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听评课数千次,特级教师提出十项高质量教学的建议

2023/6/20 17:00:14  阅读:10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校长派 ,作者崔成林 王玉翠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探索与追寻的命题。本文中,特级教师基于听评课的经验,总结出了十个高质量教学的建议,相信会给教师一些启发与参考。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十个建议

提高教学质量,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之一。笔者在教育战线浸染几十年,听评课不低于五千节次,由此提炼总结出高质量教学的十大建议,期望帮助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加工教材,把“死教材”变为“活课程”

教材、资料上的文字、图片、习题等都是“死”的,学生拿过来直接阅读或者运用会“消化不良”。教师的引领作用“八分在课外、二分在课内”,指的就是教师课外对教材的加工——把“死知识、死材料”加工成“活课程”。

教材给出的内容就如同建房子时给的砂石、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如果没有图纸、建筑说明和要求,建筑工人是无从下手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内容加工成有目标、有情境、有任务、有活动、有评价的学习支架,也就是“活课程”,学生才能发生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才能实现知识建构和思维迁移,才能诞生真实的“新知识、新方案、新思维成果”。

前期新课改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难以实施?原因就是没有解决学习支架的搭建问题。教师是学习支架的搭建者,只有根据学习目标与质量标准,回答“做什么(问题与任务)”“怎么做(活动与方法)”“做到什么程度(评分标准与活动规则)”,学生才能到达目的地,实现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教学评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就是搭建这三大学习支架,帮助学生能真正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目标、学习、评价的一致性。没有学习支架的课堂,是随意、低效的课堂。因此,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体现在把“死教材”变为“活课程”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程——跑道(古希腊语,课程即跑道)”矫健奔跑。

关注知识的关联与迁移,实现教学的增值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到过三种水平的教学:

第一种水平,教师把一节课就当一节课;

第二种水平,教师会关注学科内知识的融会贯通;

第三种水平,教师组织学生联系真实生活解决问题。

素养教学并不忽视“双基”,而是用一种更高效的方法“掌握双基”,“用中学”即运用“双基”学习“双基”和解决问题(做事),以输出驱动输入,以高阶带动低阶。这样就使学习变成了一种生长、一种创造,从而实现了教学的增值。

教育家怀特海说:“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作为教师要用联系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从全局角度审视问题,从核心知识与本质概念的角度看待课时内容。

在教授某一课时内容时,要放眼整个单元、整个学段,顶层设计,有的放矢的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实现“攀登”即思维进阶;要引领学生联系生活,运用真实的情境、经历真实的经过、解决真实的问题、诞生真实的果实,实现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的有效联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聚焦“产品导向”,实现“学有所成”

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这是中国古老的教学哲理。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这个“果”,不只是教材内容和教师讲授内容,而是经过生长后结出的“新果实、新产品”,这就是“学有所成”的本真内涵。

产出导向,不是现代教学“新理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就是在学习者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去点拨,在学习者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去引领,最终指向“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西方的教育鼻祖苏格拉底把教学喻为“产婆术”,作为“助产士”的教师,就是帮助学生(产妇)诞生“思维胎儿(学习成果)”的。细心体味,可以发现不论西方的苏格拉底,还是中国的孔子,都关注到了学习产品的生成。学有所成——新的思维成果的诞生,就是学习的本质特征。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在谈论数学教学时说:“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是概念?公理?定理?定义?公式?证明?诚然,没有这些组成部分,数学就不存在了,这些都是数学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核心所在。数学的核心应该是越过这些表面知识的内在问题、思想和方法,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

聚焦“熟能生巧”的“巧”,瞄准“学有所得”的“得”,聚焦“学有所获”的 “获”,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是素养时代的要求,也是掌握“双基”更好、更快、更有效的方法。

重视思维进阶,体现思维品质的层次性

目前的教材是按照教学内容“由易到难”“从浅入深”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并没有关注到课堂学习的思维进阶性——从“知道”到“运用解决问题,实现迁移”。所谓思维进阶,是指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过程,也是从知识到素养的一种历程。区分低阶目标与高阶目标,从新知建构走向迁移运用,一切为了迁移,是思维进阶课堂的基本策略。

我国传统的教学哲学特别强调“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把学习目标划分为“掌握知能、理解意义、实现迁移”三个层次。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强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迁移。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关注进度,更应该关注思维层次,从低阶到高阶,从理解掌握到迁移运用。

学习是一种生长过程。如果把教材内容、教师讲授的内容比作种子,任何种子经过生长才有其意义与价值。种子生根发芽、生长的过程,就是学生必须经历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等待和培育,培育过程中需要施肥、浇水、松土、除草,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新生的果实、产品就是学生的学习成果,把这些果实再次种植,就实现了由此及彼的学习迁移。

为学生自学搭建支架,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需要不需要讲?要讲!这是无需讨论的话题,因为有些知识“不讲不行”。但需要明晰“何时讲、用什么方法讲、讲哪些内容” ,即会讲。在回顾旧知时,如若不让学生插手,学生“能做、能说、能解决的问题”老师代劳,学生的才华得不到彰显,学习积极性被压制,长期以往就会产生挫败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质量。

比如复习课,教师应该搭建学习支架,让学生回顾、梳理已学知识,教师的讲,应该把着力点放到复习课的“新知”上,规律总结,方法发现……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结,解决高于新旧建构的新情境新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

“任何新知是旧知的组合与创新”,运用旧知学习新知,这是课堂学习的基本策略。在实施该基本策略时,要明确哪些要讲哪些不用讲。旧知的回顾和运用不用讲,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应该讲新知,在问题解决的疑难处着手。

精准发送学习指令,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布鲁姆认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最主要变量有三个:学生的认知前提、情感特性和教师教学的质。“教学的质”不仅仅是“清晰、生动、全面的讲解”,还包括“讲”,这里的“讲”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还包括组织学习、管理学习,发出清晰准确的学习指令。

鲍里奇(美)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要确保教学有效,教师需要清晰授课。清晰授课是指:

告诉学生课时目标;

为学习者提供先行组织者;

在上课开始时,检查与学习任务相关的先前的学习内容;

缓慢而明确地发出指令;

知道学生当前水平,教学适应学生当前水平或略高于当前水平;

用举例、图表和示范等方法来解释和澄清;

在每一节课结束的时候进行回顾总结。

《管子·立政》中也说:“令则行,禁则止,宪之所及,俗之所破。如百体之从心,政之所期也。”这其中就提到了指令的重要性。恰到好处的学习指令,能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靠喊口号实现的,需要教师科学的教学组织策略和高超的驾驭技术。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指令的重要性,并修炼课堂组织用语。“学习指令”是否准确比“讲解内容”是否清晰更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精心构思学习支架,能用文本、多媒体呈现的学习指令尽量用文本、多媒体呈现。

比如:小学一年级数学《我们认识的数》,一个老师组织学生“抓花生米”,利用多媒体出示学习要求:

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出示卡片:一人抓);

2)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出示卡片:抓一把,尽量多);

3)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出示卡片:“猜粒数”);

4)同伴数一数有多少粒(出示卡片:数一数);

5)讨论:抓一把花生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出示卡片:数一数)?

这个活动的操作步骤环节多,仅仅靠教师口语指令,学生是记不住的,还会导致课堂上教师“不断絮叨”,占用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直接用多媒体和卡片出示后,学生就会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活动。如果缺乏学习指令或学习指令含含糊糊,学生就会“不知所云、无所适从”,无法按规则、按程序开展学习。

逆向设计评价标准,为高质量教学提供依据

质量,即标准的执行力。要想提高课堂质量,首先要按照高标准组织教学、验收学习成果。进阶式目标、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性评价是当今素养教学建构的三大焦点。

学习性评价,是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指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恰当有效的评价方式与途径,系统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行为的变化信息与证据,并对学习进展与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实施学习性评价,最为重要的标准是“具体”,如: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听”,课标中就规定:能辨认歌曲中的韵律;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能听懂学习活动中连续的指令和问题,并作出适当的反应;能辨别辅音音素及辅音字母的字母。这种标准就为高质量学习的实现提供了依据。

课堂质量靠有标准的循证学习。我们提倡逆向设计,即在确定学习成果(目标)之后,首先明确评价任务与评价标准,并以此设计学习活动。在问题解决中,要嵌入评价量规。评价量规是一种真实性评价工具,是对学生的作品、成果、行为、表现进行评价或等级评定的一套标准。

在学习任务开始之前提供量规,发挥量规对明确学习预期的目的和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在矫正反馈中提供评价量规,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有据可依、提高学生表达的思维品质。

同时,教师根据标准,给予科学的学习性指导,让学生知道“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到哪里去”“我如何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现代教学呼唤“按标准学习”,无凭无据、口说无凭的教学时代应该成为过去式。

坚持讲练结合,实施课堂“四步学习链”

民间俗语,“只讲不练假把式”,练武功如此,练学功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树立“少即多、精而深”的课程观,做到举一反三,不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精讲讲练,提倡教师会讲,是科学,是尊重学生的注意力分配规律。

美国学者哈特利和戴维斯在1984年的研究证明,一堂课结束时,学生回忆起的内容70%是课堂前十分钟内容,20%的内容是最后十分钟的学习内容。也就是说,教师应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课堂两个黄金近段“多讲”,在学生注意力下降的时段,让学生“练起来”“动起来”。但据我观察,许多教师反而在课堂中间阶段渐入佳境,讲得有声有色,其实,这时学生的“静静听”是一种假象,真正记住的东西并不多。

讲与练有机统一,相得益彰,课堂学习有“读(听)、做(练)、展(答)、评(反馈)”四步学习链规律——

读:阅读文本、聆听讲授、搜集处理和提取信息……;

做:探索猜想、实验操作、分析验证、探究原理、产品制作……;

展:成果展示、呈现方案、论证观点、示证新知……;

评:评价指导、交互反馈、补充修正、归结得失……“

四步学习链”是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学习活动程序,前两者“讲练结合”,后两者“矫正反馈”,就是从学生学习角度进行的合理安排。

精心设置课堂小结,助力学生思维升华

如果我们把一节课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时段,课堂导入阶段喻为春播、中间阶段是生长、课堂小结则为秋收。对于秋收的重要性,每位农民心知肚明,因此,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努力做到颗粒归仓。

现代课堂小结的要求:采摘果实、验收质量、分类归仓、方法总结、思维反刍。显然比我们之前的课堂小结要求高、任务重,需要投入较大的精力,这也符合课堂“秋收”阶段的内涵特征。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课堂归纳总结时,应先向学生提出下列问题,可以看出收获成果、组织反思、转识成智、思维升华的过程:

 

1)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

2)遇到了什么困难?

3)为什么难?

4)怎么解决的?

5)有什么收获?

转变教学策略,遵循“二八原则”

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班级授课属于团队学习。教师仅仅具有冲锋在前、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不够的,还要懂得谋略、懂得顶层设计、统筹安排,这样的教学才能具有系统性、递进性、整体性等优秀品质。

比如新授课是“抓大放小(新授课攻克大问题,碎知识复习时串联)”还是“抓小放大(新授课处理碎知识,复习课解决大问题)”,这里面就有一个战略战术问题。

“抓小放大”,重视知识点教学,大问题放到复习课解决,以为日积月累,学生学习质量自然会水涨船高。殊不知大问题解决需要长时间、完整的探究过程,复习阶段时间捉襟见肘,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两败俱伤”。目前碎片化、零散化、浅表化的课堂大都具有这种特点。

大问题解决不能靠“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俗语)”,建议教师在新授课采用“抓大放小(新授课解决大题,复习课串联碎知)”、“以题带点”、“以终为始”、“以输出驱动输入”、“以高阶带动低阶”等课堂教学策略。

还有,“结构化思维”中有个“二八原则”:即把80%的时间投入到20%最重要的事情当中去,集中精力解决“大事”……其他的时间去处理琐事,就不会被那些繁琐的小事给牵绊住。

我们日常的教学策略,也应该遵循“二八原则”,应该引领学生聚焦“核心知识、本质概念、挑战性问题”,打通学科之间、学科与生活之间壁垒,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能实现“记得住、用得上、考得好”的教学效果。

来源 | 校长派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