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减负”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教改式减负、清单式减负与根源式减负。作业改革能否深度推进,首先在于教师是否拥有科学的作业观和育人观,即由追求分数走向关注全面育人,由单纯的教学反馈走向全面育人;其次在于教师是否拥有行之有效的推进策略和方法。本文从转变教师观念、激发教师跟进课堂教学的角度阐述作业改革对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专业能力 作业 观念 课堂教学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课业负担太重,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生视力下降、睡眠时间不足、内心焦虑等问题,这已然超越了中小学生的承受极限,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甚至,当家长用成人的眼光辅导孩子作业时,对孩子的不耐、批评、指责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心与家庭关系。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完善作业考试辅导。统筹调控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2021年4月8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2021年8月24日,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文件内容包括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大力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强化配套治理和支撑保障等方面。
有关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负担的文件相继出台颁发后,上海市教委也不断加强学校作业管理工作,出台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各项举措,如要求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答疑,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等,以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一、“双减”背景下转变教师的观念
1.确立注重综合素养的教育质量观
从教学方法来说,教师要抛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还课堂于学生,不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2.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德育渗透到教学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通过阅读、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热爱生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人文素养。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
3.教师要自主设计作业
教师要改变对作业设计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从教学内容看,作业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过程看,作业是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教学效果看,作业是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重课前准备和课内实施,而对课外作业设计潜心研究的较少,作业设计大多凭经验、凭习惯,有的直接从教辅资料或网络上东拼西凑,这种经验主义、拿来主义削弱了教师对作业设计的自觉意识和设计能力,使作业不仅不能达到巩固、深化教学目标的作用,还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战”的泥潭,对学习产生恐惧感。在“双减”政策的新要求下,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自觉意识和设计能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布置少而精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设计作业、编题命题的能力,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4.教师要帮助学生建构起思维方法
对学生而言,课堂学习后要独自完成作业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作业有效巩固学生知识并发展学生能力呢?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思维视角,搭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支架。通过支架的建立,构建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如教师提供方法指引,分步骤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练习的过程,再带着问题展开思考,并在逐步引导中,提醒学生思考学习方法、基本要求及解题角度。
二、激发教师不断跟进课堂教学
只有当教师将作业与课堂教学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时,学校的作业改革才能真正行之有效。这是学校是否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1.精准把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单元作业目标
设计有效作业的前提是教师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仔细分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提供的作业目标,把握学科核心素养,理解作业改革背景与相关文件,然后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整体设计课堂教学与作业,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作业,从而逐步积累知识,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效果率。
2.明晰作业功能,加强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联系
(1)作业内容源于课堂学习,起到巩固与发展的作用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内容的巩固与发展。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任务设计、文本选择、策略运用都要与单元教学内容、课时作业、综合性作业保持一致。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回顾课堂知识,加深印象,在练习过程中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产生联系,并转化为能力,学以致用,起到巩固与发展的作用。
(2)课堂教学基于学生实际,针对性与发展性并举
作业具有检验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应用拓展、发现“盲区”改进教学的功能,为达到不同目的,需要进行不同的作业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作业呈现的问题及课堂反馈及时纠错,并有针对性地提供给学生各种支持和帮助。
3.借助评价量表,促进教学优化
为了使评价能有效促进学习,对于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转化为“教师评价栏”并呈现在题目下面。一方面教师可以根据评价指标进行作业批阅,从不同维度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多维度评价,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评价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修正作业,在后续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并改进。
4.利用课后服务,强化教学任务
“双减”立足时代需求,以个性化发展、多样化学习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材施教”与“减负增效”都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在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与个性化成长时,“因材施教”等于是为不同的学生“减负增效”。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作业。对于学习基础较薄弱的学生,不设定过高的任务目标,否则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导致部分后进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率的提升;对于学习基础与学习能力比较优异的学生,可以适当地扩展教学内容,给他们设置难度较大的、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完成既定任务以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肯定,使得学生对今后的学习充满动力和信心。
教师布置作业,看似是一项常规而简单的工作,实则充满创造性与挑战。要真正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同时提升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研究的态度对课堂教学与作业进行整体设计,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同时,教师负担重的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在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后,教师全天都与学生在一起,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可能会通过教育教学行为传导给学生。学校需要为教师排除与教育无关的干扰,保证教师基本的教育教学时间。此外,学校还需要通过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国睿.从蓝图到行动——全国教育大会一周年基础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述评[J].人民教育,2019(18).
[2]倪闽景.落实“双减”,该如何作为[J].上海教育科研,2021(09).
[3]庞仿英.切实减轻过重课业负担更应在“个性化”上下功夫[J].人民教育,2021(Z2).
[4]莫宇琴.新课改下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的具体途径[J].学周刊,2021(29).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年1AB合刊,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 )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