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文学启蒙教育行动计划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张春方 陈明珠
一、指导思想。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整体素质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虽不能等同于整体素质,但却在很大程度是决定了一个人素质的高低。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艺术。文学素养越高的人,所具有的生活、情感、经验就越丰富,观察、理解、表达的能力就越强,对生活的热爱也就越执着,表现于外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气质”。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这个道理。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多地提倡“人文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求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能仅仅只是一个盛满知识的容器,而应当是一个高素质的、具有完满人格的健全人,而文学素养正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所必备的素养之一。
我校地处常州西南农村,虽然所在的乡镇经济相对比较发达,但学生家长由于自身素养的欠缺,既极少关注孩子成长的精神需求,更在对学生素养培养的文化投资上明显不到位,以致于学生的精神世界极为贫乏。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决定开展《农村小学文学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期望通过文学启蒙教育,也就是通过人文环境、文学作品、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创造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激发学生原先沉睡的同情心、正义感、创造力,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关心、追求理想、仰慕崇高、追求高尚,其实质是指向小学生的精神成长,以文学立人。
二、行动策略。
1、开发“文学与人生”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当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有效阵地。为此,我们觉得充分利用我校已有的丰富文化积淀与优厚学校资源,开设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的校本课程,精心设计,合理实施,就一定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校学生文学素养欠缺的现状,实现我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1)编写校本教材。
以“文学与人生”为主题,在二年级到六年级分年级段开设文学启蒙教育校本课程,一共是五本,一学年一本。编写校本教材的主要提纲为:
【二年级】走近文学世界。
●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初步领略文学的魅力。
● 所有内容都为注音读物,文章总数为24篇,具体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栏目,由于是二年级学生,因此,现、当代作品可适当多选一些,编写时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 格式:简要说明(选自哪里、作者简介等)+文章+文章简析(思想内涵、写作特色等)。
● 内容:古代神话、诗经、国语、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赋、古诗词、三字经、唐宋散文、百家姓、儿童诗、散文、儿歌、童话故事外国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作品等。
● 原则:趣味性、文学性、浅近性。
【三年级】文学源于生活。
●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文学不仅源于生活,而且能丰富生活。
● 所有内容不再为注音读物,只是关键词加拼音。仍然分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栏目编辑收入,总数仍为24篇。
● 格式:简要说明(选自哪里、作者简介等)+文章+文章简析(思想内涵、写作特色等)+思考题。
● 内容:仍是从二年级所提供的类型中选,不过,在选文时要选与生活题材有关的文章,在写文章简析时必须从源于生活、丰富生活的角度进行阐述。
【四年级】文学启迪人生。
●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文学对人生的启迪作用。
● 要求基本与三年级相同,只不过在内容和侧重点方面要体现“文学启迪人生”而已。
【五年级】文学欣赏技巧。
● 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感知怎么欣赏文学作品。
● 主要是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个栏目编排,总篇数达到64篇。每一类里都要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作品进行选编,篇数增加主要是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能充分领略欣赏相应的文学作品。
● 格式:作者简介+文章+作品简析(一般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色、分析思路等角度分析)+思考题。
● 每一大类之后,还必须进行总体的小结,主要是总结某类文体的文学作品的欣赏思路。
【六年级】文学创作艺术。
●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体验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
● 总体上按叙事、记人、状物、写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八个栏目编排,每一个栏目都采用主题方式编排,总篇数达到40篇。
● 格式:作者简介+文章+作品简析(一般从作品的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角度分析,侧重于对“题材的选炼、主题的发掘、形象的塑造、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修饰”的创作过程的分析)+思考题(主要是依据所学的方法自己学着创作一首诗歌或一篇文章)。
(2)上好校本课。
根据编写的校本教材,将进行以下课型研究:
阅读指导课。通过教师激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采取指导一篇带动几篇及阅读几篇的方法进行。学法可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进行阅读,从总体入手,迅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再按“篇→段→句→篇”的程序训练。
阅读欣赏课。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学会做读书笔记,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读写迁移课。“学习语言从模仿开始”,在习作之前,教师根据习作要求,选一两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文章,重在表达方法的指导;有时也可以由教者给出文题,学生自选同类课文进行“自学”,强化对此类表达方法的感悟。这种“范文引路”的形式,具有随学随用,立竿见影、省时高效的特点,大大减缓学生习作的坡度,提高习作质量。
好书推荐课。对于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成果汇报课。主要检查汇报某一阶段学生的阅读情况。基本结构为:明确活动要求→学生专项汇报→评选特长学生。
2、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文学启蒙教育。
(1)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主阵地,渗透文学启蒙教育。
A、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学启蒙教育的模式。
从2006年10月开始,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全校语文教师对语文教材进行符合校本实际需求的解读。解读本着边学习、边研究、边讨论、边反思的原则,先由课题组骨干教师上研究课,形成个性化解读教材的文字材料样稿,再组织全体语文老师讨论、反思、修改,如此反复,直到全校语文教师都能解读教材,按校本教研的要求上研究课,形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模式。研究的同时,逐步完善课题管理网站,以网站促研究。
初步拟定的第一种教学模式为:
读——悟——赏——品——诵
就该模式而言:
①学生由“阅读——感悟——欣赏——品味——吟诵”的顺序体现了以读为本,以文学启蒙为主导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阅读理解,精读感悟,美读品味,熟读成诵,学生自悟、自得,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文字训练,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领略文学的魅力,促进语文素养、文学素养的和谐发展。
②读——提倡自主性,悟——倡导探究性,赏——提倡鉴赏性,品——主张创造性,诵——主张积累性。
B、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与语文实践活动融合的文学启蒙教育体系。
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每周定时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并为学生提供接受文学启蒙教育的平台,开拓视野,启迪智慧,激发他们的读写热情,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和稳定性。
既可以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也可以走出教材,让学生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启蒙教育。
(2)拓宽学科范畴,在各学科中逐步渗透文学启蒙教育。
我们重点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文学启蒙教育,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向思品、数学、科学、音乐、美术、体育、综合实践等各学科进行拓展,找准各学科与文学启蒙教育之间的切合点,在文学启蒙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3)在丰富的兴趣活动中进行文学启蒙教育。
①在高年级成立“文学社”,以文学社为依托,开展文学兴起小组活动。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想读书、想作文的强烈愿望,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文学创作。
②根据学校实际,以校为单位开展“文学艺术节”特色活动,如诗歌朗诵会、作品创作会、艺术表演点,一年一个侧重点。
3、创设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文学启蒙环境。
(1)学校整体规划。良好的环境能熏陶人们的性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努力创设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文学启蒙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学启蒙教育,浸染于浓郁的文学氛围中,文学素养、文化品味、精神境界都能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2)班级各显身手。各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创设适合本班的文学启蒙环境。如开展“墙壁上的读书论坛”、创设班级图书角等。
4、文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研究。
(1)环境资源。以学校为开展研究的中心,加强家校联系,选择文学氛围相对较浓厚的社区、村庄为活动基地,形成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文学启蒙教育环境。
(2)文本资源。除校本教材开发外,还要根据学生需求,为开展本校的文学启蒙教育寻找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资源,体现跨年级、跨学科的特点,以利用小学低、中、高各学段开展文学启蒙教育,并且在文学作品中渗透科学素养。购买、推荐文学作品的各段要求:
5、文学启蒙教育绩效评价的研究。
根据“文学知识”“文学能力”“文学情感”三个方面,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每学期进行一次观察评价。评价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共同完成,每学期末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
评价力求体现以下特征:
(1)在评价目的上,要明确通过诊断与激励性的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动发展。
(2)在评价内容上,要体现全面性、个性化和多样化。
(3)在评价标准上,要体现共性与个性要求的有机结合。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促使个性特长得以健康成长。
(4)在评价方法上,要多样化,并力求科学、简便、易行、有效。
(5)在评价绩效上,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达到结果的过程。
(6)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形成教育合力。
四、行动安排。
(一)启动阶段(2006、6―2006、12)
1、了解文学启蒙教育的内涵。建议阅读《文学概论》、《文学的基本原理》、中外文学史类、教育学、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方面书籍。
2、制订开展活动的方案。
3、建立和完善活动组织机构。
4、对本校文学启蒙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针对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育人的缺失,研究农村的孩子需要读什么,怎么读,了解农村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成长需求,对农村小学文学启蒙教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以促进本研究的高效开展。
(二)实施阶段(2007、1―2009、12)
1、2007年1月——2007年8月。
①制定编写“文学与人生”校本教材的基本目录。
②以“美文赏读”为教材,探索文学启蒙校本课的课型。
③初步探索以语文学科教学为阵地,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做法。
④构建文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框架。
⑤以六年级为例,初步制订文学启蒙教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在期末尝试评价,并根据评价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正。
2、2007年9月——2008年1月。
①编写“文学与人生”二至六年级校本教材。
②以“文学与人生”为教材,继续探索文学启蒙教育校本课型。
③探索以语文学科教学为阵地,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做法。
④初步探索如何拓宽学科范畴,在各学科中逐步渗透文学启蒙教育。
⑤按文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框架,逐步构建相关资源。
⑥学校整体规划,逐步创设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环境。
⑦初步制订二至五年级文学启蒙教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并在期末进行评价。
3、2008年2月——2008年8月
①以“文学与人生”为教材,继续探索文学启蒙教育校本课型。
②继续探索以语文学科教学为阵地,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做法。
③继续探索如何拓宽学科范畴,在各学科中逐步渗透文学启蒙教育。
④按文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框架,继续完善相关资源。
⑤学校整体规划,继续创设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环境。
⑥完善二至六年级文学启蒙教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并在期末进行评价。
4、2008年9月——2009年1月。
①以“文学与人生”为教材,继续探索文学启蒙教育校本课型。
②续探索以语文学科教学为阵地,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做法。
③继续探索如何拓宽学科范畴,在各学科中逐步渗透文学启蒙教育。
④按文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的基本框架,继续完善相关资源。
⑤学校整体规划,继续创设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环境。
⑥用文学启蒙教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在期末进行评价。
5、2009年2月——2009年12月。
①以“文学与人生”为教材,形成基本的文学启蒙教育校本课型。
②总结以语文学科教学为阵地,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做法。
③总结如何拓宽学科范畴,在各学科中逐步渗透文学启蒙教育的做法。
④完善文学启蒙教育的相关资源。
⑤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学启蒙教育环境。
⑥用文学启蒙教育绩效评价的标准在期末进行评价。
(三)总结阶段(2010、1-2010、3)
按实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收集典型课例和活动录像,对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本文来源于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网站办公室
转自:“老胡聊科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