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如何“结构化”单元整体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3/6/30 17:49:03  阅读:297 发布者:

“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基因”。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标”,可以发现新课标的“新”落在了“结构化”“大单元”“整体”等关键词上。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打破知识壁垒,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整合教学,强化学生的结构性思维。本文中,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吴正宪以“新课标”为依托,结合案例对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做出阐述,帮助一线教师更好理解与运用单元整体教学。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以核心内容为线索,确立单元学习主题?

※ 如何把握“自然单元”,灵活重构“大单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强调课程内容的组织“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由此可见,素养导向下教学实践中要突出结构化、整体化,体现一致性。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这为我们教学提出了很具体的建议,新版课标要实施落地,单元整体教学是一个切入点。

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怎样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之间如何关联?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真正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面对2022版新课标给我们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教师需要思考建立“单元整体教学”的结构,理清“为什么”和“怎么做”这两大问题。

为什么?——建立整体结构,强化深度理解

单元主题教学知识结构彰显了数学知识间的丰富联系,少量主题,多知识点的覆盖,深度覆盖,以主题统领,建立内容知识的整体结构。

这样的主题学习不仅能更长久保存信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对本质的理解,对知识的关联中达到理解的程度,这样即便是已遗忘的知识也能够自己推出来;还能深度理解概念;使之拥有兴趣和信心;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减负提质增效;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怎么做?——以核心内容为线索,确立单元学习主题

以小学数学为例,有四个领域,若干个知识点、概念、法则。

2022版新课标中将数学知识点通过四个领域的划分,具体划出七大主题:

 

数与运算

数量关系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图形的位置与运动

数据分类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

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还有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主题学习活动和项目学习活动。这些都可以看作单元学习主题。

单元学习主题主要还是根据数学教材的内容结构来定的,内容结构既有知识结构,也有思想方法结构,知识结构既有纵向发展的联系,也有知识之间横向的联系。

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先应当清晰地找到单元学习主题,即以数学核心内容为线索确立“单元学习主题”。

数学核心内容包括:

在数学本质上有共性

在思维方式上相同

在学习方式上相近

在教学设计上有共同要素

“单元学习主题”强调两方面:

一是找准“大问题”,确定合适的“单元学习主题”。一个单元可能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点,碎片化的知识,但是一定会有核心问题,如何找准核心问题,以其为问题主线来确定合适的单元学习主题。

二是确定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开启主题学习,进而引发儿童的深度思考与主动探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主题学习要体现内容结构的整体性、教学过程阶段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有阶段性,一年级要以一年级学生适宜的方式来解决一年级学生的问题,六年级也一样。我们不能只提一致性,而忽略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学习过程应当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规律,根据知识的螺旋上升,根据学生认知的循序渐进,有适当的阶段性,依需教学,依学生的情况开展教学。

“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中有两个关注点。

一是整体把握核心知识,将零散的、碎片的数学知识建立起整体化、系统化、逻辑化的知识结构。

二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根据共同拥有的数学本质,确定核心素养,找准“发力点”,促进思维进阶发展,落实核心素养。

把握“自然单元”,灵活重构“大单元”

“单元学习主题”有两个划分:

1、以“自然单元”为单元的学习主题,例如在我们的教材中,编者已经做好了“自然单元”的划分。

2、以生成的“大单元”为单元的学习主题,即知识之间有联系的系列单元。

如一年级某册数的一单元和八单元可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和四年级的某单元也是相同脉络的发展,但是在教材的编纂中为了体现螺旋上升、循序渐进,中间插入了一些其他内容,这些单元之间的核心知识点、核心素养是一致的,教师不仅要关注整体性和一致性,还要关注阶段性,在学生不同的时间段来完成教学,而将它们紧紧相连的主线就是单元学习主题。

找准单元学习主题对于教师是一个挑战,前提是必须研读教材,将小学十二本教材,知识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都理清楚,一条条学习主线就会浮出水面。抓住了这一主题,不管教师教到哪个阶段都知道在哪驻足,在哪使劲。

1

“自然单元”为单元的学习主题

以《“数与运算”主题教学的一致性——培育推理意识与运算能力》为案例,“自然单元”整体教学如何设计与实施?

第一步,整体把握自然单元,凸显单元本质。

“小数的意义”是一个自然单元,在这个自然单元里有六个知识点,分为六个课时:

《小数的意义》: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小数的读法、写法》:认识数位顺序表(十进位值制),理解小数的组成(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的个数)。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的个数同时变化,比大小比的是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多与少。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大小的变化》:计数单位变了,但计数单位的个数没有变。

《小数与单位换算》:计数单位的个数变了,计量单位也要变。

《小数的近似数》:近似数的精确度、误差都和计数单位有关系。

通过研读教材,教师可以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是加强对小数的计数单位的理解。

第二步,深化意义学习——小数的产生源于单位的细化。

从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借助“人民币”和“米尺”解释一位小数,理解小数是在细化单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再引出两位小数的学习。

以问题为突破口,激活经验,引发思考,进而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度探究,获得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小数的意义在于细分单位,精准表达。而计算则是小数意义核心概念的再应用。

第三步,建立与整数的关联——沟通联系。

借助直观模型,让儿童感受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不同大小的1”,渗透位值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后,沟通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继续感受计数单位的累加和细分。

第四步,准确把握单元教学的学习主题。

准确捕捉单元中的核心概念——计数单位。以核心概念统领整个单元教学,在不同课时的具体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渗透、有目的地进行点拨。让儿童有机会围绕不同内容,在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中,不断加深对小数本质意义的理解,从而建好认知结构的“承重墙”,沟通课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打通“隔断墙”。

总之,准确把握单元教学中的主题,是深度学习的重要前提。

2

以生成的“大单元”为单元的学习主题

想要实现单元整体教学,更需要学校校本教研形式的改变,学校需要适度开展大年级组的备课、研磨,这样便于沟通1-6年级整体的知识关系。

以《数的一致性(整数、小数、分数)》为例,整数、分数、小数的一致性有:

其一,数是对数量的抽象。

例如:2位同学、2本书……,去掉量纲(数量的具体含义),抽象位数字(符号)“2”表示。

其二,数是对多少个单位的表达。

可见,“计数单位”的作用一是打通“数域”之间关联;二是架起“数与运算”的桥梁。因此,打开一扇门,需要从“计数单位”角度认识数。

例如小数0.6”既是“1”这个单位的细化,又是“0.1”这个单位的累加。有了单位的细化、单位的累加这两个维度,今后在学习小数运算、分数运算、整数运算等所有的运算都是单位的操作。

素养立意下的课堂教学,要依托结构化的课程内容,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设计成有序的“知识块”,引导学生触摸数学知识的“内核”,获得数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提高单元整体教学能力,要修正将单元整体教学等同于简单的课时教学叠加的观念,深化对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明确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把握关键,全面、深入地认识其整体性特点,注重课程的整体性、一致性的同时强调阶段性,解决碎片化问题,提升教学实效。

作者 |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吴正宪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