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在历史推论过程中发展“实证”素养 ——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41题的教学启发

2023/7/11 18:10:25  阅读:155 发布者:

在历史推论过程中发展“实证”素养

 ——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41题的教学启发

曾金海 王生

2023年高考全国文综甲卷第41题如下:

《塞尔登中国地图》长160厘米,宽96.5厘米,采用中国古代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并采用上北下南方位,同时标识了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但却仅位于地图左上部分。中国南海前所未有地占据了中央位置。地图展现了东亚和东南亚全貌,覆盖了西起印度洋,北抵日本海,东南达印尼中部诸岛的广大地区。该地图准确性极高,但它并非一幅中国传统的陆地舆图,而更可能是一幅航海路线图,这些航线以中国南部的泉州与漳州港为起点,形成一个网络,最远可达地图最西端的印度卡利卡特港。图中还标注了如何前往也门、阿曼和霍尔木兹海峡。有学者根据图中信息判定,该地图为明末中国人所绘。

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15841654)手里。塞尔登是英国律师,下议院议员,东方学家,是对波斯、阿拉伯以及中国的相关知识感兴趣的英国学者之一。在他那个年代,海洋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塞尔登比同时代的人更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正经历海洋变迁的时代,他主张海洋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以由国家行使管辖权。在去世前夕,他将该地图捐献给母校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塞尔登中国地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摘编自(加)卜正民:《塞尔登的中国地图:重返东方大航海时代》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知识,解析这幅地图流传到英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以及该地图的意义。

01.

本题创设了一个学术情境,从《塞尔登中国地图》的绘制风格、图像内容、流传收藏等角度立体描述了这份地图,围绕这些,结合所学,“解密”其出现及流传历程。试题的切入点很巧妙,通过一份航海地图将中国明朝历史与世界近代史有机融合起来,笔者认为,其最大的亮点在第二问——“说明学者判断这幅地图为中国人所绘制的依据”。本文重点以此为例探讨历史推论法在史料实证中的运用问题。

我们不妨先梳理这一设问作答的思维路径:

第一步,需对史料信息进行准确而全面的提取。鉴于本题材料较翔实且层次清晰,可采用表格予以分类并直观呈现。(表1略)

第二步,需对史料信息进行深度的加工和阐释。以表格将史料化繁为简后,接下来应挑选有效信息变成证据,运用逻辑思维对其加以说明。

任何史料都必须放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方能得出合理的解释。材料中已指明了这份地图绘制的时代为明末,正处于“大航海时代”,这是对史料信息进行解读的时空坐标。统编教材对明代的“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以及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做了较详细的介绍,涉及郑和下西洋规模大、成果多,海上航线发达,海禁政策时而松动,西欧主导的丝银贸易发达等知识内容。“大航海时代”背景下的明朝,以“朝贡贸易”为主导的海外贸易规模巨大,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也较为发达,“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这些属于学生的必备知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必备知识是“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具体到本题,上述知识内容就需要迁移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将之与本题中有用的史料信息进行嫁接与综合,共同运用于推论与实证之中。

基于前述所提取的史料信息,本题可从“绘制风格”“图像内容”和“流传收藏”这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从总体绘制风格看,地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景画手法”,“使用汉字标注地名”,通过字面意思即可判断绘图者深谙中国文化。初步判断,该图为中国文人绘制的概率较大。

从图像内容信息看,图中明朝信息最为丰富,北京城、黄河、各省边界等都有详细描绘,说明绘图者对明代中国的政区、地理非常熟悉;图中中国南海占据中央位置,航海路线网络也以泉州和漳州为起点,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及白银贸易网络相吻合,据此可进一步判断,该图很有可能为海外贸易服务。

从流传和收藏史看,该地图后被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约翰·萨利斯获得,辗转落到了约翰·塞尔登手里。结合东印度公司及塞尔登的时代可得知,这是欧洲殖民扩张时期,与明朝中后期殖民者在亚洲频繁活动这一信息相符。据此综合判断,该图或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海商所绘制,在欧洲殖民扩张过程中流传到塞尔登手里的概率亦非常大。

综上可知,中国明代是辉煌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也是古老东方文明与近代西方文明发生碰撞和交汇的时期,《塞尔登中国地图》正是大航海时代下,中国民间海洋贸易兴盛和海权意识觉醒的一个缩影。这幅地图由中国人所绘制,但在殖民扩张中流传到了塞尔登手里。

上述过程,就是对史料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阐释的过程。即立足事件所处的时空背景,调用必备的知识,透过现象得出本质认识;同时,也是综合材料信息(“绘制风格”“图像内容”和“流传收藏”)提炼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深度学习的要求。

02.

历史研究不仅需要综合多元史料加以实证,还需要对不合理之处加以辨伪和反证。本题材料是否还有疑点?细察之不难发现,部分信息从字面上看明显存在矛盾之处。既然该图为中国人所绘,那么,为什么信息中呈现出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该图究竟是否确为海商所绘?这些疑点不容忽视,需进一步考证和辨伪,否则,本题的结论就算不上缜密。基于此,笔者查阅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对以上疑点展开进一步求证。

1 《塞尔登中国地图》全貌

1.欧洲风格的罗盘和比例尺条。从外形看这两者确实带有欧洲风格,“17世纪之前的欧洲航海地图上罗盘比较常见,由此推断,绘制者至少见过欧洲航海地图”。经进一步查证,它其实是“标准的24方位中国式风水罗盘”,详见图2。比例尺被分为 10 个等份,“古代中国海员用‘更’来表示航行距离,并把一昼夜的航离分为 10 更,而这根比例尺表示的正是10更”。可见,图中的罗盘和比例尺实则彰显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只是借用欧洲罗盘的外形风格而已。

2 罗盘和比例尺局部图

2.图像内容与传统舆图迥异。图中,明朝版图仅占据一角,其余部分均为东亚和东南亚航海路线,这与明代东南沿海交通形势高度吻合,地图的准确性很高,但这些信息不符合中国传统陆地舆图的特征。然而,仔细观察,图像中的诸多细节却真实反映了绘图者的身份和立场,如地图上“以带黄色边框的图注标注了十几个城市,边框内是二十八星宿名称,如箕、胃、房、危、壁、井等,这与《二十八宿分野皇明各省地舆总图》是相一致的”。“该地图中部最右侧的一个岛屿上面有三行汉字注文,分别为‘万老高’、‘红毛住’和‘化人住’。“红毛”是明末清初中国人对荷兰人的称呼,‘化人’则是指西班牙人”。地图上还有“咬留吧”的地名,这是爪哇当地华人对Kelapa(梵语为雅加达)的闽南语发音。再由教材可知,连续重创倭寇后,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明廷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当时中国民间海商势力崛起,并与海外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商贸联系。郑芝龙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塞尔登中国地图》绘制的明代东西洋航线,正是以郑芝龙为代表的闽南海商,历经千辛万苦开辟出来、延续下来、拓展开来的海上大通道……来自安海(郑芝龙大本营)的商船不需携带贸易许可证就可以开往巴达维亚”。进一步推知,该图应非明代官方所绘制,而是中国民间海商为海外贸易所绘制。这些信息可以与前文的证据进行互证,形成证据链。

3 汉字和星宿局部图

03.

上述思维过程,立足于大航海时代背景,综合了多元证据,通过逻辑推理,最终做出了合理的历史判断。

因此,不同的角度就是不同的证据,思考的角度越多,证据就越充分,论证过程越严密,所得出的历史判断就越合理,这就是史料实证。课程标准指出,“史料实证是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的过程,必须遵循唯物史观的指导,对史料信息加以辨析、加工,并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对比、联想、迁移、批判、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探究历史真相,自然而然地做出历史判断。这个过程是史家治史的基本思路,而推论是其中的重要方法。

“推论”,字面意思为推理论证,是一个逻辑学的名词,是用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推理。“演绎推理”也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能力指标。在理科运算中,常用推导来解决问题。历史推论与理科推导有共同之处,即基于一定的方法,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未知结论。不同之处在于,理科推导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其结果具有客观性,而历史推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结果往往具有主观性。英国批判历史学家布莱德雷曾说过:“一切事实都是根据推论而得出的结论或理论。”这一说法或许有些极端,但有其合理性。如“秦始皇完成统一”其实是推断出的历史结论。秦始皇确实结束了诸侯纷争局面,并采取措施以巩固新生政权,但“统一”其实是后人基于历史发展脉络和价值判断而对秦始皇此举的推论。李剑鸣也提出,史学的任务是,要“将搜集的史实进行选择和排比,并做出推测和想象”。所以说,推论是一种重要的治史方法。

历史推论带有一定的想象色彩,但它“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一种自由幻想,而是对历史本质的进一步设定”。换言之,历史推论绝不是凭空想象,而是牢牢建立在史料实证的基础上。推论类似于拼图,它需要假设、预判和历史的想象力。拼图时,我们已有的只是一个个的碎片,这些“碎片”就是史料。我们需要把这些不规则的“碎片”根据排列组合的方式建构出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历史事实或历史结论。推论作为一种治史方式,具有突出优点,其涵盖了史料的多元性,过程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以及结果的真实性。

近年来,历史推论类的试题已出现多次。如2021年全国甲卷第41题,要求根据卫所的概念,判断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在地图上做出标识;2021年山东卷第19题,要求基于多元史料,探究“英国在衰退吗”这一历史问题;2022年上海卷“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题组,要求在史料情境中还原史家得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至宋元时期完成南移”这一结论的研究路径;等等。除主观题外,选择题中也多次出现这类题目,比较典型的如山东卷(新课标卷)2022年第3题,要求根据考古发现的宋代丝织品的分布信息,推断出宋代丝织业中心位于南方。要求学生从被动“做题者”转变为主动“研究者”,考查“治史”方法能力水平,是典型的新高考要求。

据阅卷反馈,学生对本题的作答,绝大多数仅停留在从材料中提炼几条信息为依据,直接对应该图为中国人所绘这一结论,缺少从“依据”到“判断”的推论过程。这样的作答与考查的导向相去甚远,严格意义上讲,这样的作答是不应得高分的。缺少从史料信息中一步步推导出结论的过程,即史料“实证”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在解答中丢分的集中体现,即缺少“实证”环节,由此而得出的结论也是生硬的。

学生作答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即过于注重对史实与结论的一一对应,忽视了从史实到结论的逐步“推导”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在唯物史观统领下,在真实、多元的史料情境中,运用历史推论法,开展史料“实证”教学。本题考查的应有之导向即在于此,也是本文所要阐发的核心主张。

04.

下面,以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一教学片段为例,进一步阐发历史推论法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我们可提供下列史料。

材料:两幅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

(注:两幅

中,一幅为英国漫画家的想象创作,一幅为马戛尔尼随团画师现场所绘。)

设问: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推断上述两幅

分别体现出中、英哪一方的立场需要?并阐释理由。

推论教学重在推论的过程,即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全面提取史料中的历史信息,立足于时代背景,深入挖掘历史表象背后的本质,做出合理推断,进而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第一步,围绕题目设问内容,对材料信息进行梳理、整合,提取出有用信息。两幅图的有效信息包含绘制风格、

背景信息、人物表情、服饰和人物比例大小等。结合

注解分析,图4整体风格偏向于现场实景画,

场景及建筑偏向于中式风格,乾隆皇帝高高在上,正襟危坐,神态威仪,表情自信,机要大臣侧立两旁,着官服,画面细节饱满,人物比例也比英方使团要大,反观英方使团则毕恭毕敬,略显胆怯。图5整体风格属于历史漫画,

场景为西式风格,乾隆皇帝显得萎靡不振,身材臃肿,其身后官员均神情猥琐,反观马戛尔尼,尽管单膝跪地,但昂首挺胸,充满自信和对清朝官员的蔑视与不屑,他后面的使团成员也虎视眈眈。

第二步,结合相关时代背景进一步深化理解材料中的信息。这一时期,清朝正处于专制制度强化和农耕文明鼎盛期,但思想观念迂腐,抱残守缺,已尽显颓势。而英国却处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文明的上升期,思想开拓进取,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上述材料中的相关信息所揭示出的实质问题。

第三步,在唯物史观的统领下,对上述信息进行分析,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归纳和推导出规律性的认识;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的原则,揭示和推导出深刻而准确的历史结论。这是运用历史推论法的核心。此时,清朝并未完全衰落,仍是世界上较为强大的国家,英国想通过这次访华打开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局面。因此面对清朝“天朝上国”的架势和“心理优势”,唯有曲意迎合,才能达成预期意图。所以,才会有图4中刻意描绘出的乾隆皇帝为首的清朝官员的高大形象与英国使臣的相对胆怯的形象,此折射出的是一种外交智慧和策略。为此,可推断出图4体现出了清朝立场的需要。另外,此时的英国,民主制度和启蒙思想渐趋完善,正在进行工业革命,已成为工业文明的代表,优势地位日渐凸显,其“心理优势”在图5中也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图5中,尽管迫于需要,马戛尔尼对乾隆皇帝只能跪拜,但却是单膝着地,他昂首挺胸、目光炯炯的神态与清朝官员萎靡不振、臃肿腐朽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中可反观出马戛尔尼等使团对清朝专制和礼仪是持鄙夷态度的。据此可推断出图5体现出英国立场的需要。事实也是如此,图4是马戛尔尼使团中的画师威廉·亚历山大应乾隆皇帝要求而创作的,图5是英国著名的讽刺画家詹姆斯·吉尔雷在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前想象创作而出。

推论教学的要义,主张通过丰富而真实的史料,严谨而缜密的逻辑过程,自然而充分地得出历史结论。而这一过程也是培育和发展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凸显了对“实证”过程和方法的关注。随着新课标和新高考的实施,以及历史研究方法在历史课堂中的不断渗透,我们要对历史推论法给予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

曾金海,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心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王生,中学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镇江心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本文刊发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3年第7

转自:“历史教学编辑部”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