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专题 | 儿童问学课堂项目化实施的基本路径——以统编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童话教学为例

2023/7/11 18:15:41  阅读:95 发布者:

一、聚焦学习目标,确立项目依据

以素养为本位的语文学习是对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以及文化观念的综合学习,它是围绕一定的核心目标,以儿童提出的问题为基点,让儿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整体培养持续读写能力的过程。

1. 以单元目标为起点

单元整体设计和项目化实施首先要有单元整体目标意识,要充分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的真善美的形象”,其人文主题是“奇妙的童话,点燃缤纷的焰火,照亮我们五彩的梦”。由此不难发现,“童话的奇妙”应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可称为大概念。大概念是与学习主题或项目相关的术语和概念。确定大概念的最大好处在于聚焦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范围,使某一阶段或某一节课的研究和学习不会无节制地扩散。在本单元教学前,教师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中提取出大概念,并将大概念转化成学习的项目来引领儿童进行单元学习,引导儿童在感受童话的情节、人物和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童话的奇妙,提升欣赏童话和创编童话的能力。

2. 以儿童问题为基点

儿童问学课堂全程关注儿童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转化应用,可以讨论,还可以产生更多的问题并不断被探究。儿童普遍关心的问题,也叫核心问题。核心问题往往包含着大概念。大概念除了从单元要素和人文主题中提炼,还可以来自儿童对于学习内容提出的问题,如事实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应用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价性问题、创造性问题。教师要从这些问题当中梳理出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与单元主题相关,它具有学科性,有时还具有跨学科性。其重要特点是可以不断被讨论和探究,可以不断转化和应用。而且,随着学习活动的推进,核心问题会反复出现,且会重新被讨论。

对于童话单元的学习,儿童只有自行发问,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并发现,学习才真正打开,“童话的奇妙”也才会真正向儿童敞开。在阅读时应该让儿童成为最积极的思考者,让儿童通过提问来聚焦并指引自己思考。当“童话的奇妙”这样的字眼不断地冲击学生的眼睛,它就会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某种激动、思考,从而完成发自内心的真实提问:童话奇妙在哪里?为何奇妙?它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懂得这种“奇妙”对我有什么帮助?我将和谁分享我的发现?等等。儿童通过这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激发自己的学习内动力。这就打破了仅从学科知识点入手的学习方式,而是从问题(或主题)入手学习,以一种更有组织和合作的方式探究并解决某个问题。这些来自儿童的问题自始至终支撑着儿童的学习,是儿童问学课堂立足的基点。

3. 以长线阅读为指向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节选,通过引导儿童对节选课文的学习和感受,体悟童话的“奇妙”,而更主要的是引导儿童对整本书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对童话选段的阅读来帮助儿童获得阅读童话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因此,我们还应关注到儿童长线阅读兴趣地激发和整本书阅读素养地培育,切实提高儿童读整本书的能力。

二、明确学习任务,设计项目进程

学习任务是为了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发展而采取的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儿童问学课堂中的学习任务常常结合儿童的问题,整合单元的目标内容和学习资源等引导儿童去完成对大概念的定义。

1. 整体设计

学习任务的设计也应以素养为本位,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儿童围绕核心知识主动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流,让儿童获得思维的提升、学习的智慧和做事的能力。作为有效的单元学习任务,至少应明确以下四点:①任务是什么?②怎样完成任务?③做成什么样子?④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也就是在一个单位时间里,如一个阶段、一节课或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围绕一定的语文学习任务,完成完整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

如本单元的学习设计,我们可以结合儿童的问题及单元目标作如下思考:一是本单元学习的中心任务(或大任务)是“体会童话的奇妙”。二是要思考为了引导儿童充分体会“童话的奇妙”,可以借助哪些方法?第三,努力让儿童通过学习单元课文,感受到了每一篇童话,既有共同的奇妙之处,也有各自的奇妙之处,从内心深处感悟到了“童话的奇妙”。第四,每一个任务需要多长的时间?课前教师要做好推演,确保既有刚性的规定,又有弹性的空间。

2. 分步落实

大任务具有统合性,常常难以通过单个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往往更容易让儿童逐个突破。如体悟“童话的奇妙”,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儿童结合过去阅读童话的经验梳理出自己对童话的基本印象,如童话故事情节的奇妙、童话语言的奇妙、想象的神奇等,以此可以确定三个探究性小任务,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课文,儿童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儿童每一个探究的角度就是一个新的小任务。如《巨人的花园》中花园环境前后变化的奇妙,《宝葫芦的秘密》中宝葫芦的奇妙,《海的女儿》中主人公遭遇的神奇,等等,从多角度引导儿童感受童话的奇妙,每一个角度就是一个小任务。这些小任务既开放,又聚焦。

3. 细化分工

小组合作是儿童问学课堂得以项目化实施的重要保证。小组成员必须有明确的分工,并有明确的职责。每一个任务的高效完成,首先是建立在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基础上,没有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就没有高质量的合作学习。其次是小组协同合作,确定共同的研究主题,有效分工并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这种小组合作共同体特别强调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参与。

三、展开学习活动,达成项目目标

在儿童问学课堂的项目化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力、审美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尊重儿童不同的学习打开方式,尊重儿童自己探究的方式,以达成项目目标。

1. 运用策略,设计学习活动

学习的策略有很多,我们可以结合儿童已掌握的策略设计学习活动,不但能巩固已有策略,还能生长出新的策略。

1)预测。儿童边阅读边对作品后面的内容,对节选以外的内容进行预测,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通过持续不断的预测和验证就可以有效促进儿童持续阅读和持续发现。如学习《宝葫芦的秘密》时,可以引导儿童借助选文对整本书后续内容进行预测,还可以引导他们结合生活对王葆得到宝葫芦后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行预测。联系自己的生活,自身的愿望去预测,更容易将儿童带入真实的情境和需要中,从而加深对于“童话的奇妙”的感悟。

2)组织。常见的组织策略如运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在《宝葫芦的秘密》和《巨人的花园》在整本书阅读时,可以引导儿童边阅读边完成思维导图,有效梳理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形成目录,再结合图表通过讲故事等活动,增强儿童对于整本书的感知和把握能力。

3)对话。运用对话策略,如辩论的方式让儿童对“宝葫芦到底算不算宝贝?”这个话题进行思考、辩论,引导儿童主动去整本书中寻找主要人物、提取重要事件、发现关键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再如《巨人的花园》中那个小男孩究竟是谁?能不能从整本书或其他作品中找到依据,并通过小组对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更深刻地感受作者奇妙的构思,以及作品给人的奇妙思考。

4)感悟。每一份“奇妙”都应借助阅读来体会、感悟,本单元的学习还要求感受童话中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在《宝葫芦的秘密》中,有很多简短而诙谐的对话,从这些对话中,儿童可以感悟到王葆淘气、天真、善良有底线的性格特点。他既要谋自己的小幸福,但也不能做伤害他人的事。《巨人的花园》中的小男孩改变了巨人的花园的同时也改变着巨人,让巨人懂得善良和无私的力量。要引导儿童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聚焦、感悟童话的语言,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懂得美德,习得美德。

5)创编。学习材料中往往有很多留白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儿童对作者略写或空白处进行补白,来提升儿童对童话的理解、欣赏和创造。如在童话的创编任务中,可以引导儿童在发现童话构思的规律后尝试创编。如童话中“反复”的规律,有时是内容的反复,有时是过程的反复,更高的要求是能体会反复中的细微变化,从而获得创编的支架。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可运用更多的策略,设计更多的活动,用一个个连贯的学习任务,引导儿童读故事、理故事、悟故事、讲故事、编故事,从而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

2. 展示评价,贯穿日常学习

学习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还应让儿童以不同的方式分阶段汇报交流,这种展示和交流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是画报的形式,也可以是表演的形式,还可以是最常见的家庭作业的形式。应为儿童搭建多样平台,如辩论赛、人物展、读后感、人物书签、课本剧表演、童话大王评选、创编小达人评比等成果展示方式,让儿童在展示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童话的奇妙和魅力。

对于成果展示的评价,我们主要从其信度(即研究、调查、引用、表格或图表的呈现)、情感(即在展示过程中打动受众,抓住受众的注意力的能力)、逻辑(即逻辑清晰地表达的能力)和表达(包括声音传送、眼神交流、自信、简洁)等角度来评价,评价过程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3. 反思过程,形成持续学力

儿童问学课堂的项目化实施对于儿童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等语文能力和持续学力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但这种学习力的形成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及时反思是分不开的。有时,课结束了,但儿童的学习还未结束,儿童通过反思自己在每一个学习任务中的学习体验、方法、态度,如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态度是否积极,有无问题提出,是否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案,再遇类似的学习任务自己又该怎样应对,等等。以此来加深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理解,尤其是对学习方法进行的反思,如为提升整本书的阅读能力,自己从单元课文中习得了哪些方法和策略,哪些方法对自己更有效等,从而使自己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阅读视野不断延展、阅读习惯不断发展,为长线阅读、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如怎样用精读课文或课内选文进行导读,如何用更开放的任务来引导儿童去学习?如何更科学地分解任务,使各个任务既能独立发挥作用,加在一起又能发挥1+12”的作用?学习结束后如何用后续的项目进行跟进?等等,从而让儿童在更开放的问学空间中,在更连续的语文生活中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作者单位: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1 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儿童问学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HA210388)研究成果。】

转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