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传承经典
筑梦宝安美育
——第三届音乐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暨
“礼乐弦歌”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中小学音乐课堂承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探索学校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新样态,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深厚人文素养。2023年5月22日-23日,宝安区海裕小学、凤凰学校、海旺学校、龙津中学四所“礼乐弦歌”课程教学示范校赴广州参加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人民音乐出版社与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广州大学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生艺术教育分会、广东省学校美育名师工作室承办的第三届音乐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论坛暨“礼乐弦歌”课程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5月22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教育界代表在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演艺中心齐聚一堂,展开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与交流,此次活动主持人为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执行院长刘瑾教授。
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康天东副处长、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朱征宇会长、广东省学生体育艺术联合会林子平秘书长、人民音乐出版社魏振华先生、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李颂东书记出席此次活动和上台致辞,对活动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并强调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学校美育教育工作的推动力。
接下来是颁奖仪式,大会宣布了2022年“礼乐弦歌”教学与教研成果评选获奖名单,宝安区凤凰学校杨晓云老师执教的微课《姹紫嫣红》,荣获2022年“礼乐弦歌”教学与教研成果评选微课类一等奖。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龙津中学、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集团)海旺学校、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集团)海裕小学荣获2022-2023年度礼乐弦歌课程教学示范校和研究基地称号。
开幕式结束后,紧接着是为期两天的研究论坛和教学成果展示,其中邀请了两位国家级专家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9位专家学者参与了两场围绕“礼乐弦歌”的学术研讨,举行了四场包括节目展演、微课教学、教学设计和论文宣读的成果展示。
在此次七节微课教学展示里,宝安区海裕小学何洁莹老师带领本校三年级学生为我们呈现了“礼乐弦歌”进课堂的高质量微课《瑶山乐》,在宝安区音乐教研员白姗老师、曲晨老师的指导下,从学习任务趣味唱游中引入课堂,学生在复习弹唱中跳起瑶族竹竿舞,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拍打礼乐弦歌琴来感受歌曲《瑶山乐》的节拍和进行音高弹奏练习,学生在不断地学习任务中最终呈现边演唱、边弹和音、边拍打鼓点节奏的教学效果,充分地将礼乐弦歌琴与音乐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与自豪感,浸润学生的心灵与血脉。
此次活动为进一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校园开辟了扎实而有效的路径,也提供了可实施、可推广、可借鉴的教学案例。整个活动内容非常丰富,形式多样,高效有序,精彩纷呈。各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充分挖掘了“礼乐弦歌”融入音乐学科美育中的创研性探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提供了理论支撑和专业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华教授认为,礼乐弦歌的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快速对接传统文化,而且给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创造以助力,是传统文化的活力剂,也是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乃至创造新文化的助推器。礼乐弦歌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转化、是使传统文化亲和亲切的关键和前提,有了创造性的转化,才能有未来的创新发展,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传统文化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去体察传统文化的要素、感受传统文化意蕴。
人民音乐出版社前社长、党委书记吴斌教授主要从“为什么要学习民歌”“民歌的特点与风格”“中小学民歌教学”这三个方面,高站位、深层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民歌教学的重要意义。他还提到,世界音乐的丰富以及人类感受美的期待不能缺少中华音乐艺术这个色块,掌握了民族音乐学习的原理,就是掌握了开启学生音乐文化自信的金钥匙!
广州大学刘瑾院长,从高校音乐学科建设和育人的角度,基于讲台、舞台、案台“三台”融通的理念与模式,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实践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路途和方法。第一,实践了一条在高校传承岭南传统音乐的有效路径;第二,探索了“特色与实践”相结合的音乐学人才培养途径;第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了后继人才。
深圳大学康和教授从音乐创作的角度谈“礼乐弦歌”诗乐舞创新之道,提出如何对待和取舍现存汉族古代音乐素材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应以更符合逻辑和艺术的眼光吸收这些音乐的营养去传承与创新。星海音乐学院王昕副教授在复兴中国音乐话语体系,以乐载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予以了深入地探讨与阐释。
西南民族大学陈缨教授就地方音乐资源在礼乐弦歌课程的开发应用方面发表了颇有见地的理论观点,分别从天府童谣、诗韵蜀诵、蜀戏曲韵、藏羌彝走廊这四个方面,立足于本民族母语体系,探究四川地方音乐资源杂礼乐弦歌课程的构建,并通过《蜀韵弦歌》课程的学习,引领学生置于家乡音乐的感性家园、文化认同和精神世界之中。
深圳市音乐教研员胡樱平老师,围绕着“育人价值”“游戏精神”“任务驱动”三个关键词,从“为何做”“做什么”“怎样做”三个维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详实的案例、独特专业的视角,拓宽了在座老师们的教学思路,明确深化课程的育人价值,以游戏精神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同时就如何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音乐教学给出了具体的做法。她认为礼乐弦歌的切入,是将乐器、音乐、诗词有机结合在一起,用现代的方式来表达,表现传统的神韵,凝练了文以载道、礼乐教化的优秀传统,体现了道器合一的理想。另外音乐课堂上有效地切入游戏能够激发一个人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各个感官处于紧张的状态,注意力将更加集中,产生愉悦的精神。还提到在教学中的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是通过“任务内驱”走向“动机驱动”的过程等。
武汉市音乐教研员胡晓燕老师、广州市音乐教研员陈锦莹老师以及以及佛山市音乐教研员曾春艳老师,他们结合自身长期从事本地区中小学音乐教研的经验和体会,分别从一线音乐教师教研的层面和课堂教学的视角,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礼乐弦歌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融合与实践,做出了面向学生、贴近现实、相互融合的探研和思考,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正如程建平教授在大会总结所言,纵观本次活动的全过程,真切感受到主办方的创意策划和精心组织,以及所有参会者的用心准备和精彩演绎。此次活动的学术含金量较高、专业影响力较大,成果显示度较强,可谓是一次全国性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项研讨、教学交流和成果展示的学术盛会,以上专家学者的创研性探索及实践性建议,一定会为今后的教学与实践起到有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耕耘不辍,静待花开。扎根中国传统音乐的沃土,让学生从小了解熟悉家乡音乐、了解传统音乐、认同民族文化、打好中国底色、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精髓,是我们当代音乐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宝安区音乐教育将在教科院的带领下,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礼乐弦歌的教学内容融入中小学音乐课堂中,让传统与现实相互渗透、有机融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方式,携手宝安美育迈向新台阶。
转自:“深圳市宝安区音乐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