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丝路·品质课堂】与“形”有约,研“数”成长——记新义乌人子女学校90学时培训

2023/6/27 11:22:30  阅读:76 发布者:

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为了心中的那份教学热忱,616日,各校数学老师齐聚新丝路学校,观摩课堂,分享观点,聆听讲座,活动现场干货满满。

01

观摩课堂

第一节课是由新丝路学校袁秀秀老师为大家带来的《什么是周长》。

袁秀秀老师通过认识边线——认识一周的边线——认识周长——自己测量数据计算周长,脉络非常完整且有条理。

袁老师注重对孩子自我探索能力的培养。从开始让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再放手让学生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和半圆形的周长,到最后求组合图形的周长,层层深入,让孩子们对周长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认识周长中,袁老师又分为两个层次让孩子来认识一周边线,先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一周的边线,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直观的认识了什么叫周长;接下去让学生指出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来指一指这些图形的一周边线,从直观到抽象过渡自然,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对周长这个概念的建立和掌握有很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课由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的叶晓凡老师为大家带来的同课异构《什么是周长》。

叶晓丹老师先抛出问题:什么是周长?引发学生的思考,初步把周长和物体的边线联系起来。从生活中的不同物体中认识一周的长,启发孩子们对于周长的认识,通过不同的物体感知周长。紧接着叶老师展示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平面图形,让学生在不同的图形中更深刻地理解周长。

教学中做到了创设多个教学情境,注重体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实际意义,在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测量、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概念课教学模式。

第三节课是新丝路学校应海婷老师带来的《混合运算》,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乘加、乘减、除加、除减这4课时内容的整合。

应老师以解决问题揭开本课序幕,先出示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情境,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计算,30位孩子都用2道分步算式解决了问题,1位孩子用综合算式解决了问题;于是,下一步就将任务切换成算式的拼合,经过自主尝试,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挑战成功,在作品的反馈中,应老师通过引导分析,让孩子们能够结合事理理解了为什么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减法),继而通过“综合算式是如何拼合而来的?”这个问题的引领,让孩子将在说思路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解决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最后出示递等式,让孩子明白,分步算式有计算的过程,而递等式可以清晰呈现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新授到此结束。

随后应老师下了一个除加情境问题,综合考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从算式练习着手,又回联生活情境,解释算式意义,理解复杂的数量关系都是由简单数量关系组合而来的。

02

分享观点

下午,首先由三位上课老师进行说课,阐述了自己教学设计背后的深度思考以及上完课后的困惑与反思。义乌市教育研修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方健伟老师带领大家对三节课进行互动点评。

方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对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为听课的老师们指明了方向。

03

聆听讲座

HELLO,SUMMER

接着,方健伟老师带来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单元练习题设计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方老师的讲座非常接地气,满满的干货,因为目前正值期末复习阶段,方老师分享了复习时常见的误区,并和老师们进行实时互动:你认为怎样的题是好题,这个知识点如果你来出,你会怎么出?大家都进入了积极的头脑风暴之中!

方老师提出,老师要对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理清习题之间的共同的特征和关联,从而提升命题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此次培训,老师们在思想的碰撞、理念的交流中,都有自己的收获和思考,同时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蓄了前进的力量。学习正当时,让我们且思且行,且行且思,在学习的道路上聚沙成塔,共同进步。

转自:“义乌市新丝路学校”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