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教研25 让“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2023/7/7 9:34:35 阅读:79 发布者:
摘 要 朗读是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的作用在于:它是用形象化的口语去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它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 朗读;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分析文意和写话的训练却忽视了读的作用。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朗读训练要坚持主体化的训练原则,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训练方式要艺术化,要注意合理安排训练内容与过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已成为当前小语教改中众人注目的焦点,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这些现象:不少读的不错的同学在课堂上不愿举手读书,有的同学在众人面前读书时面红耳赤,声音放不开,还有的同学读书时东张西望,有口无心……凡此种种,都说明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朗读训练:
1.范读、小组内交流读
在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中,我采取了各种方式进行朗读的训练,如范读,范读时注重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诉音弦,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就会有如痴如醉的感觉,感情就会很快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师有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能够较为主动地进行阅读,渐渐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喜欢读。又进行了小组内的交流读,学生之间喜欢较劲,让他们在小范围内进行朗读,容易放得开,而且总希望自己读的要比别人好,所以效果较好。读的好的同学站起来读时,为了给小组争光,也为了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因此充满自信地读。不知不觉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如果经常有步骤地尝试一下,对学生提高朗读水平非常有益的。最后进行了理解性的个别读,教师有机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以求更好的朗读。
2.调换字词,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在读“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时,我让学生把具体生动的词语“凝视”换成“注视”“沉入”换成“掉入”进行比较朗读。这样,学生不但在朗读时注意了这几个词的语气重音,体会到作者谴词的精炼,更重要的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3.抓住关键词、段,想象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如:在读“洛克机械师”和“船长”对话时,我把文章的插图利用投影仪放映在大屏幕上,让孩子看图想象当时船快沉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样子及船长表现出来的镇定自若。这样孩子们很快的就入情入境,将自己所见所感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读了出来。读完孩子们还意外地发现外国作品中的人物对话采用一句一层式,给人感觉简洁明了。在单元习作中有好多学生模仿了这种写作方式。
教师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产生新的思想。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要有创造。这就要求,老师要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这样朗读就会成为学生的乐趣的源泉。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朗读的热情更高。可以这样说,是发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所以,给学生一个方向,他会自己走路。
4.抓住场景描写,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大部分参赛教师能够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教室里时而高亢激昂,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清新悠扬,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声中融景,景随声出,美丽的音乐总会勾起人的某些思绪,动听和谐的节奏对文章的朗读也将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学生在美中享受,在享受中爆发情感,感染他人。如:在读“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 时,凄美的《铁达尼克号》音乐在教室响起,孩子们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渲染,他们激情的语气中充满伤感,顿时哈尔威船长的形象在凄美的乐曲和孩子们动情的朗读声中变的高大无比。
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品味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书香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
当然,一节课的朗读指导收效甚微,还需教师在每节课中都能像于永正老师一样对学生进行必要地朗读指导。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多读。而且朗读训练目标应体现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与环节中,与训练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训练目标,一方面是操作性的要求,又是积累词句段和语感等内在的语言习惯要求。操作性的具体要求,应凭借具体的课文内容,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悟等方式来进行;另一方面是态度与习惯之类的要求,如认真朗读,响亮地朗读,注意听别人读等,这些贯穿在训练的每个环节中。
朗读能加强记忆,有益于健康。记忆是人脑的一种特殊功能,是人类储存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朗读能加深记忆,巩固记忆,能呼唤人们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联想记忆的作用。通过音韵调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系列的声音形象,并使之牢牢印入人们的脑海之中。朗读还可以通过视觉、声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和加强健康的作用。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盛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学生学语言、练言语打好基础。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途径。
【作者简介】
潘俊红:女,本科学历。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三年,曾兼任班主任及教研组长工作。陕西省青年作协会员,陕西省习作辅导优秀教师。区级教学能手,区级优秀教师。能积极参与课程研究,主持、参与的多项省、市、区级课题立项并顺利结题。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课后善于反思,撰写的多篇教学设计及论文在国家、省、市、区级刊物发表。
教育格言:循序渐进,不求立竿见影;因人而异,不可千篇一律。
转自:“渭南市实验小学学校发展共同体”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