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解构2023年语文高考:思维是命题的“主心骨”

2023/6/20 16:53:43  阅读:88 发布者:

昨日,2023年高考伴随着语文学科的开考打响了“第一枪”。通过对2023年语文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思维”已然成为其中的关键词,呈现出鲜明的逻辑与思辨色彩,甚至还体现了跨学科思维的考查。

本文立足今年语文试题所考查的学科思维,对语文试题展开系统分析,同时,基于作文命题反观高考改革趋势,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高考新风向,进而找到日常教学重点突破的关键,更有效地开展研究与实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整体如何体现对思维的考查?

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如何考察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 基于高考语文作文,我们如何反观高考命题趋势?

试题整体分析

加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人才培养要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2023年语文试题加大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引导考生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1

考查逻辑思维,提高思辨能力

逻辑思维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辨识信息、把握事实真相、清晰表达见解。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从能否形成观点、能否合理推理、能否严谨论证、能否准确表达等多个方面对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考查。

新课标I卷现代文阅读I材料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的《后真相时代》。西方媒体在关于拉美地区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

试题通过这一事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信息时代理性分析和审慎判断的重要性,提醒考生在面对热点事件时应走出情绪判断的误区,明辨深思,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材料摘编自王富仁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着眼于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相互关系展开论述,也有较强的思辨性。

2

考查形象思维,提升审美素养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主要的思维方式,对于丰富精神、净化心灵、提高修养至关重要。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选文学作品,针对作品特点设问,带领考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并在直观体验的基础上,调动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思考。

全国乙卷语言文字运用I材料节选自汪曾祺的短篇小说《俩老头》,语言精炼、富有特色。节选部分以寥寥数笔刻画人物特征,形神毕肖。试题考查对文学文本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要求考生领会作者是如何恰当运用文学语言增强小说审美表现力的。

新课标I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沈从文的代表作《长河》。节选部分描写萝卜溪社戏的盛况,情节集中,富于民俗趣味。舞台场景描写热闹酣畅,自然风景描写清幽秀丽,人物描写具有传统世情小说的风韵。

新课标II卷古代诗歌材料选用北宋林逋的七律《湖上晚归》,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第16题要求考生思考王国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的观点是如何在诗中得到印证的,引导考生领悟古典诗词的隽永魅力。

新课标Ⅰ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取南宋林希逸的七律《答友人论学》,以诗歌的形式讨论治学的道理。尾联“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化用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第16题由此设题,启发考生思考: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材料选用宋代晁补之的《临江仙》,是一首典型的“言情”之作,面对未来与友人的离别,词人愈加珍视与朋友的相聚时光,词作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两人间深厚的情谊。词中有被后人赞为“绝妙”的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这两句的“妙处”,引导考生借助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感受,品味诗词的语言之美。

3

考查科学思维,激发探究热情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的重要性。2023529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科学不只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集合,也表现为一种认识和思考世界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语文中包含科学的要素,试题也多有体现。如通过文质兼美的科普文章激发考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究欲,在思辨性文章阅读中考查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在科学类论文、论著阅读中考查梳理探究、归纳概括、假设验证等思维方法,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全国甲、乙卷的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分别摘编自德国科普作家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和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的《深时之旅》,旨在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前者生动形象地介绍植物之间如何使用特定的“语言”沟通,带领考生深入森林、了解植物的秘密生命和树木的感知能力。

6题要求学生回答,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引导学生在充分掌握和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对从材料引申出来的问题作深入思考。

后者则以理性而富有文采的笔触,呈现了人类栖居的大地之下以“深时”计量的岩层、冰川、山脉的信息,鼓励考生带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踏上“深时之旅”。试题设问既注重营造热爱科学的氛围,激发青年学子的求知欲,也引导他们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观念。

作文题目分析

贴近生活情境,关注高阶思维的培养

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语文作文试题共4道。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全国甲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考生从话题出发,结合个人体验或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分析、归纳、反思相关现象,凝练成自己的观点,再寻找并使用恰当的证据支撑观点。试题材料非常简洁,需要考生调动联想、迁移、推理等能力,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形成观点、展开论证。

考生也可以通过记叙、抒情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联想与归纳、实证与推理、批判与发现这些高度综合的思辨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得以体现。“解题”的过程正是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考试与教学也就这样统一起来。

名师点评:肖俊伶(成都天府七中)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语境下,我们是更好地把握时间还是沦为时间的仆人,需要思辨表达,不可忽视的是“人”这个主体。我们当然需要科技助力,获得更高的时间性价比,但也要警醒技术的“副作用”。作文需要辩证立意,所立之“意”都要与社会发展的主流价值思想、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省思—追问—思辨”,考生可以这样的思维路径进行构思与表达。

高中新课标要求注重实证与推理,强调批判与发现;注重思维的逻辑层次与深刻,强调理性思维与思维品质。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观照当下、思考未来,是每个考生都应回答的重要问题。这样,考生便能结合切身感受,展开联想,发有温度的议论,做有深度的思考,从而提升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为成长新阶段的开启做好准备。

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试题以情境为载体,落实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四翼”考查要求,以简单情境考查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真实情境观照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串试题始终,充分发挥了高考的积极导向作用。

全国乙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两则材料可以合写来展现思维的全面性,也可以抓住一个方面来写,展现思维的深刻性。“认识与思考”不是在讲立意和结论本身,重点在于立意与结论的形成过程。前述对作文材料的立意阐释,在文章写作中应转化为对鲜活事例的展现、对丰富事实的分析。

如果学生能结合个人生活与求学经历,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让读者返回“现场”,写活场景中的人与事,写透对材料的认识,这不只是考场上令人满意的作文答卷,也是学生对中学时代提交的思想认识与生活总结,正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阶段的具体表现。

名师点评:王召强(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全国乙卷的立意高远,选取的两则材料充分说明了“百花齐放才是春,百家争鸣才是王道”的道理。学生可以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例,论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于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意义,也可以秦始皇焚书坑儒和纳粹焚书为反例,论述思想钳制的危害。正反对比论证,即可展开论证思路。

新课标I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场景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材料从表达交流、思维(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提升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即民族自信和文化理解与传承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该题既有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也有对于学生爱国情操、家国情怀和民族自信的考察。

名师点评:卜庆振(山东省东平县第二实验中学)

这份命题材料简洁清晰却又意蕴丰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顺利完成写作成为了可能,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写作水平的不同层级。

我们可以借助SOLO分类理论的五级水平来梳理这份命题——

审题时,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抽象出主题和立意,然后围绕主题立意选择具体的材料,最后再从具体的材料抽象出来,形成结论或拓展应用。

其中,材料的选择既可以使用单点结构写作,如好的故事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沟通,或好的故事如何改变人物命运,或好的故事如何展现国家形象;也可以使用多点结构,分别写好的故事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力量;更可以使用关联结构,呈现好的故事在多个方面融合的力量。当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上升到抽象拓展结构,分析归纳好的故事为何有这样的力量,并将其拓展分析到更多的领域。

这份命题既能考察学生个人的修养,又能考察学生如何看待个体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材料起到了很好的点拨作用,为学生实现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提供了支架,适用范围广且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是核心素养立意的巧妙体现。

新课标II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为避免写作受到阅读因素的制约,选择了关联相对浅显的语用材料。

作文试题,通过语言文字运用II的材料中提及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引出“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的话题。作文试题贴近考生实际,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空间”的意义内涵及相关问题,正面引导青少年勇敢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激励青少年建康成长。话题内容明确,选题立意简易,便于考生展开思考与联想,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名师点评:汪锋(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在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考不是纯粹抽象的,一定是与一个个具体的人,与一桩桩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如何才能静下心来,在自己的空间里如过电影一般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做一番梳理,然后通过这篇考场作文讲给亲友,讲给更多的人,求得更多的理解与共鸣,或许就是这篇作文题要考查的核心要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得有别于考生们反复练习的说理文,更适合的文体应该是抒情性或哲理性散文。这其实也给了大家一个提醒,思辨很重要,但并不限于说理文。生活处处皆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通过阅读与写作来放松、沉淀与成长,并不只是学生的事,而是所有人一辈子的事。

基于作文试题的变化

总结与反观高考命题趋势

基于近几年的作文试题,我们如何总结与反观高考命题趋势?

深圳外国语学校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周鹏认为,这些题目表面上看是些常识性论题,但真思思辨起来,又是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像人与时间的关系、与人为善还是为敌的关系、青年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还是积极走向群体等,都可以深入探讨。

他指出,今年的作文命题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迪,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第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外延,对当下时代的、自己日常的生活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才是语文学习的内容和途径。

第二,哲学思考是现代语文的高度,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常识问题进行趋近本质和系统的考查与追问,是语文必要的走向。语文虽然关涉文学,但更需要哲学的理性思想。平时的语文课堂有这种对常识性问题的哲学追问和思想储备,驾驭这样的作文命题,自然容易,否则,可能只是泛泛而谈,难有深度。

第三,思辨是语文学习必要的能力。这些题目看似简单,但思辨起来却是复杂的,譬如故事的力量,有什么力量,力量从哪里来的,好故事好在什么地方,是故事有力量,还是人感受到故事的力量等,可以发散出很多思考。

根据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科学研究员何捷发现,近3年高考作文基本上都是以材料作文为主,让学生结合材料进行阅读、思考和表达。

基于此,大致能够判断高考命题改革的趋势。第一,供料作文为主;第二,提供一些经典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现象提供参考;第三,让学生关注题目中的核心信息,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判断。

供料作文的方式,既考察了习作,更在习作之前加强了对读题能力的考察。因此,在日常训练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对文字阅读能力的训练。

同时,三年高考作文题都不再是就事论事,狭隘微观地叙述题目中产生的问题,而是更注重“高通路迁移”。也就是学生在课内得法之后,能够在更广袤、多样的情境中进行运用,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合理地分析并创造性运用。

他还提出,海量阅读一定是学习的基础;但在海量的基础上,未来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活学活用。未来的教学应有更多的哲学思考、更多的务实、更多的应对。不是比拼看谁书读的多,而是需要引导学生读书的同时,注重读“生活这本大书”,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知识,实现高通路的迁移。

本文综编自“新校长传媒”、“微言教育”等公众号

转自:“思维智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