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突出探究性、情境性、实践性

2023/7/6 11:34:48  阅读:125 发布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立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强调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在教学实践中,要落实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我们充分发挥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优势,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情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融合不同学科学习方式,探究多渠道学习路径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设计、运用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让学生学会用不同学科的概念和思维探究问题、拓展学习,使探究过程更严谨、视野更开阔、方式更灵活,从而达到优化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教材中的一些语篇包含科学或工程方面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把工程教学方法引入语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以科学或工程信息为线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和实践,让学生在体验、合作、探究中内化能力和素养。

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一课为例,课文介绍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的构造特点:没有桥墩,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对于这种设计,学生在阅读时质疑:为什么要设计没有桥墩的拱形?大桥洞的两边为什么还要设计小桥洞,这样结实吗?要突破这一难点,首先帮助学生联系科学和工程方面的知识,选择“拱形”和“直线”桥梁进行对比小实验。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拱形设计可以把桥梁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当给予桥面相同的压力时,拱形桥梁比直线桥梁更为坚固。之后,教师让学生开展模拟实验:当发大水时,河水从中间的“大桥洞”和两边的“小桥洞”流过,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边的小桥洞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桥就不容易被大水冲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结合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运用的科学、数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说一说“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教学不仅要进行学科知识传授,更要注重实践探究,在具体情境中,以真实任务去运用多学科知识,通过“从课文段落的描述出发,结合科学与工程的视角开展探究并作出解释,再回到课文本身”这样的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与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与学生生活融合,注重体验参与

语文跨学科学习应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建立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学得更有意义、更有深度。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充分参与,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创造丰富多元的情境,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提高跨学科学习的质量。

1. 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要从学生面对的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出发,从课堂走到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具体的生活问题入手,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和已有经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沟通能力。比如,低年段“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一年级学生刚开启小学生活,如何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并敢于表达自己,这是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针对小学生不爱开口的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场景,引导他们体验不同的角色,如课后让学生到图书馆、书店等去阅览、借阅、整理图书,与小伙伴聊聊自己爱看的书。校外,让学生到文具店去买文具,与售货员阿姨沟通,算算文具的价格;在家里,让学生把学校趣事讲给家长听,等等。在鲜活的生活情境中,学生很自然地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达到语用目的。

2. 家校融合让语文跨学科学习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情境拓展到学校之外,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组织、策划多样的学习活动。比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物和植物的名篇佳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我也想有”“我也想去尝试”的学习和探究欲望,这是跨学科学习的最佳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去“试一试”,可以在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饲养一种小动物。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与多学科知识,进行日常观察并记录,学写观察日记和心得体会。

家庭是重要的学习场所,跨学科学习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合作,这也是小学语文开展跨学科学习的重要路径之一。比如,在写观察日记、养护心得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研究植物和小动物的特点和适宜的生长环境,讨论不同材质的木料适合做什么物件等。从学校延伸拓展到家庭,跨学科学习无处不在。比如,在学习《春蚕》一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蚕的生长特点,可以请家长指导孩子了解桑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进而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小区里的植物,开展“给树木贴名片”的活动。课余时间,学生先查找资料,给树木写标签、贴标签,开展认养小区花木的活动。可以请同一小区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家长做“校外辅导员”,分组指导学生剪枝修叶、施肥浇灌、做小木工活等。学生与教师、家长在跨学科学习活动中形成合力,在生成、互动中共同体验成长。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习资源的拓展和补充,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

1. 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学校要构建开放的语文学科学习课程,从校内走向校外,结合学校地理环境,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断整合校外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融合的“行走的课程”,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学习园地”的拓展部分涉及参观博物馆、名人访谈、游览名胜等,这些内容需要教师协调、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打造全面立体而又丰富生动的跨学科学习课程,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临近学校的京杭大运河两侧正在新建健身步道。教师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设计适合运河景观的路灯。围绕这一现实问题,大家开始头脑风暴:选用什么材质的灯?从古代的孔明灯到现在的电灯,引导学生比较优缺点。设计的路灯不仅要亮起来,还要美得有特色,体现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过讨论,学生锁定目标,选用具有苏州特色的精致秀雅的苏灯。随后,探究苏灯里面用传统的蜡烛还是现代的电灯。最后,学生向相关部门提交书面建议。

2. 在社会实践中学以致用。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要求和实际教学计划,多途径开发适合学情、校情的课外活动,丰富语文跨学科学习内容。苏州的博物馆、园林等常常招募志愿讲解员,这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好机会。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等,让学生了解如何抓要点有序介绍。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儿的导游,如何生动形象地向游客介绍?随后让学生尝试向同伴介绍,并相互点评、改进。之后,让学生从寒山寺、苏州博物馆、东吴丝绸博物馆、苏州大运河遗产展示馆等学校周边资源中选择一处去竞聘志愿讲解员。一位学生选择应聘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他先上网查找资料,包括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馆藏文物以及参观时间、出入口、预约参观等信息;之后,为更好地了解主要的馆藏,他多次实地参观,并设计采访任务单走访相关专业人员,及时整理和补充资料,从而掌握更多信息,如贝聿铭大师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理念和镇馆之宝特点等;在此基础上,该学生与同学、教师、家长一起交流碰撞,了解大家想获取哪些关键信息,进而设计参观游览线路;最后,该学生带几个同学到苏州博物馆进行现场模拟训练,并顺利竞聘为苏州博物馆的志愿讲解员。这样,通过语文跨学科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材料搜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以上内容来源于《人民教育》2023年第1期,作者为陆彩萍。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