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标解读】汪潮 | 关于2022年版课标中“梳理”的梳理

2023/7/6 11:41:40  阅读:152 发布者:

2022年版课标有众多新意和创意。它的颁布,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梳理”是2022年版课标特别重视的一个概念,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希望能为2022年版课标的实施提供一些帮助。

一、2022年版课标中的“梳理”

1.课程体系的梳理。

2022年版课标从课程的角度对语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构建了语文课标的完整结构。可以说,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到位、完整和系统的语文课标框架。2022年版课标六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1)课程性质。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基础意义进行了梳理和确定。不同于2011年版课标的是,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性质表述中增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表述,其意思是强调普通话、简体字和现代文的学习。

(2)课程理念。2022年版课标修正了以往的课程理念,提出了五个新的课程理念。通过梳理发现,这五个理念是从课程目标、学习任务群、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角度提出的。可见,这五个新的课程理念是有内在联系的。

(3)课程目标。从抽象到具体、从高到低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要求。例如:从对“核心素养内涵”的表述看,其梳理从概念到具体内涵再到整体要求,是有逻辑关系的。又如:“学段要求”从四种语文实践活动角度分四个学段用条目式提出了具体要求。

(4)课程内容。改变了过去没有课程内容阐述的做法。2022年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占了大量篇幅,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两个方面介绍课程内容。前者是基于文化主题的,后者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梳理如下:

(5)学业质量。从“学业质量内涵”“学业质量描述”两个方面作了阐述。后者提出了四个学段的具体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如何与学段目标形成对应联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6)课程实施。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五个角度提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建议。其中“评价建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两部分是新增加的。

2.语文内容的梳理。

2022年版课标的正文后有五个附录,对语文内容进行了具体梳理。主要是:

(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75篇,79年级60篇(段)。

(2)课内外读物。包括国内外的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名著、科普科幻作品等。

(3)语法修辞知识。罗列了需学习的六种语法修辞知识。

(4)识字、写字教学。梳理出需先学习的300个基本字。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字表一,2500个字,是较常用的字。字表二,1000个字,是次常用的字。

2022年版课标全文有“能”字266个,这个字在2011年版课标中出现153次,在2001年版课标中出现136次。“能”字出现次数的增多表明2022年版课标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二、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梳理”

2022年版课标提出的新理念是: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梳理”作为一种语文实践活动,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联系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这是对“梳理”地位和作用的重要阐述。此阐述有三方面含义:

1.“梳理”是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方式之一。

首先,梳理是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其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体现的是学生参与活动的主体性。因而,这是一个体现“生本思想”的概念。其次,梳理是一种实践活动方式,是实用而具体的,体现的是实践的状态、过程和结果。在2022年版课标中,含有梳理意思的词语还有“讲述、复述、转述、记录、整理、归纳、概括、总结”等。梳理的支架主要有图表、提纲、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再次,梳理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方式,强调的是语言状态下的语言情境和语言关系。

2.“梳理”是和“积累”“整合”联系在一起的。

基于语言实践活动的情境进行的语言学习,要经历积累、梳理和整合一系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是基础,只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为梳理提供语言素材。梳理是对语言素材进行的判断、推理、整理、比较、分析、系统化的活动,为后续的整合提供条件。整合则是更高级的抽象和概括活动。可见,梳理是核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梳理”指向语言运用和语感培养。

在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的梳理,有其特殊的语文学习意义。一是它指向语言文字。梳理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是语言和文字,是一种对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梳理活动,而不是非语言行为。二是它指向语言运用。根据学理,语言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语言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巩固和语言运用。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对语言的梳理工作。特别是“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是基于对语言特点和规律梳理的。只有通过语言梳理,语言运用才得以保证,也只有通过语言梳理,语感才得以提升。

三、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梳理”

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所以,在“学段要求”中,从四种语文实践活动的角度提出了具体要求。下面对四个学段“梳理与探究”的有关内容和要求梳理如下:

第一学段:(1)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2)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1)尝试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2)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

第三学段:(1)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发展独立识字能力和写字能力。(2)初步运用多种方法整理和呈现信息。

第四学段:(1)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2)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努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以上信息整理如下:

从上表可知:(1)“梳理”和“整理”词义相近。一般来说,整理比梳理要求更高。(2)梳理的内容主要是语言材料、学生的语言经验和有关信息。(3)梳理讲究科学的方法和目的。(4)梳理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客体到主体的发展过程。

“评价建议”中,对“梳理与探究”的实践活动提出了思维能力上的评价要求:“梳理与探究类问题或任务要从具体的文本材料出发,拟定有育人价值和探究空间的活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筛选分类、比较概括、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这就把语文实践活动与思维能力培养联系起来了,这是更为有意义的实践,能规避为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做法。

四、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梳理”

2022年版课标首次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课程按照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分三个层面(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设置六个学习任务群。根据学段特点,学习任务群安排可有所侧重。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设置了唯一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现对其解读如下:

1.“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文本结构。

此部分从主旨要点、学习内容、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既有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也有教学建议。对这一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教学进行具体指导,使其实施有了可操作性,为其落地提供了方向和可能性。

2.“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主旨和要点。

课标指出:“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通过梳理,可见其主旨是奠定语文基础。其要点有三:(1)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2)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3)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

3.“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学习内容。

“语言文字梳理”的角度整理各学段学习内容如下:

第一学段: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诵读、记录课内外学到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等,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二学段: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关注校园内外汉字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情况,整理自己的发现。诵读、积累成语典故、中华文化名言、短小的古诗词和新鲜词语、精彩句段等,丰富自己的语汇,分类整理、交流。

第三学段: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分主题梳理自己积累的成语典故、格言警句、对联等语言材料。

第四学段:梳理学过的语言现象。学习按照词类梳理字词,学习整理典型的语法、修辞应用实例。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

4.“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的教学提示。

这里从“语言文字梳理”的角度整理其主要的教学提示如下:

(1)重视梳理习惯的培养。“诵读、积累与梳理,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产生学习效益。可以说,学生形成梳理习惯之日,便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之时。

(2)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汇总、梳理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并能学以致用。”语言材料的积累与梳理对于语言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本人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建立自己的创意语言资料库”的提议更是富有创意。

(3)梳理与体认文化相结合。“注意将语言积累、梳理与体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积累、梳理活动中感受多种文化的滋润,从而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4)梳理与运用相结合。“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语言的积累、梳理与运用是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积累和梳理是语言的内化过程,而运用是语言的外化过程。前者是吸收,后者是表达。没有吸收,无从表达。没有表达,吸收也会失去更大的意义。

在其他学习任务群中,也都有梳理或整理的要求。例如: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学习内容中,要求“学习记笔记、列大纲、写脚本、画思维导图等整理和呈现信息的方法”。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学习内容中,要求“复述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复述也是一种梳理方式。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主旨要点中,提出了梳理要求———“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在第二学段学习内容中,要求“主动记录、整理、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和思考”。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第三学段学习内容中,要求“学习梳理作品的基本内容”“梳理、反思小学阶段的阅读生活”。在“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主旨要点中,提到要“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由此可见,梳理是贯穿六大学习任务群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

五、学业质量中的“梳理”

2022年版课标中第一次设置“学业质量”板块,在“学业质量描述”中较全面地阐述了“梳理”问题。其中提到的梳理活动内容有:

第一学段主要关注学生梳理的意向。喜欢识字,有意识地梳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汉字、词语,并尝试进行分类;愿意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向他人展示。能借助关键词句复述自己读过的故事或其他内容。

第二学段主要关注学生梳理的分类。注意积累和梳理语言材料,能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汉字进行分类,愿意与他人交流分类的理由。能分类梳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词句,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学习成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见闻。能复述读过的故事。能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记录阅读感受与生活体验。

第三学段主要关注学生梳理的主动性和梳理方法。在学习中,能发现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和段落,自觉记录、整理。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记录学习活动过程,表达参与活动的感受。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能够围绕发现的问题,搜集资料、整理相关的观点与看法。能主动梳理、记录可供借鉴的语言运用实例。

第四学段主要关注学生梳理的效果和水平。复述、转述完整准确,要点突出。能用流程图、文字等形式呈现活动设计方案。能理清行文思路,用多种形式介绍所读作品的基本脉络。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能通过对阅读过程的梳理、反思,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能概括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并归纳总结出一些文化现象。能通过梳理、分析材料提炼出自己的看法。能有条理地列出提纲。

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梳理、整理要求,为语文教学、教材编写、学业评价等提供了新思路,因而显示出它的必要性。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年第9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