其价值。结合语篇和背景知识,学生总结出The Qingming Scroll的价值在于:great scale; amazing artistic techniques; a representation of daily lif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 example of realism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此活动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艺术作品的欣赏不仅需关注作品内容、艺术特点,也要学习判断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
(5)文化评价法
教师在讲授子主题22时,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再帮助学生透过文字探究孔子的品德,学习孔子崇高的精神境界,然后进行评价孔子的讨论活动。此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客观地审视孔子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从内心感受孔子的伟大之处。
(6)文化表达法
在讲授子主题13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归纳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日期与活动,再启发学生思考各节日的意义与共性。如:The Spring Festival,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New Year’s Day, is China’s most important national holiday. Its most meaningful thing is that people spend the time with families.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to commemorate Qu Yuan. On the Tomb-Sweeping Day people worship ancestors. The Mid-Autumn Day is a date when people celebrate harvest and family reunion. 这些节日的文化共性在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师激发学生对节日文化深度思考,有助于学生挖掘文化内涵,进而创造性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安排任务:友好学校美国麦克曼高中学生将于端午节期间来我校参观,我们将在节日庆典中向他们介绍我国传统节日。通过这类任务,学生实现口头的跨文化表达。
(五)开展多元合理的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诊断课程设计的科学性,促成课程建设的改进。因此,课程评价的开展需要注重发展性,确保多元、合理。
1. 对课程的评价
在实施该校本课程后,笔者邀请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评价表(见表3)对课程进行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评价结果若大多数回答是Yes,说明该校本课程比较成功;若大多数回答是No,说明该校本课程需要寻找问题、分析原因、修改完善。
2. 对学生的评价
该课程对学生的评价(见表4)由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形成性评价为平时学习每个主题后的学业评价,兼顾对笔试无法显现的课程目标进行考查。学生根据学业评价表进行自评与互评,以对自己与同学的学业表现有个清晰的认知并反思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终结性评价为课程结束时的评价,教师就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教学的效果。评价完成后授课教师就评价结果与学业总分低的同学沟通交流。
三、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
实践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能够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为学生今后自主、合作学习中外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思维火花的不断碰撞,教师的角色由国家课程的“执行者”逐渐向校本课程的“决策者”转变。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意识得到培养,教学观念得到更新,研究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养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科学开发与有效实施,得益于多方参与、共同合作。校本课程的实践,塑造了学校的课程特色,落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推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各个阶段都需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该树立课程开发的意识,做出了解需求的环境分析,确定整体协作的课程目标,选择主题鲜明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切恰当的课程实施,开展多元合理的课程评价,创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经验借鉴。
*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高中英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课程‘Glimp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开发研究”(立项编号:BCH2017012)的研究成果。
转自:“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