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劝学》教学设计

2023/7/3 16:30:38  阅读:80 发布者: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熟读课文,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并掌握学习技巧与方法。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与理清思路。

2.论证方法的理解与运用,学会有力地表述发现与见解。

【教学难点】

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证的比喻句的能力培养。

读书,使人进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春秋战国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诸侯纷争,战事不断,局势跌宕,然而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此时却达到了一个高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浑如崇山峻岭,汪洋大海,让当时的天空星光璀璨。这些巨擘大多都有代表作品—— 《道德经》《墨子》《论语》《庄子》《荀子》。

2.解题:《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开篇就是大家熟悉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劝学》是《荀子》的 第一篇,那么,这样安排有何用意呢?

参考:《论语》的首篇是《学而》,表示儒家对“学”十分重视。《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努

力学习。“劝”是鼓励的意思。“劝学”这个古老的命题,自孔子及其弟子,到荀子之时经过几代人的阐述。荀子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也延续这一传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必须经过后天的教化,对天性加以人为的改造,才能使人性向善。《荀子》的第一篇是《劝学》,就是为了突出“学”的重要性。

二、疏通课文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书下注解疏通课文,画出有疑问或者不理解的地方。标注有代表性的文言现象。私下交流,无法解决的再询问老师。

文言现象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 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二)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4

(三)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4.例句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SUMMER 2023

三、读熟课文

1.个人出声速读课文。

2.单人读课文(或者单人领读课文)。

3.齐读课文。

4.分组接力读课文。

正音:

①有,yòu,通“又”。

②知,zhì,通“智”,智慧。

③锲,qiè

四、分析课文

(一)再读课文,思考:古今中外很多名家写过以“劝学”为题的诗文,我搜集了一些。大家分析一下本文的主旨与哪一篇相似,说明理由。(投影显示)

①孟郊、颜真卿、朱熹都写过《劝学》诗,劝勉青年人珍视光阴,努力学习。

②《劝学篇》是亚里士多德写给塞浦路斯王的信,忠告他应该重视学习哲学。

③ 《吕氏春秋·劝学》是《孟夏纪》的第二篇。主旨是勉励人努力学习,一个人想要忠孝、显荣,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而学习的关键是尊师。

④《曾国藩家书》里有一封长信《致诸弟》,可概括为:告诉弟弟们,相互切磋学业,要恪守耐和专。

 专,是专一不分散,经要专研读一本经,史要专攻读一代历史。诸子百家的书太多了,如果想读它,就应当选定一个人的专集来读,而不应当东翻西翻,胡乱选择。比如读《昌黎集》,眼睛看的,耳朵听的,无非昌黎而已,认为天地间除了《昌黎集》外,再没有

其他书了。这一集没读完,坚决不换别的集。耐,要有耐心。一句话不理解,就不要看下一句;今天没理解,明天继续研读;今年不能理解,明年继续读,这就叫有耐心。

 参考一:曾国藩《致诸弟》

课文第4段,就是讲坚持不懈,要专心。最明显的用语“锲而不舍”和“用心一也”。如果不坚持骏马也不能走得太远,朽木也不能刻断;如果坚持,劣马也能走得很远,金石这样坚硬的东西也能雕刻。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够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的泉水。这是和螃蟹的浮躁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

追问:课文第4段除了坚持和专心,作者还强调了什么?

参考:积累。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在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不能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参考二:《吕氏春秋·劝学》

两者都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吕氏春秋·劝学》是勉励人努力学习,一个人想要忠孝、显荣,只有通过努力学习,才能实现。课文《劝学》第2段讲人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成为君子。第3段结尾,是讲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这外物在本文指的是“学习”。这一段就可以理解为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利用学习来提升自己。

追问:本文题目叫作《劝学》,为何文章里不谈学习,却谈“水”“木”“金”“登高”“山”“龙”呢?

参考:这是一种手法,就像《寡人之于国也》里面的那句话“王好战,请以战喻”。梁惠王熟悉战争,孟子就用战争设喻说明道理。课文荀子为了说明学习的重要,就用这些比喻论证。比如第2段“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木”“金”经过墨线量过、磨刀石磨过,可以发生改变。同理可证: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二)本文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大家读出了“坚持”和“专心”,也读出了“读书可以改变人”,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学不可以已,即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追问:第1段是论点,它与其他的段落是怎样的关系?

参考: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下面的部分分别从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五、巩固提高

问题:这篇课文是《荀子·劝学》的节选,段落之间有很多删减。为了加深巩固大家对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我选出了三小部分,大家试着为他们找回各自的位置。

投影显示:

1.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吴国、越国、东夷、北貉这些南方和东北边地部落的人,刚出生的时候,哭声相同,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放在课文第2段之后。选文与课文第2段都强调学习可以改变人。

2.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参考:置于课文第3段之后。文章的第3段讲“善假于物”,如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等,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可以弥补不足,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这里借用鹪鹩与芦苇的关系比喻论证,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不仅仅能够从正面给人以积极的引导,而且也能从消极的方面给人带来各自影响。告诫人要在“假于物”的时候应该有所选择。

3.布谷鸟宿在桑树上,养育七只小鸟,喂小鸟时,早晨从上开始,依次往下喂,晚上从下开始,依次往上喂,平均不走样,天天如此。那些善人君子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如一。行为、举止、仪态始终不走样,心像打结一样,不会散开,专心致志。——《诗经·曹风·尸鸠》

参考:放在课文第4段之后。引用《诗经》里的内容来增强论证,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六、作业

1.搜集关于荀子的相关资料,对48页注解①加以补充。

2.总结文章使用的论证手法,小组长整理后讨论。

3.将出自《诗经》的原诗找出,摘录出来。

END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

作者|施永万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