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过程,总是与情同行的过程。这里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情况,二是指情感。
01
知情——了解孩子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指出教育的前提是对教育对象的充分了解。
了解孩子是教育工作的方法之源。全国模范班主任丁榕说过:“回忆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凡是成功的,都是因为了解了学生;凡是失败的,都源于对学生的不了解。”
我有一个邻居的小孩,上小学四年级,考试的时候回头跟后面的同学说话,被老师以舞弊论处,记为零分,并通知了家长,家长把孩子打了一顿。孩子感到很委屈,几天没有跟家长说话,家长请我出面做做孩子的工作。有一次,孩子回家的路上,我们正好同行,我俩聊到了这件事,我问他:“你考试回头了没有”他说:“回头了。”我说:“你跟后面的同学说话了没有?”他说:“说了。”我说:“你这算不算违规?”他说:“算。”我说:“老师给你卷子零分,冤不冤?”没想到,他说:“冤。”我就问:“那为什么冤呢?”他说:“彭伯伯,我跟老师不说,跟爸爸妈妈不说,我跟您说实话。我后面的同学捅我,我要不回头告诉他答案,他就会掐我,他掐人可疼了。”
可见,如果我们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轻易处理孩子,往往难以让孩子心服口服,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因此,在遇到孩子犯错时,应先问“是什么”、“为什么”,再问“怎么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孩子呢?
1.要学会观察
了解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观察能力。赞科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乐观、兴奋、惊奇、疑惑、恐惧、窘迫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出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种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曲莉梅班上,曾经有一个孩子,性格孤僻,不善交往,行为散漫,对学习毫无兴趣,正常的教育几乎对他不起作用。一本《捣蛋鬼日记》让曲老师从儿童的角度重新了解和理解了儿童,找到了新的教育感觉。有一次她留意到这个孩子的语文书翻角处画有精致的小人图案,再翻,每一页都有。当她让书角快速动起来时,看到的居然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画故事。这样,终于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兴趣和智慧,因势利导,鼓励他发展自己的美术兴趣与特长。后来,这个孩子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
俗话说,眼见为实。然而,事实上眼见也未必为实。前面案例中,老师亲眼看到学生作弊,但是没有看到事件背后的真正原因。教师不仅要留意观察学生在正式场合的表现,比如上课、课间操、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更要留意学生非正式场合的表现,因为一个人的心理、品德、个性最真实的表现,往往是在非正式场合,比如在课外的游戏、聊天和自由活动当中。这就要求我们老师除了自己平时注意观察外,还要借助他人的慧眼,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学生。
一个初三的学生,中考成绩很棒,可是跳楼了,他自杀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想做一个音乐家,想考一所音乐学校。但是,家长非逼他上重点高中不可。他自杀后,教师不理解,校长不明白,向学生一打听,许多学生都知道。有学生说:“我好几次走进教室,都发现他一个人在黑板上写好多字抒发自己的郁闷。”还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看见过他站在窗台上,跟人说,自杀就从这儿跳,我们还以为他是在开玩笑呢。”
这位学生在非正式场合已经将自己的意图暴露得非常清楚了,心理学上称为求救。而老师所看到的是他上课认真听讲,考试成绩挺高,但那只是一个侧面,而人却是立体的,还有另外一面。
上面这个学生实际上是抑郁的表现。抑郁症患者中的绝大多数又是最后希望通过自杀来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学习一些心理学的常识,才能尽早发现并转借专业机构及时治疗,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2.要善于倾听
善于倾听,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苏格拉底说过:“上天赐给人们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蒲松龄因虚心听取路人的诉说,记下了许多聊斋故事;唐太宗因兼听而成明君;齐桓公因细听而善任管仲;刘玄德因恭听而鼎足天下。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感知说话者所讲的内容,同时要用心去感受、去体悟。
我们必须养成倾听的好习惯,以避免情况不明和过早的判断而产生误解,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倾听心的低语,触动情感的心弦,在心灵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和教育孩子。
开完会回到教室,就有同学告诉许老师,小汪、小李和小王把课桌的四周都涂成了黑色。许老师一看,果然整个桌子的边都成黑的了。许老师把三个学生请到办公室,问他们为什么要把课桌的边涂黑?三个孩子都不说话,许老师耐心地等待着。
过了好一会儿,小汪才说:“我想把桌子弄得漂亮一点。”“可你为什么不用水彩笔呢?水彩笔不是涂得更漂亮吗?”“我不想用水彩笔。”“你是不是觉得黑色是最漂亮的呢?”他狠命地点头。对于一个想把课桌打扮得更漂亮的孩子,许老师还能说什么呢?她轻轻拍拍小汪的肩,说:“可能你的课桌并不愿意穿黑衣服呢,你去问问它的意见,怎么样?”
“我看到课桌边上有几条脏东西……觉得不好看……我想把它涂黑就看不见了,所以我就涂了。”小李断断续续地把话说完。“你没想过用抹布来擦掉吗?”他摇摇头。许老师又说:“如果你有个缺点,你是想改正它,还是想用更大的缺点去盖住它呢?”“我要改正它!”他说得很坚定。“那你今天的错误就是没把脏东西擦掉,而是用更脏的东西去盖住它了。”小李点了点头。
“我想和小李比一下,看谁涂得更快。”许老师听了小王的话,耐心地跟他讲了爱护公物的道理,并请他用洗洁精好好擦洗。
三个孩子做了同样一件错事,可原因却完全不同。如果我们不能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恐怕永远也不会了解孩子们内心的需要与那纯洁的初衷。每个孩子都是向善的,即使再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们也有值得肯定的特质,当我们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留意观察,耐心倾听,也许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精彩世界。
3.要及时家访
及时家访就是要求教师腿勤,能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和家庭教育的情况。现在,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家访已逐渐从教师的工作中淡去。然而,传统的家访方式,因其独特的功能和优势,仍然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丁榕老师的班上有一个学生,经常说谎,老师做了很多工作,可是收效甚微。有一次考试作弊,被学校处分了。孩子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同学们都走了,不愿理他。丁老师对他说:“别哭了,收拾收拾书包,咱们回家吧。”
可是想不到,到学生家后,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家长回来。丁老师问:“你妈怎么这么晚了还不回来?”他说:“我妈出差了。”“你爸爸呢?”孩子哭了,大声说:“我没爸爸!”丁老师当时心里咯噔了一下,忙问:“你妈妈什么时候回来?”他说:“没准,十天半个月,都说不定。”“你经常一个人在家吗?吃什么呢?”他说:“基本都是一个人在家。吃方便面,也有钱,可以随便出去买。”看着孩子无奈的表情,老师提出跟他一块儿买点菜做饭,孩子特别高兴。做好了饭,刚要吃的时候,孩子一下扑在老师身上,说:“老师,我不是好孩子,你不要对我这么好,你救救我吧!我想变好!”
孩子一声“你救救我”,丁老师眼泪一下流了下来。他说:“老师,我也希望做一个好孩子,可我就是改不了。老师,我想改,我不想说谎。”丁老师再也忍不住了,第一次相信这个孩子说的是真话!激动地说:“老师一定帮你改,咱们先吃饭吧!”吃完饭,孩子说:“老师,你想听故事吗?我给你讲一个故事。”“想听,你讲吧。”
“老师,从我懂事那天起,就是爸爸妈妈打架,爸爸只要跟我说话,妈妈就得给我叫过去问,刚才爸爸跟你讲什么了;跟妈妈说话了,爸爸也一样打听。只要我如实地说,俩人就打,我天天就是在这种气氛中生活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次我过生日,爸爸特别高兴,给我买了一个小蛋糕,还买了一辆玩具汽车。我吃着蛋糕,正在特别高兴的时候,妈妈进来了,看着我凶狠狠地一拍桌子说:“谁给你买的?”我战战兢兢地说“爸爸”。妈妈说:“我告诉你,不许吃,他拉拢你了!”我吓哭了,爸爸听到后走出来说:“吃!你给我吃!我今天就是拉拢你了!”我哭着刚要吃,我妈妈就过来了:“不许吃!我看你还敢吃!”我又放下了。爸爸妈妈就开始打起来了,我特别害怕,就抱着妈妈大叫:“你们别打了!别打了!”一下把旁边的暖壶打翻了,妈妈和我的脚都被烫伤了。后来,爸爸、妈妈一个去了阳台,一个回到了卧室,没有人理我,那时我只有5岁。
这个时候,我看着倒好没喝的水,拿起水杯边哭边给妈妈送过去:“妈妈,你喝水吧。”妈妈不理我。我也不知道当时怎么就说出:“是爸爸让我给你送来的。”就是这一刻,我突然发现,妈妈脸上好看多了。我特别高兴,又去倒了一杯水送给爸爸,说是妈妈让我送的,爸爸的脸色也好看多了。从此,我知道了,要想维持这个家,就要说瞎话,每天都在琢磨爸爸妈妈想说什么,想听什么。我开始不说实话了,因为我只有用瞎话才能维持这个家。
他说他为什么说谎,就是希望同学们喜欢他;为什么作弊,就是希望考好一点,让大家看得起他……
那天,丁老师没走,住在了他家。他们聊到了深夜……这个孩子从此转变了,后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如果没有这次特别的家访,也许孩子的心结一辈子也不能解开。教师进行必要的家访,不仅有利于对孩子的全面了解,而且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了解学生时,既要重视横向了解,也要注重纵向了解,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横向了解,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表现。例如,学生厌学,是对所有学科都不感兴趣,还是对某些课程感兴趣?学生不听话,是对所有老师的话都不听,还是某些教师的话仍然管用?纵向了解,就是要了解这个学生的成长史,学生身上今天问题的表现往往是他过去原因的结果。
02
共情——理解孩子
共情,也称为移情、同感、同理心等,是指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世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做出恰当的反应。共情的目的是理解孩子,基本要求就是做到心理换位。我们只有站在孩子的视角,才能看到孩子的世界,体验到孩子的情感,理解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理解孩子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我们要做到理解孩子,应该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把自己当作成人
有些成人与孩子发生冲突时,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其实就是忘记了自己是成人的角色。成人是“大人”,学生是“小人”,把自己当作成人,就会“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不跟孩子一般见识,宽容孩子的过错与无知,以自己宽阔的胸怀感动孩子,避免事态的升级和恶化。
2.把孩子当作孩子
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就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高志刚老师写了一篇题为“善待少年心”的文章,读后很受启迪
搬家时,在书橱的角落发现我上初中二年级时的语文书。伸手翻开它,我想看看十来岁时用过的课本。
因为长期被挤压的缘故,书页间已没了空气。书变得很实在,也变得难以翻动。我尽量温柔地慢慢捻开相邻的两张,缓缓掀起,再轻轻放下,无声无息,全然没有翻动新书时“哗哗”的声响。
穿过了《白杨礼赞》,望见了《狼》,看到了《背影》……每一篇都被我打上了少年时的烙印——空白处密密麻麻都是字。字迹有的清晰,但大多已模糊。仔细读那些字,多是记录老师讲的内容。但我惊奇地发现,几乎每隔几页,在较大的空白处,都会出现父亲的名字,还有“已看过,谢谢老师,我们一定严加督促”的文字。那潦草又明显稚嫩的字显然是我的笔迹,我反复写这些干什么?记忆在刹那间闪亮起来。我想肯定是因为某次调皮或考试没考好被老师要求家长签名的。我不愿也不敢让父母知道,就偷偷模仿父亲的字迹来应付老师。“一定是这样的,瞧我那时多顽皮、多机灵,不知当时老师有没有发现。”我咧开嘴笑了。
手继续翻动着书页。我在语文书里又找到了自己年少顽劣的痕迹。那肯定是上课开小差的杰作:书本插图中的人物,要么被我戴上了眼镜,插上了烟斗,要么被我配上了刀枪,或牵起了小猫小狗。我会心地向后翻去,几乎每篇插图都被这样“糟蹋”过。但仔细看,不少是根据文章内容而作,让人物更鲜活了。
我的心绪忽然波动起来,会心的笑容暗淡了下去。今天上午在语文课上,我因为一名学生开小差狠狠地批评了他,甚至还把他的“作品”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了展示,惹来大家一片笑声。这个“该批评”的学生在《繁星》那篇满是星星的插图中加了个大月亮,还涂上了色彩。“班主任的课还敢不认真?”我当时很是生气。然而,这个学生的作为和我当年不是一样的吗?我再次注目自己手中的涂鸦之作,想到了上午被我批评的学生那张泣涕涟涟的脸。他和当年的我一样,都还是孩子呀。在课本的方寸之地,在四十分钟里,忙里偷闲,上演一场孩童心中最简单却又最有趣的涂鸦戏,也算是老师眼皮底下最快活的童年了。或许当年我的“小动作”早就被我的语文老师发现了,只是他宽容了我。可是我怎么就不能理解我的学生的这种少年情趣呢?
我又翻回了模仿我父亲字迹的那一页。作为班主任,作为老师,我也要求过我的学生把考差的成绩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字,我也因“捉”住过那些耍小聪明的孩子而洋洋自得。“小小的年纪就敢欺骗老师,长大了还了得?”我一直是这样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可是,当年的我不也欺骗了老师吗?我的眼前浮现起那些成绩考差了的孩子被要求家长签名时无奈的眼神。他们当时一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徘徊后,才带着一份侥幸的心理决定那样做的。也许真的有“幸运”的孩子逃过了我的眼睛,他们会高兴,会庆幸。可是这样的高兴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付出的代价是多么的大呀!
一行字轻轻唤醒我的童年往事,一页图也惊起我对教育方式的思考。在我写下这个故事之前,我已经向那个“画月亮”的学生道了歉,还决定再也不会叫任何一个学生把考差了的成绩单带回家给父母签名。
宋人章良能《小重山》云:“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童年那么短暂与珍贵,学习那么复杂与艰苦,为人师的,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一个稍稍宽松的空间呢?为什么不能理解、体谅、善待一下孩子们那颗顽皮却也纯真的少年心呢?
把孩子当作孩子,孩子就意味着不成熟和不完善,只有不成熟才有成熟的需要,只有不完善才有完善的可能。丁玲说过:“调皮的男孩是好的,调皮的女孩是巧的。”调皮是聪明的表现,捣蛋是活力的象征。只有把孩子当作孩子,才能接纳孩子的不成熟和不完善。我们的作为,就在于用发展的眼光,善于从孩子不成熟的表现中发现其潜在的才能,从孩子不完善的行为中发现其善的本质。经过我们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的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由不完善变得完善。
为什么有的老师一片苦心,孩子却不领情?往往就在于老师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而不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结果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所以不能理解孩子,孩子当然也就不会理解老师了。
3.把自己当作孩子
著名教育专家李吉林常把自己当作长大的儿童,她说:“儿童的眼睛,儿童的情感,儿童的心理,构筑了我的内心世界。是的,正是儿童,是童心,给了我智慧。”只有把自己当作孩子,“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使自己回到孩童时代,才能与孩子心灵相通,才能发现孩子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理解孩子的童真与童趣。这样,正如陶行知所言:“你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你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儿玩,一块儿做工,谁也不觉得你是先生,你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而不是当上了婆婆,就忘了当年做媳妇的滋味。
4.把孩子当作成人
把孩子当作成人,要求我们视孩子为成人一样,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创造,尊重他们的智慧,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什么时候我们的目光与孩子平视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关于理解孩子,著名诗人马迪·金的一首《如果您能记住》,读起来很受启迪:
如果您能记住,
您走一步我走三步才能赶上;
如果您能理解,
我观察世界的眼睛比您矮三英尺;
如果您能在我乐意时让我自己试试,
而不是把我推到前面或挡在后面;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觉的需要,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
我需要时间获得您已有的经验;
如果您能理解,
我只讲述那些相对我的成熟程度来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您能在我可以时让我独自迈出一步,
而不是把我猛推出去或拉回来;
如果您能用您的希望感受我的生活而不破坏我对现实的感觉,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如果您能记住,
我像您一样失败后再试需要勇气;
如果您能理解,
我必须自己弄清我是谁;
如果您能在我想要时让我自己寻找自己的路,
而不是为我选择您认为是我该走的路;
如果您能用您的爱感受我的人生而不破坏我自由呼吸的空间,
那么我将长大、学习、改变。
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只有我们真正做到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理解孩子,孩子的精神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心灵才会处于舒展状态,我们也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走向教育的成功!
03
生情——亲近孩子
“亲其师,信其道”,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意思是学生只有和教师亲近了,才会信任教师,接受教师的教育。而这种融洽关系建立的主动权在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孩子的依恋之情是教育修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只要师生感情融洽了,一切都不是问题。不少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也会因为被一位老师感动而从此改邪归正。怎样才能培养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呢?
1.关怀孩子
一位学者说过:“物质的阳光照在人身上,只能暖和他们的肌肤于一时,只有精神的太阳才能照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能暖透他们的一生一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也应该主要从物质转向精神的层面,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成长需求。例如,学生因病回家了、住院了,老师力争亲自去探望;学生和他人闹别扭了,心中苦恼,老师及时帮他排解;学生成绩下降,心中着急时,老师及时帮他分析原因,设法补课辅导。教师只有从精神上关心学生的发展,才能使孩子的生命内涵充实和丰富起来,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
2.宽容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为强烈。”中小学生是未成年的孩子,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通常,学生犯错以后,存在一种自责和愧疚心理,有一种接受老师责骂和惩罚的准备,而一旦得到责骂和惩罚,心理就会得到一种平衡。相反,对于一些非原则、非严重的问题,如果教师采取宽容的态度,往往更会引起学生的不安,心存感激,决心以最好的行为表现,回报老师,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
3.关注孩子
人人都有被关注的需要,一些学生调皮捣蛋,往往就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要多关注问题学生,发现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如果老师能记住学生的生日并为之祝福,说出学生曾经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记得与学生交往中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往往都会令学生感动,从而亲近老师。
4.赏识孩子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这就是被尊重和赏识的需要。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希望孩子朝哪方面发展,就在哪方面抓住孩子的优点不放,“小题大作”、“无限夸张”,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
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之路的戴尔·卡耐基的人生蜕变就源自“改变一生的赞美”:
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9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
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镇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镇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镇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
继母的话说得卡耐基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造就了举世闻名的“卡耐基”。
对于孩子而言,适当的赞美和鼓励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即使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在鼓励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沙里淘金,放大优点,并且发自内心地赞扬他们,你就会发现,你的真诚和赞美会改变孩子的一生。
版权声明 | 本文内容来源于《教育就是唤醒》(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彭兴顺
转自:“桃李微教育”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