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不只!不止......
雪山俯瞰之下
温润烟雨之中
历史悠久,文明璀璨
人间烟火,生机盎然
这里是成都
......
2015年,我们的课题就在这片广阔的大背景下,徐徐展开。
200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岷江水肆意漫流冲击出巨大的冲积扇,夹在龙泉山和龙门山之间。秦郡蜀太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于成都之中”。这片肥沃土地,便是“天府之国”。
左右滑动看更多精彩
在这片土地上有古蜀文明的曙光,三星堆一醒惊天下,太阳神鸟金乌绕日。这里是远古的家园。
左右滑动看更多精彩
文人骚客多会于此,这里文脉绵延,诗意千年。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成都最熟悉的样子还是川人川味,是大熊猫的憨态可掬,是“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课题结题
Welcome
多学科协同育人的
“行走成都”课程
“行走成都”课程是什么样子的?点开看看吧!
2023年6月13日,成都市重点课题《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行走成都”课程》结题会在川师大实验外国语小学部隆重举行。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精彩
尊贵嘉宾
李松林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王霞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研管理所教研员、副研究员
肖慧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劳动教育教研员
叶剑
全国优秀教研员、成都市叶剑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家明
正高级教师、成都市学科教学带头人、四川省大中小学教材专家库成员、成都市新课程改革学科教学指导小组成员、成华实验小学校长
结题现场
本次活动由
彭利副校长主持
现场报告
刘涛主任代表课题组作结题报告
成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我们的课题正是以成都广阔的育人资源为背景,开发行走研学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理解、科学探究、社会参与等核心素养。从2015年至今,我们开发学科拓展课程,挖掘“学科育人”内涵。又以“人”的整体建构为目标,以素养为导向,打破学科壁垒,寻求学科协同,发挥多学科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全科育人,协同育人。
几年来,老师们从固守课本、坚守课堂阵地,走向学科、走向田野,再到跨越学科、跨越边界,一次次观念的转变都是缓慢的,艰难的。但观念一旦转变,行为的转变就顺理成章了。
育人方式的转变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螺旋上升。从学科育人、实践育人,再到多学科协同育人,老师们不断从学生的成长中收获惊喜,获得感悟,增强信心。
经历是曲折的,成长是缓慢的,在这曲折的经历中,我们的认识逐渐清晰:
我们探寻出多学科协同育人的三个核心要义和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三个核心主张:
我们认为:多学科协同育人需要基于问题或项目,需要大概念提领,避免学科各自为政;
需要立足学科,强调协同,在学科交叉处探寻综合育人机会;
需要高度依赖情境,紧贴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提升实践育人效果,在师生的双向奔赴中教学相长。
课题成果
经历一次次扎实的课程实践,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多学科协同育人的“行走成都”课程
课程手册
教师课程指导手册,学生课程手册:春之声系列和秋之实系列共计12册。
教师教育叙事集、优秀论文集、学生行走征文集等
学生作品
鉴定及合影
鉴定组组长李松林教授
宣读课题鉴定——等级为“优秀”
他充分肯定了课题的选题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对教育改革的思考和行动;课题研究过程扎实,方法选用恰当,体现研究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课题研究成果有深度、成体系、操作性强;课题研究成效显著,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鉴定组认为此课题以“家乡城市”资源为载体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选材上有创新、有价值;本成果实现了面向未来的育人观的转变;深化了基于典型事件的学生综合素养过程性评价;反哺了学为中心、理解为先、学科实践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学校多学科和谐共生、协同育人的研究氛围。同时,专家也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
课题负责人表态
课题负责人向志彬校长对专家的肯定和鼓励表示感谢,对专家鉴定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表示完全接受。她相信,在未来的课程改革中,全体老师会继续带着学生把研学旅行课程深入下去,把研究性学习深入下去。
怀特海说:“必须根除科目间毫无关联的状态,这种各自为营的局面扼杀了现代课程中的生动性。”“行走成都”课程,在多学科协同育人方面作了一点点探索,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把多学科协同育人策略应用到国家课程中,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
转自:“川师大实验外国语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