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纳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理念,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支架式教学十分适合运用在语文的习作教学中,对于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孩子尤其适合。
基于此,我在习作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依托课本,读写结合,让习作有章可循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从低年级的仿说词语到仿写句子,再到课文中精彩段落的积累和仿写,孩子们从接触语文开始,就一直在学习模仿。
三年级开始增加了习作,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积累语言,遇到写法独特或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孩子全文仿写,仿照作者的思路,仿照文章的描写方法写出自己眼中的独特世界。
三下第一单元的《燕子》一课,写小动物特点鲜明,课文思路很是清晰。作者围绕燕子,写了燕子外形图、春光燕子图、燕子飞行图和燕子休息图。课堂上,我让孩子们学习课文勾勒燕子外形的方法,只用寥寥数笔,勾画出自己要写的小动物,一定要抓住特点。上课训练外形后,在作文课上,我让他们仿照课文思路写小动物。先写外形,再写活动场所(也可以写写它的家),动态的小动物和静态的小动物。有了课文做例子,加上平时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孩子们写起来得心应手多了。
三下第一单元《荷花》,描写了夏日荷塘的美景,是一篇写植物的绝好范文。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从颜色、香味以及花朵的三种形态来描写,再写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接着将自己幻化成一朵花,想象它在花丛中的所见所闻。最后回到现实,写自己是看花人。有了每一段的具体内容,孩子们只需在课外认真观察,写出花朵的独特样子即可。
二、链接生活,激发兴趣,让周记有话可说
语文课本上的八篇习作远远不能满足平时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平时,我们会以周记作为补充。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孩子,周记的选材可是他的头等大事。
这时我们可以固定周记内容为学校发生的事,然后和孩子共同回忆本周的趣事,班里的,自己和同学之间发生的,都可以。这样引导几次后,孩子们便会选材了。
因为我们班实行小组加分制,组内成员荣辱与共,于是在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扣分小王子。小组成员表达了对影响他们组得分的同学的不满。这样的周记素材,既能对平时的班级管理起到督促作用,又因为孩子们真正重视这件事,它是他们的心头事,所以选材时孩子们自然就想到了它。
有一周,孩子们课间读书的尽头很足,除了老师推荐的书,他们相互借书来看,甚至有孩子不嫌书重,每天从家里带十多本书供同学们借阅。孩子们在周记中戏称它为“大宋图书馆”。
尽管老师三令五申,不准带玩具到学校,仍有一些孩子会带一些老师暂时没有发现没有禁止的小玩意。咕卡商店就是这样诞生的,当咕卡作为笔袋或书包上的装饰时,老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些也会成为孩子的玩具。他们用墨囊兑咕卡,为自己赢得学具,看得老师忍俊不禁。
三八节,他们瞒着我,布置好黑板和教室,在每节课给每个老师惊喜和礼物。那一天,每个来我们班上课的老师都感动不已,同样的路数,孩子们一天上演了六遍,但他们乐此不疲。第二天的作文课上,老师让他们以《不一样的女神节》为题当堂完成一篇习作,孩子们回忆着昨天的美好,写起来得心应手。
三、搜集资料,开展活动,让作文课趣味盎然
习作支架除了可以提供思路、素材,还可以通过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习作是写写中华传统节日,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介绍出传统节日的特点来并不容易。这就需要在前期搜集资料、开展活动,回忆自己过节的过程,加深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我在周末布置孩子们自由组合,搜集资料,分组展示。班里的每个孩子都做了准备,他们或制作课件,或做手抄报,或画思维导图,或集体朗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实践活动。为了给每个孩子以展示的机会,我用了整整三节语文课让孩子们展示。虽然展示很慢,但这些节日在孩子们不同的介绍中渐渐清晰,自己和家人过节的情景也被慢慢唤醒。有了这些铺垫,孩子们再动笔写传统节日就容易多了。
三年级下学期第四次习作是《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孩子们平日做的实验并不少,但科学课的观察角度和语文课并不相同。于是,我安排两个孩子提前练习“盐水浮鸡蛋”和“坚强的尺子”两个小实验并弄清实验原理。在课堂上,我让做实验的孩子一步步操作,其他孩子认真观察,每一次动手前,都让他们看看实验物品的变化,把它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做比较。孩子们把在尺子上盖上A4纸想象成给尺子盖上了一床雪白的被子,把沉在没有融化的盐水下的鸡蛋想象成鸡蛋在沙滩上晒太阳,随着盐慢慢溶解在水中,鸡蛋慢慢浮上水面,孩子们又把这种现象想象成喝醉酒的大汉摇摇晃晃在往前走。这些想象,如果没有课堂上的实际观察,孩子们最多只能写清实验过程,而对于鸡蛋和尺子的变化描写,肯定不会如此生动形象。
综上所述,在起步作文阶段,教师搭建不同类型的支架,让孩子们从情感上乐意写,在选材上有话写,在动笔前清楚文章结构,通过各个方面的引导,降低作文难度,力争使孩子们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观察。
【作者简介】
杨瑞娜,女,渭南市实验小学教师,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喜欢语文学科教学,乐于和孩子们在字词句篇中领悟人生哲理,在品词析句中推敲文章写法。她始终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她乐意一直带着自己的学生徜徉在有趣的文学殿堂,用自己的教育艺术激励、唤醒和鼓舞起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转自:“渭南市实验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