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长征,一部亘古未有的传奇,
铁马金戈,艰苦卓绝;
长征,一个民族魂魄的精神,
警策当今,激励后人;
长征,一条璀璨夺目的飘带,
舞动寰球,辉耀神州;
长征,一段激情燃烧的情缘,
戎马倥偬,梦绕魂牵。
遵义,贵州高原上一座历经沧桑的古城,
遵义,天险乌江边一片人文荟萃的热土。
5月11日,华山中学七年级“遵义站”项目式研学课程的全体师生向着革命圣地遵义出发了。
01
重温红色经典 弘扬长征精神
晨光熹微,华山中学七年级“遵义站”项目式研学课程的师生们来到了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重走红军路,看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
伴西风凛冽的寒冬,演绎了悲壮的长征传奇;随雁叫长空的霜晨,孕育了不朽的长征精神;在“四渡赤水”的惨烈征战中,编织成鲜红的长征飘带;在激战娄山的残破壕堑里,凝聚成永恒的长征情缘。
遵义会议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伟大转折?
同学们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走进遵义会议陈列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了解长征途中红军的著名战役、将领,会议的召开背景、历史回放、历史影响等。风云激荡的革命岁月如同栩栩如生的画卷,在同学们面前徐徐展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遵义会议精神,如熊熊燃烧的火炬般照亮学子的成长之路!
走出遵义会议会址展馆,同学们接着走进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旧址是一座低调而朴素的四合院,可以看到当年红军总政治部领导与工作人员的住室,室内的书桌上摆放着纸张,一个个影响着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决策都出于此,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随后,同学们又参观了遵义红军警备司令部旧址。
青松翠柏遍布的红军山上,一座气势雄伟、造型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震撼人心,纪念碑高30 米,下宽 6 米,碑的顶端是 5 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抬头望去,标志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每逢风起,标志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风铃声,好似烈士英魂在耳旁细语。
同学们怀着崇高的敬意来到纪念碑前,纪念碑上“红军烈士永垂不朽”承载着无数红军烈士的鲜血。师生们在纪念碑前哀悼致敬,为烈士献上花篮,党员教师重温入党誓词,入团积极分子学习入团誓词。烈士的英勇事迹让所有人热泪盈眶,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在心中涌动,这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也是一堂动人的感恩课!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娄山关战斗,是中央红军长征中两次重要的战斗。第一次是为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于1935年1月上旬击溃和歼灭娄山关国民党黔军一部后,在桐梓、松坎一带布防。第二次是2月下旬,红军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后,与黔军激战后攻占娄山关。后又在关口附近山头与敌人屡战数日,击退敌军反扑,并再次攻占遵义城,揭开了著名的遵义战役序幕。
同学们认真参观了娄山关战役纪念馆及大小尖山战斗遗址。娄山关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可谓是天无三日晴,同学们攀登大小尖山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当年红军攻克过程中的艰辛。在娄山关战斗遗址陈列馆,详细的记录了中国工农红军取得胜利的伟大转折,同学们们在每一个场景前驻足凝望,认真聆听讲解,感受着红色文化的力量。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进一步学习红军精神、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党恩,努力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02
传承红岩精神 做红岩新少年
雕刻在石头上的记录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或消失,但镌刻在人们头脑中的记忆却会永远留存。不忘先烈抛忠骨,民族复兴中华魂。“红岩,似一盏屹立于雾都的灯塔,为人们指引希望的方向”。在风雨如磐的斗争岁月里,无私的革命奉献者为了实现心中的信仰无惧枪林弹雨,奋勇抗争。
同学们带着红色经典小说《红岩》来到了红岩革命纪念馆,聆听红岩故事。走进渣滓洞,近距离感受革命先烈们的无私奋斗,不畏牺牲,深刻体会红岩精神。
一组组陌生的名单,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皆凸显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浩然的革命正气,这正是红岩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渣滓洞,在重庆市歌乐山麓。渣滓洞原是重庆郊外的一个小煤窑,因渣多煤少而得名。渣滓洞三面是山,一面是沟,位置较隐蔽。1939年,国民党军统特务逼死矿主,霸占煤窑,在此设立了监狱。分内外两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刑讯室等,内院一楼一底16间房间为男牢,另有两间平房为女牢。关押在此的有“六一”大逮捕案、“小民革”案、“挺进报”案、上下川东三次武装起义失败后被捕的革命者,最多时达三百余人,江竹筠--“江姐”当时就被关押在女牢二室中。
那些沾满了鲜血的刑具,让所有人心中为之胆颤,心中埋藏着党的秘密在如此高强度的刑罚下,依然坚守。那时挥洒热血的先烈永存于中华儿女心中,也正是他们以生命为代价,才有今日幸福生活。在这渣滓洞,在这人间地狱。同学们都深深的被震撼到了,更加体会了中国共产党取得今日成就的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战争时期,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凝结成‘红岩精神’”。同学们参观后纷纷表示,要学习红岩精神,努力学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实现第二百年目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03
走进大国重器 探索科学奥秘
“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是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项目采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设计和贵州南部喀斯特洼地稳定而独特的地形条件建设一个高灵敏度的巨型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景区依托FAST工程设立,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克度镇航龙文化园。
遵义线的同学们来到了期待已久的“中国天眼”,近距离的感受大国重器,感受祖国的科技力量。首先,同学们聆听了一场关于FAST的讲座,初步了解了FAST及其工作原理,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天眼模型的组装,小组内分工明确、齐心协力,很快便完成了组装,同学们都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在南仁东事迹馆纪念馆,同学们学习“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的爱国奉献事迹。观看了中国天眼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先生及其团队创造、奋斗、团结拼搏的艰苦历程。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南仁东先生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习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坚毅执着、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从建造中国天眼的事迹中感悟开拓创新、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
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是此次天眼课程的重点,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宇宙星空,聆听来自宇宙的声音。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亲身体验,让孩子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更多天文知识,感受到宇宙的奥秘,体验天文科学乐趣。同学们置身于太阳系中感受宇宙的浩瀚,在天文馆中积极探索,多维度感受特效高新科技,开阔了视野,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提高。
最后,同学们登顶观景台,俯视观瞻这举世闻名的大国重器,感受祖国腾飞猛进的发展。FAST利用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作为优良望远镜台址,自主发明的主动变形反射面,在观测方向形成300米口径瞬时抛物面汇聚电磁波,在地面改正球差实现宽带和全偏振,可一眼望穿137亿光年。
经过了一天的学习和研究,每一位同学都完成了中国天眼研学项目课程,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结业证书。
04
古蜀文化与今世文创的碰撞
三星推文物,在浩如烟海蔚壮观的中国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且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公元1986年7至8月,三星堆遗址两个大型祭祀坑的相继发现,是人类20世纪考古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在这些旷世神品中,有以神秘诡谲的青铜雕像为代表的青铜器群,有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群,还有以满饰图案的玉璋为代表的玉石器群……三星堆从各个侧面向人们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无限精彩的古蜀社会。古蜀精神的载体撼人心魄,古蜀文明的光华耀古烁今。
华山学子走进“古国”神秘梦幻的艺术殿堂,充溢着中华古代文明的无穷魅力,闪烁着人类文化的三星堆博物馆,大家了解了三星堆的背景、发掘历程、遗留文物以及修复过程等知识,让同学们知道传统文化的背后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华山学子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开始了解古人的智慧,审美和想法,在没有先进的机器却有着如此高超的制作工艺,让同学们都叹为观止,震撼之余是感慨,更是激发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及想象力、创造力,增强文化自信。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同学们在这一刻见证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的一页。同学们探讨起“古蜀文明的浪漫和神秘”“在那么久的年代,考古工作人员努力延缓岁月及自然规律带来的不可逆的消逝,将穿越千年的文物带到我们的面前,与之对话。”同学们更是学到了考古工作人员眼中的尘土之下,是坚韧和热爱。也许,这一程,将历史的种子深深的埋藏在同学们的心里……
05
不忘初心 一路向“黔”
走入贵州大地让人深切体会到什么是:“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黔地自古以来好像给人以神秘莫测的印象,皆因其山高水深。古人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来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小七孔风景区,可知古人诚不欺我。这里的高山流水不是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因素,相反它们将会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随着穿县公路的开发,源源不断的人来这里参观,带动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更能体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与自信。生活在中国的每个地方的人民最终都将会迎来属于他们的幸福。
华山学子踏着朝阳走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小七孔风景区,这里集山、水、林、洞、湖、瀑为一体的原始奇景,是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四大风景片区之一。
小七孔得名于响水河上一座青石砌成的七孔拱桥,为道光十五年所建。这座古桥与独特的68级瀑布使得景区声名远播,漫步于68级跌水瀑布、石上森林、水上森林、仿佛置身仙境之中。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研学的途中,学生们能从课本了解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但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会瀑流或倾珠撒玉,或推雪拥云,形态各异,最终汇入响水河。
随后,研学队伍赶到了重庆,进入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巴渝大地。二战期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重庆作为中华民国的战时陪都名噪一时。重庆四面环山,依山而建,地处盆地边缘,有长江和嘉陵江在此交汇,常年雾气朦胧。因此重庆有很多别称,比如“江城”、“山城”、“雾都”。重庆因嘉陵江古称“渝水”,故重庆简称“渝”。
走进武隆的天生三桥又名天坑三桥,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属亚洲最大的天生桥群。天生三桥位于武隆区城东南20公里的白果乡与核桃乡交界处,大自然造就的3座天生石拱桥,具有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
步入重庆的市中心,经历了过山车似的立交桥,见识什么叫一楼与十一楼位于同一高度。走下洪崖洞,看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依山就势,沿江而建。站立于人民解放碑前,听说它的故事,这座中国唯一一座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的纪念碑。
为期十天的研学课程,华山学子们互相交流感受、知识,在这个夏季,这个年纪,华山学子们收获了知识的果实,满载而归,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引领青少年感悟和传承红色文化,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做一个会独立思考的中华新青年。
转自:“华山中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