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聪校区】之乎者也传古韵,深耕教研行不辍 ——晓聪校区语文组开展晋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一批)立项研究课题结题活动
2023/6/27 16:26:41 阅读:120 发布者:
之乎者也,已矣焉哉!古韵盎然,言简意赅!近日,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晓聪校区四年段语文组开展以“文言文”教学为主题的同伴合作课暨晋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研究课题《基于语文要素单元整体教学的区域性研究》结题活动。本次活动,由蔡迎迎老师和黄培芬老师分别执教《文言文二则》的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石琳老师说课,晓聪校区全体语文老师共同参与。
《文言文二则》是统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8课,选编了关于车胤和李白的故事。从单元整体角度来看,单元主题为“成长”,语文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内容来看,这两个故事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精神,揭示了只有坚持不懈勤奋地学习,才能取得成就的道理。四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基础,但方法需要老师指导。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但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正确地断词断句,才能把句子读通顺。因此,本课教学的落脚点是诵读好文言文,借助多种方法读懂课文,读出理解。执教的两位老师正是结合这样的落脚点以及课后习题的要求,从学情出发,开展小古文教学。
第一节课是由课题组成员蔡迎迎老师执教的小古文《囊萤夜读》。她独特的教学风格、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语言,充分地落实新课标理念。课堂伊始,她从单元整体入手,借助篇章带领学生了解单元主题。以“读成长故事,悟成长秘诀,做先锋少年”这一情境导入课堂教学。揭示课题后,顺势通过字源识字和词群拓展,加深学生对“囊”字的字形和字义的把握。接着,蔡老师“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出味道,在反复诵读中学生对古文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最后,蔡老师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文言文中注释、扩词的方法,进而了解文言文故事的大意,体会车胤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的精神品质。
课题组成员黄培芬老师执教的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二则小古文《铁杵成针》。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读起来却颇具音律美。在课堂教学中,黄老师始终坚持以读为本。课前让学生将课文读准读通,课中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难读的长句子进行朗读的停顿指导。再通过自由练读、个别读、齐读、配乐读等形式,使学生逐步学习处理长句的适当停顿。最后在学生读正确、读好节奏的基础上,去掉标点,指导学生们读出韵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黄老师还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小古文的大意,利用课中导学单,理解小古文中的字词,由浅入深,进而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在交流、讨论、汇报过程中,同学们用自己稚嫩的语言解读着古人的无限智慧,并能用自己的话对整篇古文的内容进行正确、清楚、连贯地表达,能由故事内容感悟其中蕴含的哲理。
独行疾,众行远。课后,石老师以统整的思维,架构系统的单元情境任务,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蔡老师、黄老师则分享了自己磨课的心路历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课题组成员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课题组成员语文组组长张蓉蓉老师强调如果学完课文,老师能引导学生对两篇小古文及拓展的古文,进行比较阅读,反复赏析,透过多个文本挖掘出其字面背后或渗透于字里行间的独特之异,更能够提高学生审辨思维的高度与深度。
最后,课题组负责人吴燕红老师做总结发言。她认为基于单元整体教学或单篇课文教学,往往要通过完成挑战性任务来素养提升,两堂课任务情境及要求明确,引发学生思考;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关联课文,自然而然地进行单元整合;学习单的合理利用,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她也代表课题组对各位老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努力表示肯定,建议课题组将研究成果切实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以研促教,一如既往地重视。
学而思之,研而行之,切磋琢磨,共促成长。通过今天的教研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大家基于语文要素单元整体教学能力的自我审视与提升。此次课题结题既是终点也是起点,我们将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进一步做好教育科研工作,以高质量的教研成果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让教研的硕果缀满枝头。
转自:“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