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教研 追梦课堂——记实验小学五年级教研活动
2023/7/3 9:26:19 阅读:86 发布者:
聚力教研
追梦课堂
“好的教研活动,一定是能唤醒教师的教育信仰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一座宝藏,隐藏着巨大的教研潜能。”为了用好语文教材,以课堂作业设计为抓手,我们五年级语文老师,聚在一起,在认真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后,认真打磨每一堂语文课,大家一起听课、议课,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瞧瞧我们是多么幸运,因为我们可以站在实小“众师”的肩膀上,用心做教育,不懈追梦!
课堂展示
陈洁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一则《摔跤》。陈老师,从语文大单元教学要素出发,借助《语文作业本》,教给学生人物描写中体现“人物特点”之一的“动作描写”的分解方法,通过一次次地朗读指导,学生感悟并发现了作家写人文章的秘诀:具体、形象。为了让学生熟练地迁移运用课堂上的所学,陈老师又精心设计了一份学习单,有效指导学生,用精准的词语、恰到的修辞,一步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的一项活动或比赛的过程,学着课文来写作,来突现人物的特点。
江惠丽老师,带领学生学习了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这一则文言文。根据课文自身的特点,再结合“思辩”这一单元语文要素,江老师设计以故事内在为纵线,以学生“会读通、读好课文节奏;能理解重点字词;会用自己的话说课文意思;会绘声绘色地讲这个寓言故事;能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思辩,深入懂得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一系列的目标作为横线,贯穿课堂,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课堂上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王丹红老师,执教了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思辨类课文《田忌赛马》。本课设计也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扎实落实语文要素“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王老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把握课文的基础上,一步步了解田忌为何会取胜?孙膑是如何想出策略的?最后的赢家是谁?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思考过程中,有了对思辨类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也养成了根据具体情况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吴小红老师自从接受“县天天好课堂”上《杨氏之子》一文的任务后,便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磨课之路。磨课过程中,组里盛老师、董老师等老师针对课堂里学生的表现,提出不少宝贵意见:例如,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对于文言文意思部分讲解细碎;应重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慧”,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借助经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多读多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经过一次又一次修改、打磨,5月5日上午,终于有了较好的呈现。课堂上,吴老师从之前学习过的曹冲、司马光等古代富有智慧的孩子入手,导入课题。通过释题意、知作者;读通文、读懂意;悟语言、晓智慧三大板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对于文中的多音字、语句节奏进行辨析。感受杨氏子与孔君平语言中的智慧,挑战多形式朗读。通过此堂课的学习,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学习古文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教研活动后,学校里的盛老师、秦老师对《摔跤》《自相矛盾》两堂课,提出了肯定和宝贵的建议。希望两位老师继续扎实推进阅读课教学,相信一定会收获颇丰。
组里的代表——夏老师、董老师也对《田忌赛马》《杨氏之子》两堂课,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和感受。
夏芳芳老师指出: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创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过程写清楚。《田忌赛马》一课的亮点是:1.教学识记新颖别致,紧紧围绕语文要素为训练点展开教学。各个环节流程,层次感很强。教学重难点以任务为导向,各个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解决问题。2.重视知识延伸性。王老师在得出田忌赛马的对策问题后,并没有停下,而是巧设思维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结果的完美性是怎么来的?用来拓展学生思维。最后的拓展延伸训练,让学生明白不同问题要采用不用策略,打破学生思维定式。3.《田忌赛马》也是一篇叙事性课文,细腻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王老师在充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特点分析,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一点教学建议是:王老师教学过程中,在设计问题回答环节,都是以单独学生回答。建议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形式,会更加完美。这样可以使每一位同学参与谈论和思考中,也是同学们思维火花碰撞的过程。课堂的氛围会更加活跃。
董赛飞老师:听了吴老师的《杨氏之子》,让我受益匪浅。吴老师把教学本课的重点定位为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吴老师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反复地读,把指导学生读通顺,读流利这一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如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读出停顿,读故事想象情境,去掉标点符号还原文言文样式读。一步一个台阶,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略的重复,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关注人物对话,突破重难点。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吴老师问:杨氏子的甚聪惠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最容易也最直白的体会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这远远不够,于是吴老师马上出示一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这两种说法语气上的不同,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意会,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足以反映出一个九岁的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令人拍案叫绝。关注人物对话,提示语也不能错过,接着吴老师应声追问:“如此巧妙地作答,杨氏子肯定思考良久,对吗?”学生马上发现“应声答曰”,就这样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点及突破了难点一一体会杨氏子的礼貌,聪惠,幽默,委婉。总之,聪明的孩子用心说话,高明的老师用心教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唯有不断学习、反思、沟通、共享才会陪伴学生走过春夏秋冬,与学生一起成长!
转自:“象山县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