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思考力对儿童的重要性:
克服惰性思想,培养高阶思维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可以泛指人脑的每一个想法。但是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大脑还需要对具体对象进行更严谨的加工。思考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积极性、创造性的高阶思维能力,是科学思维能力的核心。
例如,根据打电话没人接,就判定没有人在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惰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惰性思维往往是根据经验做出简单的推理和判断,具有局限性,缺乏理性思考。事实上,打电话没人接和没有人在家并没有直接、确定的因果关系,没有人在家只是一种可能情况。
提升思考力就是要培养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直至创造,其目的是有效对抗惰性思维。
从数学的角度看待思考力,意味着还要把思考更加严谨地抽象成具有数学思维方式的数学思考。通俗地理解就是,如果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得出某个结论,就必然使用某种类型的数学思维方式,也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学思考,学生需要在运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循环往复中,奠定数学思想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数学思考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开展有关的教学。具体地说,数学思考在教学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
猜测并检验;
通过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归纳推理得出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尝试用数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寻找模式,并加以概括。
二、 思考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思考发生在大脑内部,抽象而不可见,如同我们在镜子中可以看见自己脸上的瑕疵,却无法看见自己最浅层次的思考。相当长的时间内,即使在心理学界,也有很多理论认为人的思维是不可知、不可塑的,思维训练与思考力培养是天方夜谭,思维教学更是无稽之谈。随着脑科学、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现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脑电图看到大脑的活动轨迹,还能通过核磁共振等更加先进的技术观察大脑的实时活动。2012年6月14日,中科院蒲慕明院士在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做了题为《大脑的可塑性》的专题报告,进一步论证了我们有办法塑造我们的大脑。
那么,如何塑造我们的大脑呢?当然要从思考力的培养开始。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把思维教学分为直接思维教学和间接思维教学。这两种思维教学模式仅从字面上看都很好理解,但一提到直接思维教学,我们往往有这样的疑惑:
直接思维教学是否应该基于直接思维训练课程?
直接思维训练课程是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单独存在吗?
直接思维教学和直接思维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应该如何评价?
要解决这些疑惑,我们先从思考力培养的基本方式.方法说起。
思考力培养的第一步,是解决可视化的问题。也就是说,要让隐性的思考外显,这就好像芭蕾舞演员对着镜子练习舞蹈动作一样,要看到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思考力培养也是一样,我们只有看到自己思考的每一个“动作”,才能进行训练和培养,这就必然需要“介质”。“介质”作用的理论源自以色列心理学家费厄斯坦,他发展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理论,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在“中介作用”下获得的学习经验,在“中介作用”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事物被称为“介质”[2]。
游戏既是儿童获取和运用生活经验的必需品,是释放天性、发展能力的源动力,也一直被认为是有效训练思维、培养思考力的“介质”。
1952年,爱因斯坦在著名的《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即“游戏与思想的结合”。他说:“(教育)关键在于发展孩子对游戏的天真爱好和获得赞许的天真愿望,并且把孩子引向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也阐明了他的“玩中学”观点:“那些拥有内部的动力,并能够保持已经学到的知识的每一个教育框架,都需要通过游戏来满足孩子们,并为真正的学习创造适当的条件。”[3]
这也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选择思维游戏研发课程,帮助学生训练思维、培养思考力的着眼点和出发点。
思考力培养的第二步,是让思考能按正确的模式和步骤进行。这个过程就如同“要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一样,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结构化,模型化的思维建模过程。
要把大象装进冰箱,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介质”问题,也就是“冰箱够不够大的问题”。而要让思考按照正确的模式和步骤进行,必然要应用工具,我们采用的工具就是“麦博思考法则”(简称“思考法则”)。
“思考法则”,顾名思义,指的是思考时遵循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是用形象化和生活化的符号,把思考的过程和方法与之对应。比如,“红绿灯法则”“候鸟法则”“摄影机法则”"“镜子法则”等,一看到这些法则的名字,学生马上就能联想到熟知的生活场景,从而对应思考的方法和模式。
以典型的“红绿灯法则”为例。
“红灯停,绿灯行”是孩子最早接受的交通行为规范,也是我们解决过马路这个交通问题时最基本的思考模型。这个思考模型为我们的交通行为设定了正确的行动指南:
红灯——停,黄灯——准备(或者快速通过),绿灯——通行。
无论是在公路上看到红绿灯,还是看到“红绿灯”这三个字,你头脑里出现的都是上面的行动指南,也就是说,“红绿灯”与我们采取行动的步骤是平行的。它其实创设了一种可以指导行动的有序思考过程:
红灯——停止:观察我处于何种环境;
黄灯——分析:思考如何行动;
绿灯——行动:最后决定和执行。
红灯对我们的要求只是停下。也许看起来停下与采取行动本身是矛盾的,但是当我们停下时,要注意观察周围有什么或者可以收集到哪些来自外部的信息,这其实是让我们把注意力从自身向环境转移,是由“内”向“外”的转移步骤,它单纯的含义是停下来,避免操之过急,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在于这是接下来思考计划、采取行动的第一步。
黄灯在交通规则中的引申意义在于“过渡”或“做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评估或计划选择通行还是选择停下来,这是由“外”向“内”的转移,是分析信息并形成行动计划的思考过程。
看到绿灯,我们的注意力又由“内”向“外”转移。
或者你会感到很神奇,“红绿灯”中居然包含这么多含义。如果我们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参照交通问题来应对,也就是说,遇到问题就像亮起了红灯,接下来采取“黄灯”“绿灯”对应的行动步骤,会不会帮助我们有序思考?这就是“红绿灯法则”的原理和思想基础。
“思维建模”这个过程也是对思维训练和思考力培养方式的科学性、有效性、实用性进行验证的焦点所在,即“模型化”和“可迁移”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用什么评价学生是否完成了“模型化”及是否“可迁移”呢?就好像让象棋、围棋的棋手把下棋的方法迁移到生活和学习中解决实际问题,练武者将武术学习中的招数运用到实战中击败对手的道理一样。这也恰恰是思考力培养要突破的瓶颈。
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中有这样的论述:“思维教育的真正问题就在于将自然的思维能力转化为经过检验的、专业性的思维能力,将多多少少偶然出现的好奇心和零散的联想转化为时刻保持警觉的、小心谨慎和贯彻始终的思考。”[4]
学武术要先学招数,可要成为武林高手,则必须“手中无招,心中有招”,而要成为绝世高手,更必须“手中无招,心中亦无招”。同理,思考法则是招数,也是模型,也就是说,只有我们把法则的思想内化成“时刻保持警觉的、小心谨慎和贯彻始终的思考”,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迁移,才能够达到思考力培养的目标。而在现阶段,对于这一过程的评价,过程性﹑表现性的动态评价比定量的成绩(学分)评价更科学,可能也代表着我国评价制度改革的方向。
接下来是思考力培养的第三步。我们掌握了思考法则,是不是意味着思考力培养就结束了?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们掌握了这些思考法则之后,真正的思考力培养才刚刚开始。无论是通过游戏将隐性的思维外显,还是通过思考法则建立起思维模型,都不是我们思考力培养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考力,培养优秀的思维品质,最终具备科学思维的能力。就如同我们上面提到的,仅仅学会武术招数,不会成为武林高手,更不可能成为绝世高手。只有“眼前没有红绿灯,心中也无红绿灯”,即“红绿灯法则”已经成为你解决问题时的本能反应,从心理学角度说,才算实现了从“内化”到“品质化”的过程,这才是思考力培养最关键的部分。这就需要更加系统、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更需要利用“介质”,这个“介质”就是“思考力课程”。
先进的教育理念、完备的课程体系﹑优质的学生学具﹑系统和完善的训练是优秀课程的基本要素。要想在常态化学校教育中实施,就必然要与以培养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的数学学科教育相融合。如何融合?这就引出我们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如何建设数学思维拓展课程?
三、 数学思维拓展课程:看见思考的方向,看见思考的轨迹,看见思考的力量
作为思维教育的工具,数学学科也把思考力作为重要的核心素养。从“三维”到“四基”再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都始终贯穿这一核心思想。
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问题提出﹑理解﹑解决并产生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并“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可是长期的应试教育不仅导致社会、家长、教师、学生负担日益加重,“学习错位”的现象在常态化教学中也依然存在,即:注重解答试题能力的训练,忽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摘自《中国教育报》)。
为了解决这种“学习错位”现象,2014年10月27日,北京市教委印发了《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的通知》,其中对北京市中小学语文﹑英语学科和初中科学学科提出改进意见,要求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科拓展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核心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看来,这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举措。
对于数学学科的拓展活动课,很多数学教师感到无从下手,于是数学活动课变成了“练习课”“考试课”“作业课”,这变相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负担。
在思考力课题的研究中,我们最初的想法是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有意义.有营养的数学活动课程,并围绕这样两个方面的思考展开:
(1)常态化教学工作中,不能很好地解决或者暂时不能很好地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数学拓展活动课应该拓展什么?怎么活动?
我们运用“定锚法则”把解决问题的“锚”(突破口)集中在这样两个方面:
(1)拓展的意义在于从原有基础上的量变到质变。数学拓展课程不能也不应该是针对知识点的机械训练与强化,更不应该把常态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移植成为拓展课程。
(2)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走向数学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要把思维过程还给学生,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我们还要增加两个思考的维度:
(1)“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确保“减负提质”?
(2)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落脚点和出发点在哪里?
这也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和思考力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既要减负,还要提质。关键在于减什么,提什么。只有将“学习错位”产生的负担彻底减下来,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上来。
在游戏活动中,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看到思考的方向;学习思考力课程让学生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看见思考的轨迹;用思考法则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并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感受到思考的力量。
思考力课程作为学校思维拓展课程与数学学科课程相融合,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在游戏活动中,获胜的策略是思考力课程的一个教学目标,但仅停留在策略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要发展学生与工具对话的能力,还要发展学生与自我,与社会对话的能力。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指出:学习是由三种对话实践——同客观世界的对话,同伙伴的对话、同自己的对话构成的。它是作为一种由活动、合作、反思所构成的“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实践”而实现的。因此,教师要鼓励儿童在策略的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思想方法,并形成一种精神品质。北京大学戴锦华教授曾指出,人生的第一课,也是毕生之课,是要学会输得起。正所谓小游戏、大社会,作为教师,要在游戏活动中给予学生赢的机会﹑输的能力。每个人不可能在任何一项游戏中都获胜,每个人都有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健全人格的基础。正如真正的武林高手,练武功不是为了击败对手,而是强身健体,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所以切磋武功时,失败的一方固然要说“佩服佩服”,胜利的一方也要说“承让承让”。游戏的根本目的也不是争输赢,而是锻炼思维。君子和而不同,要胜不骄败不馁,谦虚的嬴和体面的输,其实体现的是同一种智慧。
鸟欲高飞先振翅。就让思考力成为孩子们的翅膀,让他们在未来展翅翱翔吧。
参考文献:
[1]Sternberg R J,Swerling L S.思维教学[M].赵海燕,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Feuerstein R, Klein P S,Tannenbaum AJ.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MLE):Theoretical,psychosocial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M].TelAviv, Israel:Freund Publishing House ltd,1991.
[3]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19年度教育科研重点规划课题“促进学生思考力提升的数学思维实验室建设研究”(编号:201900251301A)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
转自:“小思考家数学思维实验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