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三位一体”架构单元教学,落实指向学科思维的深度学习

2023/6/20 17:04:52  阅读:100 发布者:

学科思维如何培养?一线教学如何挖掘思维?思维方法如何与学科教学融合,让教学真正指向核心素养?教学如何相长,以教的专业促进学的科学?新课标视域下学校和教师正在直面这些关键命题。

杭州市文海中学以学科思维发展为核心,聚焦“问题解决”这一课堂改革的研究点,围绕教、学、思三大维度开展实践研究,以图在新课标背景下落实指向学科思维的深度学习,进一步促进教师教的专业,学生学的科学。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基于学生立场优化教学设计?

※ 怎样指向学科思维搭建学习载体?

※ 如何设计凸显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思维是教学、学科中的应有之义,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以思维型教学赋能,从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在课堂上引领学生深度学习,发展学科思维能力。

儿童长大成人面对的是真实世界,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关系。知识按照已知和未知可分为三类: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未知的未知。我们面对真实世界是未知的未知。当下需要按照探索未知的方式帮助学生获得探索未知的能力。

据此,文海以中学部为主导,围绕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以“聚焦学科思维的实践研究”作为课堂改革的研究点,构建学科课堂以帮助学生获得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能力,获得探索未知的能力。真正回应如何培养具有适应未来学习需求和解决复杂社会问题能力的人这一命题。

首先在教师层面,我们要追求教的专业,从而实现学生学的科学。要实现这个过程,我们需要研究以下三个点:

第一,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这是教的层面;

第二,指向学科思维的学习载体,这是学的层面;

第三,凸显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这反映了师生共同反思的一个过程。

——基于学生立场的教学设计

1

研究1——单元整体分析框架

单元整体设计需要理解“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何为学会”这样一条路径。

“学什么”指向内容结构分析,要求将内容关联结构化,能够识别类型、建立结构。如何进行单元内容分析呢?我们会采用知识结构图。知识结构图体现了知识结构化,有助于提炼出学科教学中的本质问题,从而去理解大概念。

以科学为例,该知识结构图,底层是知识,顶层是知识的学科应用,体现学科价值,指向核心概念、大概念的理解。

▲颜石珍 科学《冷却液》知识结构图

“为何学”指向单元目标分析,要求核心素养具体化,形成学科观念,掌握学科思维。首先明确单元目标分三个层次:

第一,学习并掌握

第二,展示和应用,并学会学习

第三,迁移能力

而更高层次的目标则是理解大概念,目标设置的时候我们可以以核心素养维度为参考,提炼核心知识、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可以使用韦恩图、金字塔图等,这些图都体现了从具体的小概念到抽象的大概念的过程,也就是思维走向纵深化。

“如何学”指向学习进程设计,要求将思维方式可视化,从核心问题到学习任务,任务目标之间紧密关联。单元学习进程依据我们的学习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设计。

▲张志伟 语文《托物言志》主题单元进程设计

这是单元整体的一个设计进程,每个课时都有每个课时的核心问题,而课时与课时之间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依据课时的核心问题设置核心任务,并且匹配课时目标和设计意图。

如果采用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则依据驱动性问题的拆解,针对每一个子问题来设计任务同时匹配学习目标。

▲贾凤娇 英语U6《我是中国传统故事文化宣传大使》项目进程设计

“何为学会”指向学习评估设计,要求测评方式多样化,包括表现性任务和基于评价的测评。要知道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借助评价来实现,如果学生的目标是学习基本事实和技能,那么书面测试和随堂测验一般就能够提供充分有效的评估措施。

然而当学生的目标是深层理解的时候,我们则需要借助凭借学生更复杂的表现来判断我们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下图反映了评估的类型及其为不同课程目标提供的证据之间的一般关系。

此外,下图则体现的是表现性评价任务创设的标准,即GPS标准。评价任务需满足目标、角色、受众、情境、产品以及成功标准几个要素。

2

研究2——单课时教学设计

相较于单元整体分析的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单课时教学设计则是添砖加瓦、精雕细作的一个过程。

文海中学的备课设计历经了1.02.0直到目前3.0版本的变革,变革的依据是思维型教学理论的指导。最上层的五大思维原理对应中间层的教学设计,再指引着选择相对应的教学形式。

依据思维型教学理论,我们将单课时教学设计分为五个板块:

A:课标与目标。这一板块包括课题名称、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习目标采用KUD理念,即将知道、将做到、将理解。

B:情境与任务。这一板块包括核心问题和创设情境。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依据课程重难点阐述核心问题,注意此处填写的应是“问题”而不是陈述句。在创设情境时依据课程实际运用情景/活动/故事/照片/视频等方式导入,建议写明运用该导入够提出的教学问题或阐明运用情境的原因。

C:任务与活动。这一板块包括方法目标和具体的任务。方法目标要求用具体方法完成任务一,建议撰写格式为“通过某某方法达成某某目标”。任务要求尽可能具体、聚焦,可以由多个活动构成。

D:学习评估。这一板块可以是通过练习、测验、技能测试、观察、访谈等进行学习评估,也可以写学生对某问题(任务)理解的表现,或还存在未解决的困难的指导方法等,还可以是实践或创新作业等。

E:总结反思。这一板块主要强调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认知模型。反思区域可记录某一教学过程的反思建议在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从反馈信息中吸取教训改进教学设计;可以是对核心问题或任务解决流程步骤或方法的提炼;也可以是结构化的板书设计。

——指向学科思维的学习载体

教学设计是老师预设的美好蓝图,实现这一蓝图是离不开学生的学习的。因此我们还需要研究如何利用思维型学习载体来促使学生到达我们所预设的彼岸。

什么是思维型学习载体?

思维型学习载体以思维是可视可教为前提假设,以专业化的学习支架为支持,按照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研发具有生活情境、指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单。它是开展思维型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包括基于单元整体的课时进阶任务单、基于单元拓展的专题学习任务单、基于理解迁移的实践探究任务单、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学习任务单。

文海探索了思维型学习载体的研究框架,从研究内容来说,包括架构设计思路、确立载体类型和探究载体实施。

实施路径方面的设计原则包括问题情境化、方式多样化、思维可视化和知识结构化。载体六要素为目标、情境、核心问题、任务、支架、标准。设计策略包含内容转化、问题拆解、支架支持及评价嵌入。设计路径首先是依据课标确立目标,第二是创设情境设计问题,然后是分解任务匹配支架,第四是总结反思迁移应用。

根据学科特点,文海确立了四大类型的载体,包括单元进阶思维型载体、专题思维型载体、实践探究思维型载体以及项目学习思维型载体。所有的思维型载体都包含目标、情境、核心问题、任务、支架、量规这六要素。

依据思维型学习载体,文海又探索了几大教学范式——任务驱动教学范式、UBD逆向学习范式探究式教学范式和项目式学习范式。

——凸显问题解决的思维模型

设计和载体都有了,如何具体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我们需要遵循如下的步骤。

1

学科思维概念界定

学科思维指某一学科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时的基本视角与方法,以及探寻这些视角与方法的思维模式,乃至蕴藏于这些视角与方法背后的观念。学科思维处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最上层,是学科课程的灵魂。

2

学科思维培养方法探索

1)依据学习内容确定思维方法

例如科学课标中已经明确了要培育哪些思维方法,因此教师需要寻找每节课中对应了哪些思维方法需要培养。因此我们提供了矩阵分析图帮助教师把握学习内容与思维的培养,进一步再来设计具体的问题与任务。

▲颜石珍 科学《呼吸作用》教学设计

2)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提升思维品质

以英语学科为例,课标中针对三级思维品质的学段目标都有具体的要求与描述,针对英语写作方面思维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我们会采用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范文,并对范文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为学生搭建支架。基于此让学生针对自己要写的内容列出写作提纲,且整堂课是评价量表生成的过程,再配合微练习,以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3)开展指向学科思维培养的学习探究活动

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单元任务的设计上,我们将学习任务与思维方法对接,分析每个学习任务所培养的思维方法或高阶认知策略,将学科思维培养的过程可视化。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围绕有意义的话题,涵盖美术、数学、摄影、朗诵、诗文创作等内容,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以下思维,详见下表:

▲张志伟 语文《托物言志》单元思维方法分析

4)学习反思:构建问题解决模型

学习的本质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习得知识与方法。问题解决通用的四步骤是明确理解问题——拆分定位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总结问题。这样的问题解决模型显性化了问题解决的思路、流程,且具有可迁移的特征。

以英语My resolutions写作问题解决认知模型为例, 包含了学科思维和认知模型。

▲井学静 英语U6My resolutions”写作教学问题解决模型图

世界上永恒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文海的课改一直在路上,教的更专业,从而促进学的更科学,这是是不变的期许也是课改不断更新的内在驱动。路径、模型、支架……文海在不断探寻课堂教学新样态,以国家课标为高位指引并积极做出回应,致力于促进学习者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与学科思维。

作者 | 颜石珍 贾凤娇 杭州市文海中学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