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教育科研工作室
落地新课标,赋能新课堂。本期为大家分享的是工作室成员李艳杰老师的项目化学习感悟《让真切的研究在课堂绽放——浅谈新课标如何在课题研究课中落地》,更多精彩分享敬请期待!
让真切的研究在课堂绽放
——浅谈新课标如何在课题研究课中落地
耀华小学 李艳杰
课题研究课是围绕微型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策略等,有针对性地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课堂教学。通俗的解释就是,课题研究课是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的重要的、关键性的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课将教科研拉回教育的主场,切实发挥教科研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的主要手段。那么,我们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开展课题研究课的教学呢?下面以语文学科为例,浅谈新课标如何在课题研究课中落地。
一
聚焦问题,
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开展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之所以要提出学习任务群,是因为语文学习任务群回应了语文“立人”。“立什么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怎样“立人”——学习任务群转变了内在主体,把以“教”为主变成了以“学”为主,学生在学科实践中学会学习,形成核心素养。立的“人”需要具备在复杂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品格。
立项课题都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为研究载体,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必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让课题研究成为落实新课标的有效途径。有序开展“课题进课堂”活动,有序推进“课题进课堂”活动,首先要求老师们以课题方案中研究内容设计和研究重点为依据和参考,选择适合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学内容加以重组和整合,以课题的思想和主张指导教学活动,聚焦课题研究中的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可找到研究中遇到的不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及同一问题在不同研究阶段的连续性和差异性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具备解决问题的基本素养。例如我在研究《关于语文拓展阅读的研究》这一课题时,将拓展课外阅读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在课题研究课中帮助学生罗列出来,把这些问题以阶梯式任务群的形式再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决,逐步养成学生整体规划学习的习惯。
二
创设情境,
扎根课堂凸显语文实践性
“情境”是2022版语文新课标的高频词。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新课标高度重视情境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情境的学习是落实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的关键条件。新课标明确提出,无论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还是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该重视情境,尤其应在真实的情境下进行。
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常常是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首先,学习情境的设置要符合核心素养整体提升和螺旋发展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情境要源于生活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所以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创设出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对教科研扎根课堂,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赋予课题研究价值和意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部编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例如:我在课题《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中就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就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第四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让学生尽快融入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我在课堂上播放孩子们喜爱的2022年冬奥会中国传统文化集锦图片,让孩子们从解说
开始既着重解说其中中国元素的起源又激发学生关注时事,从小建立家国情怀。通过对比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民族文化的积极性。
三
教研相长,
利用智能研修平台提升研究高度
教而不研则浅。利用智能研修平台发挥大数据优势,拓展教研空间,丰富研修资源,提供多层面、多角度地教研交流机会。
传统的教研老师大多数只夸优点,即使看到课堂的成长点也碍于面子不愿意当面指出。智能研修平台的介入让教研真正落到实处。
首先,课题进课堂,组织者要制定出课题研究课的评价量表。一般情况下,评价量表包含对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设置、教学环节以及学生活动等进行科学的评价标准,听课教师可以对应相应环节进行打分后平台自动生成课堂评价报告,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仅让教学内容的选择有了方向和目标,让教学设计有了思想和深度,更是让研究者彰显了智慧与思考。
其次,作为执教教师可以根据平台生成的报告进行二次备课。将课堂实录再次上传平台,听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评议教研,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看到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生的作业情况等,提出疑惑,指出不足,商讨改进意见,从而让研究者和课题研究预期效果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并形成新的思考和认识,让课题研究不断深入。
四
反思评价,
促进师生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研究者回头看看,了解自己实施到哪一步,进展到哪一步,有什么收获;往前看看,接下来需要做什么,该怎么做。只有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四勤”:勤学习、勤思考、勤反思、勤总结,才能让课题研究开花结果。
新课标非常重视评价的有效性。我们要重视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要与学科融合,评价的结果就是下一步研究的导向。为公平、客观的评价课题研究课中学生的表现,教师要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可通过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方式,搜集和整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我们还要重视增值评价,关注学生个体进步,避免过度评价、无需评价对学生的干扰。在《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的研究》中,我针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评价,客观、公平公正展现学生在课题研究中的表现,为学生后期学习品质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新课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课题研究在课堂中提供了重要的落地导向,当然,要想在课题研究课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还需要我们大家持之以恒的学习新课标、研究新课标、实践新课标。
转自:“陈燕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