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教学月刊
有效教学需要有效教研, 有效教研可以带动和促进有效教学。因此, 有效教研已经成为了教师个体及群体的行为和追求。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 如何进行有效教研是摆在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前的共同课题, 而多层面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可以在实践操作的层面上达成有效教研。
一、教研现状及其问题追溯
配合初高中新课程的实施, 笔者曾就“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学科教研问题”进行涉及学校及市县教研工作等10个方面的问卷调查, 通过对30所学校9个学科400份材料的抽样分析, 深感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 教研意识较为淡薄
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学校教学管理行为, 教研工作走过场没有实效, 甚至不能正常开展;学校把主要精力投放于抓升学率上, 忽视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深层次举措, 即教研工作。
(二) 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研工作缺乏有力的专业引领;缺乏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不能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形成课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真正为教师排忧解难。
(三) 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不够
长期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教学负担重、压力大, 学习进修的机会少、进修时间有限;教研成果没有及时总结、提升, 没有让教师进行及时吸收和消化, 并运用于实践。
(四) 教研网络还不完善, 教研合力不足
教研力量薄弱, 专职教研人员配备不齐;缺乏一支由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与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教科研队伍;缺乏统一的专业引领, 各基层学校教研工作相互割裂的现象较为严重。
二、多层面教研共同体的基本模式
尽管学界对如何提高教研工作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共识是毋庸质疑的, 即服务于教师成长、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此来提高教学效益始终是教研工作的基本任务和有效途径。
在此思路的引领下, 笔者认为应该构建旨在“沟通学段、沟通学校、沟通区域、沟通层次搞教研”的具有衔接性和一体化特点的教研共同体模式, 在极大的程度上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实现有效教研。
(一) 市教研室—学科年段中心组—校本教研—普通教师
图 1
由市教研室教研员牵头, 成立学科各年段中心组, 中心组成员由各校骨干教师担任。这个教研共同体要求教师将在教学实践中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至校本教研组;校本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共同研讨, 并定期将问题 (解决的或未解决的问题) 提交学科中心组;学科中心组组织集体攻关, 解决和完善相关问题, 然后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校。
教研员承担学科中心组的组建和分工, 参与中心组的问题讨论, 针对有关问题进行现场指导, 检查落实活动进程, 做好总结和推广工作。
(二) 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基地—普通教师
图 2
由市教研室和教育局牵头, 每个学科指定一所学校作为学科教研基地。学科教研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承接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和实验任务, 即所有的研究和实践过程都依托学科教研基地进行。
教研员承担学科教研基地的选择, 参与教研基地的主要活动内容的制订、教研课题的筛选、课题研究方式方法的规划, 参与各项研究活动, 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 市教研室—县 (区) 教研室—片区教研 组—普通教师
图 3
由市教研室教研员牵头, 组织县 (区) 教研员制订年度常规教研内容和学年主攻的中心教研任务, 制订活动项目和主要细节;县 (区) 教研员将分配的活动任务落实到片区教研组;各片区根据具体的活动内容组织教师开展活动。
教研员承担参与、指导、检查落实和评价的任务。
(四) 市教研室—学科教研网络—普通教师
由市教研室教研员牵头, 开辟学科教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站、公共邮箱、学科论坛、网络公开课等与一线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最新的教研动态、专家讲座、精彩教学设计、高质量的测试练习、优质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实录, 获得教学问题的解答和帮助。
图 4
教研员主要承担资料的筛选和传输、参与问题的解答和讨论。
(五) 市教研室、教育局—名师工作室—普通教师
图 5
由各学科教研员、优秀教师、名师创建“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实行专家顾问、领衔人负责、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 全方位承担全市学科的教科研工作, 直接面对基层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教研员作为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或召集人, 主要承担工作室的组织工作和维护工作, 全程参与多项学科教科研活动, 按照工作室的章程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对构建教研共同体保障条件的思考
教研共同体是一个系统的架构, 也是一个立体的模型。促进其正常脉动的保障条件是多方面的, 但主要的着力点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计划和制度跟进, 督促与奖励结合
活动计划包括活动主题、方法与策略、时间、场地、结果的预设。
活动制度包括学习制度、培训制度、研究制度、考评制度、奖励制度。
(二) 以骨干带动全体
重点抓好20%的教研骨干, 带动80%的教师搞教研。充分调动20%的教研骨干分子, 支持和鼓励他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并通过带动80%的教师投入到教研活动中来。必须处理好20%与80%的关系, 即不仅要保证20%的教研骨干专心从事教研工作, 还要让开展的活动对80%的教师充满吸引力, 充分调动80%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三) 提高教研员的教研能力
教研共同体既要履行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研讨, 更要在实践操作层上展开工作。作为其中的灵魂人物, 教研员的教研能力和工作状态关乎教研共同体运作的成败。
教研员要将服务作为展开工作的心理指向。“先做师之生, 再做师之友, 后做师之师”, 要把尊重作为专业引领的“支撑”, 平等地与教师参与到共同体的教研活动中。
教研员要将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的工作重心。教研员必须面向基层, 融入课堂, 走近一线教师, 倾听他们的困惑, 解决现实的问题。
教研员要把提高专业素养和教研能力作为自己生存状态的第一要务。有平静的心态, 多读书, 多充电, 学习现代科研方法, 提高科研工作的指导水平, 转变工作方式, 不断增强自身的组织、协调、服务、整合能力, 成为真正的教学研究人员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