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22年版课标,有一个认识、理解、吸收、内化的过程;贯彻2022年版课标,则是把内化的课程理念最终落实在教学上,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上。课堂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教师、学生学习和贯彻2022年版课标的成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2022年版课标的理念指导下,具有鲜明课程特色的好课堂呢?
一、育人育心,立德树人,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语文特色
2022年版课标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奠基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育人为本,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汉语经历了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涤,传承着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也凝聚了国家、民族的精神和智慧。炎黄子孙,同气连枝,一个连母语都不热爱的人,怎么可能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国要先从爱母语做起。让学生从发蒙开始就学习清清楚楚讲中国话、工工整整写中国字、堂堂正正做中国人,这就给学生从小打下了爱国的根基。学生只有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深切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有价值,才可能建立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
回望语文教学曲折发展的历程,教训之一就是语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在教学中常常畸轻畸重,难以找到平衡点,使语文教学如临沼泽,教师不知所措。好在2011年版课标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我们“拨云雾而见青天”,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时代对“文道统一”的准确表达。
究竟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尚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不能单靠教师的灌输,还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语言材料、语言现象,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去发掘、提炼出文章的主题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是一个从具象到抽象、从事实到概括、从现象到本质的提升过程,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和学生自主实践。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既要结合学生的语言实践,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脱离课文、另起炉灶、漫无边际地去拓展延伸,也不能脱离正常的语言训练轨道,去贴标签,说大话、套话、空话,否则学生不但得不到思想的启迪,而且会沾染不良的文风。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强调见之以形,动之以情,明之以理,润物细无声。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习抽象概括,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和语言文字背后去提炼文本的思想观点,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
古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我们强调文道统一,相得益彰;否则,文道割裂,两败俱伤。
二、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言语实践
课堂上,教师依托文本语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形象生动而又真实的语言情境,使学生通过沉浸式的深情朗读移情文本,渐渐地融入课文情境之中。此时,课堂上再现了文本语言创设的语境。由于情感的投射,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想象和联想,激活思维和语言,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当前课堂上,学生一般能根据课文的描述在头脑中再现场景,但往往缺少师生主观感情的融入。即使面对激动人心的场景,学生也只是冷漠的旁观者,没有激情,不会激动。这不是在创设情境,而是凭借文本语言,借助再造想象,重现课文场景。这样的场景是单一的而不是多样的,是静止的而不是动态的,是短暂的、易于消失的而不是长久的。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是学生主观心境和客观环境的融合,是“情”和“境”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学生知识、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需求各异,使情境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当学生进入情境后,还应引导他们沿着作者的思路,运用思维,梳理“境脉”,让“境脉”的流向和思绪的延伸、言语的发展并行共进,在融合中提升。以情明理,知情统一,从而促进学生从具象到抽象、从事实到概括、从理解内容到提炼主题的升华。
三、依托形象思维,注重梳理探究
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无论写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都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学生正是借助课文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现形象。通过形象,发挥想象,在若干形象的叠加、重组中,又产生许多新形象。丰富多彩的形象需要丰富多彩的语言去表达。这是学生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语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的同时,还应鼓励奇思妙想,即使标新立异、想入非非也无妨。千万不要对学生的想象设置“合理性”的围栏。一旦想象都“合理”了,真正有价值的想象也就消失了。任何独特的想象都是在敢于“突围”中出现的。任何创新都源于“无中生有”。重复、模仿、照搬都毫无意义。
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但亦应促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2022年版课标特别注重“梳理与探究”,有一定的针对性。当前,一些小学生乃至初中生,过分依赖形象思维,又常常止步于形象思维。课堂上由多媒体呈现的具体生动的人物、景物,占据了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中心。课堂很惊艳,学生也快乐。然而,正是这些五光十色、鲜艳夺目的画面,固化了学生的想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封闭了学生言语的闸门。
因此,应在重视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同时,引导他们对语言材料进行梳理,从中发现联系,疏通思路,比较异同,归纳分类,概括提升。这一切都是借助概念,在分析、综合、推理、判断中进行的。整个过程离不开语言的调节,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过去,我们常常对学生理解课文停留于表层大惑不解。深究之,就是在教学中满足于形象的认知而缺失了梳理。梳理是一种偏重于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方法,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小学生是有难度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识字、阅读、习作中进行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长期操练,自会习得梳理的方法,尝到梳理的甜头。将“梳理与探究”贯串于语文教学过程,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四、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感受母语的魅力,充满文化自信
2022年版课标把“审美创造”作为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并且“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这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审美创造”的整体要求。在小学,主要是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陶冶审美情趣,逐渐提高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受中华母语的字形之美、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进而感受课文中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之美、心灵之美和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汉语凝聚了民族的精神和智慧,让学生从小喜欢母语、热爱母语,从中汲取智慧和思想的力量,不仅会增强学生学习母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
语文课堂的“美”不是花哨的外包装,也不靠华丽辞藻的堆砌,而主要是语文内蕴的美。那些意蕴深邃、意味隽永、韵味绵长的语言材料,往往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需要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方能有所感悟。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依托课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从而点燃兴趣,启发思维,诱发创新。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由形入情,以情明理,促成认识的深化。课文中经过抽象概括获得的理性认识,既有形象的支撑,又有情感的烘托,抽象的“理”,注入了感情,仿佛获得了生命,学生易于理解,也易于入耳入心,终生难忘。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声明:本文刊发于《小学教学》(语文版)2022年第10期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