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案“行不行”;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教学方案“通不通”;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化验”——这样的教学方案“棒不棒”。
备课,在传统教育思维中,教师大多把它等同于“写教案”。后来,尽管其涵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也只是把它理解为教师“为上课做准备”而进行的教材钻研、教案设计、教具配置等以“教”为主的课前任务。
但我认为,备课的意义不止于此,它应该在教与学的碰撞、磨合与协调中不断生发、生长和生成:在课前,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试验”——这样的教学方案“行不行”;在课中,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样的教学方案“通不通”;在课后,它应该是一个“!”,因为备的课需要在实践中“化验”——这样的教学方案“棒不棒”。
那么,如此广义上的备课到底应该怎么备?我们抓住“备课”中的“课”字来解读:“备”,可以理解为“准备”“完备”与“预备”,这能够解决“怎么备”的问题。
1
“准备”——更好地为了上课
这也就是传统意义所说的备课,通过教材的选择、人材的分析和境材的利用,在知识、人员、材料等方面为上课作好必要的、充分的前期准备。
教材的选择也就是对教材的分析,教师首先要了解一节课到一单元到一册书知识的编排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用框图显示知识结构,弄清知识核心,其次要按照课标要求明确学习目标、知识重难点,最后要做好课时计划、课时内容衔接和课时分析。
借助教材资源备课,自读课文教学设计有以下几种视角可供选择:第一种视角是借助单元说明进行教学设计;第二种视角是借助“阅读提示”进行教学设计;第三种视角是借助课文旁批进行教学设计;第四种视角是依据“三位一体”进行教学设计。
了解了自读课文教学设计的四种视角,我们的备课过程可能会更轻松,教学思路会更清晰。当然,就某一篇自读课文而言,教师可选择其中的一个视角为主视角,兼顾其他视角进行教学设计,具体采用哪一个为主视角,就要因文而异了。
对人材的分析也就是对学情的分析,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起点状态进行充分了解,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真实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精准激活学生知识储备,科学运用心理学规律,进而对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科学预测与评估,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在备课时,应依据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合理设计问题,不仅可有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如在对“观察桃”有关生物知识进行教学时,应对新课导入的问题进行合理设置,教师可以问学生:“桃花是不是都可以结出果实?”而在对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时,教师应对近因效应进行充分考虑,要对同一重点问题进行反复强调。
如在对“生态系统”有关知识进行学习时,生态系统的定义是其中的关键知识点,先进行概念教学,然后对“是否是生态系统”做出回答,要求学生对教师给出的系列问题进行判断,最后再要求学生根据教师列举的生态系统,举出实例。通过该种方式,运用近因效应实现教学活动的由浅入深和逐渐深入,如此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
上述心理效应应用于整节课设计时,我们要依据首因效应开好头,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一见钟情”,我们还要依据近因效应收好尾,能够让学生到最后能够获得学习的“巅峰体验”。
对境材的利用,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环境的力量,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其次要充分利用环境的资源,为知识教学服务。
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驱动的,历史教学需要引入史学研究新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课堂教学,历史研究同样需要通过历史教学普及研究的新成果。所以,历史教学面对史学研究新成果时,我们应当张开双臂热情拥抱,俯下身来认真研究,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将史学研究成果恰当地融汇于课堂教学之中,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水平。
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眼于并方便于教师的教,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教授路线;“学案”,教师在备课时更多地着力于并服务于学生的学,考虑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线路。备课时,教师要努力实现“教案”向“学案”的转变。
2
“完备”——能让课上得更好
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教学信息的交流、教学进度的调节、教学结果的反思,全程关注教学的动态变化和质量监控,课前量体裁衣,课中随机应变,课后精益求精,以使课能在这一刻或在下一次上得更加完备。
要备好物理课,首先要备好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创设的功效在于情境的转化,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可以这样思考,是否能把情境中的一段经历转化为一个物理探究过程?是否能把情境的故事情节转化为某种物理现象?是否能把描述情境的文字转化为物理表述?是否能把情境中需要完成的工作转化为相应的物理问题?能不能把问题中的实际情境转化为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这是应用物理观念思考问题、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
教学信息的交流,还包括学生的信息,其中学生的思维动态是我们动态备课最重要的信息来源,由此设计教学方案或调节教学进度,“在这一刻”把课上得更好。
《金岳霖先生》该如何教学呢?带着这样的困惑,我决定借学生的慧眼和才思来助自己完成教学设计。安排预习时,我明确提出,每位同学必须提出一两个问题,可以是你的困惑,也可以是你的考题。
事实证明,学生的勤思善问绝对是我们教学资源里一块力道十足的攻玉之石。问题搜集上来后,我发现了不少高质量的提问,这是一份多么独特宝贵的教学资源啊!将学生的提问进行整合、润饰后,“金老其人”这个教学环节我主要设计了两个标题——
第一个标题“我们想了解的金老”:1.(学生陆某某)金老的成就有哪些?2.(学生程某某)金先生才华横溢,为何还会单身?3.(学生沈某某)是什么信念让金岳霖只爱林徽因一人?
三个学生的提问刚一展示在PPT上,班级便沸腾起来。我就着这个欢乐的氛围,让学生寻找这三个问题之间的联系,火眼金睛的同学们一下就发现了提问之间的互补性,第二个问题提到“才华横溢”,第三个问题提到“只爱林徽因”,不是正好可以对应解决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吗?于是,提问同学自己就成了其他问题的解答者,好不欢乐!
至于第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信息呢?由此直接过渡到第二个标题“作者眼中的金老”:1.(学生俞某某)金岳霖先生的有趣之处体现在哪里?2.(学生戴某某)文章仅仅写了金老的有趣吗?文本中有没有哪些细节表现了金岳霖先生另外一面?以上问题的设计目的主要是结合专题名称“慢慢走,欣赏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咀嚼,读出作者想展现的金岳霖先生。另外,第二个提问正好可以解决之前沈同学提出的“是什么信念让金岳霖只爱林徽因一人”这个问题……
备课时,教师要正确处理“正案”与“反案”之间的辨证关系。“正案”是指经过教学实践证实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案,“反案”则指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是一种尚存缺陷的教学方案。备课时通过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吸取失败的教训,扬长避短或扬长补短,从而能够胸有成竹地推广较好的教学方案或不甘落后地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案。
3
“预备”——选用更好课来上
通过一课多案、一课多试、一课多评等多条可供选择的路径和多种可供参考的口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生成情况能有多种变通方案供预备,从而让教师能见机在各种教学方案中实施“置换反应”或“中和反应”,从而提取或提炼出一种更适合当时教学形势的教学方案。
元旦前几天的数学课前,宣传委员征求我对新的一期黑板报的排版意见。我随口回答:“既然是庆祝元旦的内容,那就把报头画大些,占整个黑板报的二分之一吧”。
宣传委员愣在那里。“哦,分数还没学!”我反应过来:“二分之一就是——”我还没解释,一名学生叫到:“二分之一是个分数。”
我惊讶:“哦?你知道分数?再说说。”
“分数就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它有分子和分母。”
“那二分之一的分子和分母分别是什么呢?”我在黑板写上了大大的1/2。
“上面的是分母,下面的是分子。”我笑了,纠正了他的错误。
一旁的学生说:“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分数的。”
“那你能告诉宣传委员,1/2就是这块黑板的多少吗?”
“就是这块黑板的一半。”他洋洋得意。
……
其他学生见状,纷纷要求我教他们关于分数的知识。呼声高涨,我决定把教材《分数的初步认识》提前教学。那节课,学生特别投入。
教学具有生成性,有时候并不会全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常常会有意外,此时就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有效利用好生成性教学资源,进行动态备课,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由此可见,备课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其一层意思是需要教师切实做好“每一点”的点化功夫,使备课在教学的每一个时点、每一个节点、每一个难点上不断延伸着、变化着、完善着;其另一层意思是备课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识性与通用性教学方案,它常常会随时而变、因地而异、为人而动。所以说,备课不是教师“一下子”或“一阵子”就能完成的事情,而应该是教师“一辈子”才能成就的事情。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指向“双减”的教学任务新变化与作业活动新设计》,作者严育洪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