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课题研究】《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2023/6/29 15:35:35  阅读:80 发布者:

整合课程资源 提高课堂有效性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杨文娟,常州市实验小学

 

   要:《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课题将在课程资源的整合内容、方式、有效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区资源、媒体资源等。研究品德课程资源的整合有效性问题, 是为了更好地丰富课程资源, 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丰富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

关键词:品德课程; 课程资源; 资源整合; 有效性;

 一、课题的提出

品德与课程的总目标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 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 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 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 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 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 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因此, 开展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具有现实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 如何让课程资源在整合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教学行为、课堂的教学设计等方面体现有效性, 发挥其最大效益是一个关键。因此, 本课题的研究既可以丰富目前课程的资源内容, 又可以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同时, 课程资源的整合应该做到为教学服务, 不求花样繁多, 但求切合实际。因此, 我们将着力研究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有效性问题, 引导教师关注一切可用资源, 为教学实效性服务,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二、课题的设计

1. 课题界定

品德课程:这是指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小学12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和36年级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程, 是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它以儿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 将品德教育与生活、社会教育内容有机融为一体, 使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由于这门课程在课程性质、培养目标、内容设置和实施等方面有区别于学科课程的特殊要求, 对地方、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提出了较多、较高的要求。

课程资源:本课题所界定的课程资源是指: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 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历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 (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 等等。在本课题的研究范畴中, 我们把它界定为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媒体课程资源。

整合:是将若干个不同的 (甚至相对立的) 因素, 相互融合, 动态组合, 形成一个相互促进、发展的整体过程。

有效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讲, 资源整合有效性体现在教师有效的“教”, 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 可以是直接的促进, 也可以是间接的促进。相对而言, 前者短效, 后者长效, 这两种效果要同时兼顾。“无效的教”指的是阻碍学生“学”的“教”, 它也有两种表现:一是显性的, 教师不得要领、冷漠无情、枯燥乏味地教, 使学生失去“学”的兴趣和热情;二是隐性的, 教师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便能看懂的课本知识, 这种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 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积极性的提升。

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把课程资源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研究目标

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 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养成善于合作、乐于探究、乐观自信的人格品质;丰富课程内涵, 使课程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推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改革, 形成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丰富经验;形成相应的课程资源包;培养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三、课题的实施成效

1.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意识明显增强

自本课题方案初步形成以来, 课题组成员以“朝花夕拾”工作室的方式多次开展研究活动。在研讨中大家统一了思想, 达成了共识: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 必须研读教材, 把教学设计看作是教材的二度开发。其中, 特别要关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开发主体认识课程资源系统、利用课程资源为课程实施服务的过程。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多种渠道和方法, 要使之与课程形成有机整体, 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师生需求、社会实际等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和适切度, 注意对资源多角度、多功能的开发。尤其强调师生自己动手开发建设课程资源。一年半来, 课题组成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明显增强。

(1) 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

学校内的所有人、所有物、所有活动都可以构成品德课程资源。作为品德课程老师必须关注到这些, 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有机渗透进品德课程,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在《有多少人为了我》这一课的教学中, 学校的厨师、食堂工作人员、后勤人员等成了老师关注的重点。老师有意识地拍摄并制作了感人的DV, 把绿化工、勤杂工请进课堂进行采访, 让学生亲手为他们送上一条毛巾、一块香皀, 以表达对“为了我而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的感激之情。整个课堂洋溢着温情, 流淌着感动, 品德课堂成了道德升华的平台,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比起讲些大道理, 提些诸如要节约粮食、要珍惜劳动成果之类的空泛要求的教育要有效得多。事实证明, 在随后的午餐、卫生、绿化等教育评比活动中发现, 这个班的学生做得特别好。这应该是教育内化之后形成的学生的自觉行为, 是具有持久功效的。

(2) 能够善于利用社区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中, 老师们发现, 教材的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走出教室, 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访问的, 而这成为了课题组老师利用社区资源的主要方式。学校周围的社区隐含着许多品德课程资源。比如明城墙、千果巷、刘海粟美术馆、人民公园等。在进行《身边的变化》教学时, 老师发现教材呈现的内容离学生的实际比较远。于是, 结合举国上下在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回顾教育活动这一契机, 让学生走出学校, 以分享小队的形式去社区进行采访、调查, 用自己的体验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这一活动同样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平安回家》一课时, 老师邀请了学校周边的交警走进课堂, 现场示范并讲解红绿灯知识及交通警察指挥手语, 孩子们兴趣盎然。

(3) 能够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家长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这种资源意识在本课题组成员中得到特别体现。家长们普遍都能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乐意为开发课程资源提供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如支持孩子参加相关调查、访问、统计等活动;为孩子购买相关书籍或器具;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活动, 配合拍摄教学资料短片等。老师们也都积极了解家长的兴趣、爱好、特长、职业背景及社会网络, 建立档案, 并适当地邀请家长在相关课程内容中作讲解、示范, 为学生活动提出建议或提供相关的活动支持。老师们还善于利用家庭中其他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如相关书籍、照片、动植物、器具等。在《我掉了一颗牙》教学中, 需要采撷许多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场景, 家长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在《现在的我可以做什么》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调查问卷, 许多家长给予配合, 有的家长还进行了录音, 课堂中当孩子们听到爸爸妈妈谈他们工作的辛苦时, 一方面听得特别专注动情, 另一方面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也深深理解了父母工作的艰辛。在《身边的变化》《我的课余生活》教学中, 许多家长提供了旧的票证、照片, 老的游戏器材, 如铁箍、陀螺等, 给孩子们的课堂生活增添了丰富的素材, 也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

(4) 能够广泛利用媒体资源。

媒体资源的利用是课题组老师已经形成的习惯。课题组对每位老师提出要求:首先,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敏锐的捕捉来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与课程相关的信息, 并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使其转化为合适的教育资源。其次,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资源利用意识教育。要求学生根据课程需要, 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各种媒体收集、处理相关信息,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三, 教师能够拍摄相关录像, 采集有关录音, 制作主题网页等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提供课堂观察、思考和讨论的依据等。在《南湖游船》教学中, 老师精心制作了《长征》的专题网页, 搜集了大量的历史史料, 达到了“小课题、大历史”的教学目标。在《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教学时, 正值常州市五年一届的选举活动开展之际。学校贴出了选举的规程。老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资源, 将选举规程带进了课堂,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选举工作, 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样, 在《我做志愿者》一课教学中, 正值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之时, 老师搜集了大量奥运会志愿者的

, 引进了《北京欢迎你》和《我和你》的奥运歌曲, 让奥运的精彩延伸到课堂, 深受学生喜爱。

2.课题研究内容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我们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分工。六位老师分别承担了课程资源整合内容、课程资源整合方式、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评价等子课题研究。到目前为止, 我们已经建构了框架, 对一至六年级的《我做志愿者》等17篇教材进行了重点研究, 获得了许多启迪与收获。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地整合、利用和呈现课程资源, 使丰富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实施中发挥最大效益。

(1) 教材存在许多空白点, 提供给教师二度开发教材很大的空间。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 要使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 教师必须从被动的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参与课程、融入课程, 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 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的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 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一方面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另一方面也不断关注社会生活中最新的发展和变化, 把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教材, 把大自然中、儿童生活中, 社区活动中、网络信息中的相关资源及时的充实进来。《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 并不是社会生活、历史、地理、道德、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等知识块面的简单相加, 也不是按照这些知识领域原来的知识体系来编排的, 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有跳跃、剪切、交叉等现象。这样, 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许多可以填补的空白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去查阅资料, 进一步了解某一领域的内容, 有效的填补这些空白点, 从广度上拓宽儿童视野, 从深度上加深其对课程的认识, 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在餐桌上》时, 教师抓住大部分学生在校用午餐的资源适时补充了集体用餐如何文明的礼仪教育;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时, 教师抓拍了校园内公共设施的使用情况资料, 有意识地渗透了爱护身边的公共设施教育, 拉近了学生校园生活的距离。这样的“补充”, 课题组成员已经充分意识到并在教学设计时作为重点进行思考、补充, 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也让品德课程走向生活的目标逐步达成。

(2) 寻找课程的生长点, 不断丰富品德课程的内涵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文本比较简约, 它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 给教和学都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本校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 在生活中, 校园里, 课堂教学的进程中, 师生对话的过程中, 随时捕捉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话题、信息、社会动态、音像资料等, 生成一些新的学习主题, 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适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心中有规则》时, 教师有意整合了本校“书香长廊管理”的资源, 让学生明白, “规则”不是写在书本上的, 就在自己的身边, 需要每个人用心去遵守。在教学《伸出我的手》时, 教师捕捉到教育的契机, 发掘了身边“聋哑学生需要我们伸出手”的教育资源, 带领学生走进聋校, 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让学生明白:品德课程的教学远不是课堂上的任务, 它必需延伸到实际生活中, 内化到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3) 发现时代的适切点, 体现品德课程的与时俱进

目前的教材是20056月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编者已充分考虑到了品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紧密结合, 在教材中出现了多篇与时代脉搏合拍的教学内容, 比如, 《心中有规则》中的话题是由2003年的非典引起的, 《我做志愿者》是站在将要迎来北京奥运会的立场编写的, 而《害人的邪教》让学生了解了FLG。在具体教学中我们更需要从学生的角度、站在时代发展的立场实施教育。在2008年教学《身边的变化》时, 正逢举国上下欢庆改革开放三十年。如果只是就教材实施教学的话, 可能品德课程里就缺失了与时俱进的元素, 也错过了实施有效教学的最佳契机。课题组老师整合资源的意识让我们的学生多了许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教师组织了“改革开放三十年”信息交流会, 让学生从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自主搜集相关资料, 在今昔对比中、在彼此交流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祖国发展的辉煌成就, 获取“我为祖国感到自豪”的成就感与光荣感。《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本来安排在第三单元, 但教师敏锐地意识到教学需要“趁热打铁”, 于是, 在北京奥运会刚刚闭幕的开学不久, 就先安排了《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教学,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4) 抓住儿童的关注点, 让品德课程贴近儿童生活

要使教学成为真正有效的教学, 教师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就必须留心观察儿童的学习情绪和情况, 牢牢抓住他们对课程的关注点, 进行聚焦、放大、提升, 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体验、探究, 沟通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社会生活、已有生活知识经验的联系, 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联结、互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探索, 使课程与师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融合起来, 不断丰富课程内涵, 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做课程”的理想目标。在教学《千年不衰的汉字》一课时, 教师正好是借学校上课。当了解到该校是“常州市书法特色学校”时, 教师的资源意识特别敏感。她不仅尽力搜集到了该校该班许多学生的优秀书法作品作为教学资源, 而且在走进该校教学时, 她还随手抓拍了校园内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当这些作品出现在学生面前时, 他们感到很惊喜, 也很自豪。对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敬仰转化成了作为中华子孙必须好好学习, 认真写字, 传承经典, 发扬民族精神的决心。这样的聚焦、放大、提升是有意义的, 也是有价值的。

随着品德课程资源整合有效性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发现了品德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 资源整合意识的不断增强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四点”研究内容成为教师经常思考并付诸行动的真实研究。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 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相关案例与教学设计也越来越丰富。这为该课程的进一步有效教学及成果辐射奠定了基础;而从学生角度来看, 他们越来越喜欢课题组老师所教的品德课程, 对该课程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课题研究初步实施一年半来, 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 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从整个研究团队来讲, 由于大家秉承了工作室研究团队的精神, :“能者为师, 善者从之;朝花夕拾, 成长恒之”, 因此, 在工作室里彼此尊重, 相互欣赏, 又不缺乏学术争论。有时会为一个资源的利用有效与否反复争论, 也会为一个设计的是否科学反复探讨, 直到火花点亮、智慧生成。在这样的工作室中, 青年教师迅速成长:有的获得了省级案例评优一等奖, 优质课评比二等奖;有的获得了校青年教师素质评优一等奖, 获得了常州市教学能手称号。也因此, 本研究团队被评为校级分享团队。一年来, 共有14篇文章发表, 5篇文章获市级以上奖励, 5节研究课或教学设计获得市级以上奖次, 《快乐的国庆节》教学设计获省一等奖;《我掉了一颗牙》获省评优课二等奖;《心中有规则》获市级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 《南湖游船》获多媒体教学课件评比二等奖等。另外, 在实施课题研究时, 开校级、市级公开课成为常态方式, 一年来, 共开设校级公开课14, 市级以上公开课12节。而《我掉了一颗牙》和《我做志愿者》两课都拍成了精品课, 并被选送参加全国优秀课例评选, 获得二等奖。这是全市唯一的由一所学校报送的两节课。

五、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主要的问题在于教学精力投放问题。由于本课题组成员主要是兼职为主, 在实施教学研究时, 仍以主课为主。要想克服这些问题, 关键是激发课题组成员的研究热情, 帮助他们合理分配时间。课题组也要见缝插针式地安排课题研究时间和内容。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 但怀抱理想、脚踏实地是我们的选择。为此, 只有多付出, 才能多收获。

2.研究内容的“四点”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建设。特别是“教材的空白点”, 这需要课题组成员静下心来认真研读教材, 让“空白点”增添校本内涵, 在“教材的二度开发”方面为品德课程建设填补空白, 实现资源整合目标。同时, 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集聚式”整理, 而不只是案例呈现, 还要对教材进行梳理, 努力实现品德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 为学生获得更富生命活力的品德课程学习经历提供服务。

本文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09-11-05

转自:“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