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跟着《语文寻意》去寻意语文,做专业的语文教师

2023/6/20 14:40:11  阅读:86 发布者:

跟着《语文寻意》

去寻意语文

——滨城区第六小学语文团队读书纪实

(一)阅读序言 初识寻意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准确解读文本之后,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将教师的解读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之前我们一直以为,文本解读,就是针对单篇文章的解读,最多是根据学段目标,基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之下的解读。但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李竹平老师在《语文寻意》的《序》中,便让人清楚了“文本解读的三种重要价值创造”。

  今周我们正式开启《语文寻意》的阅读之旅,跟着李老师明晰“文本解读的实施理念”,从真实的“单篇文本的解读案例”“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文本解读的课程价值(不同文体)”中学着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寻意语文。

 阅读计划如下:

 阅读《序言》 5.155.18号 领学人:雷敏

第一辑《文本解读的实施理念》 5.19--5.31 领学人:李宋丹

第二辑《单篇文本的解读案例》6.1--6.12 领学人:于金华

第三辑《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6.13--6.19 领学人:薛敏

第四辑《文本解读的课程价值》6.20--6.30领学人:孙文淼

雷敏:我们都知道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在准确解读文本之后,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将教师的解读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之前我一直以为,文本解读,就是针对单篇文章的解读,最多是根据学段目标,基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之下的解读。但是,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李竹平老师在《语文寻意》的《序》中,便让人清楚了“文本解读的三种重要价值创造”:

 1.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这是最常态的文本解读方向,就是深入文本内部结构和内容,读懂读透,厘清文本本身的课堂学习价值。首先我们要读明白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本,要逐字逐段读懂文本里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然后思考、审视这一文本的学习价值。考虑学生阅读会有怎样的感受,关注点在哪些方面;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能够在哪些具体内容上落实;如何根据这文本自身的特点来设计具体的、有逻辑的课堂学习活动。

 2.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每一个文本都是具体单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文本的学习,要有单元整体意识,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服务。文本解读时,必须考虑文本在单元内部的地位,考虑文本与单元内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单元内不同的文本,承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具体作用,需要整体考虑,解读层次清楚符合逻辑。

 3.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一个有特色的或经典的文本,能够帮助教师根据文本特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创造、构建一段教室里的母语课程生活。如《梅花魂》可以开启思乡情、梅花、借物抒情三个维度的课程建构。一个具体文本作为“起点”可以抵达一个个相互间具有内在联系的“目标点”。

回看以往的教学,其实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在新课标大语文的引领下,我们已经做到了前两种,即从单元视角下解读文本,同时也会有文本中的一个点进行拓展延伸,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但是对于一篇文本的解读,总是会依赖于教参,以教参分析代替文本解读,更不要说从学生视角去思考审视。如何更准确的解读文本,真正落实文本应有价值呢?让我们跟着李老师明晰“文本解读的实施理念”,从“单篇文本的解读案例”“单元整体的解读实践”“文本解读的课程价值(不同文体)”中学着从多角度解读文本,寻意语文。

孙立岗:有1000个读者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文本的解读可以说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解读者个人文化素养和生活背景影响着对文本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做好单篇文本本身的解读,充分认识到文本自身的特点,借助语文课程标准,定好文本自身所承载的学习目标;对于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重点要做好单元内不同单篇文本之间逻辑关系的考量,其承担的单元整体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有效做到抹和放,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对于指向教师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觉得这是一种更高的层次,需要教师的修炼,解读出情感维度,意向维度和表达维度,使文本的价值得以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进行立体的学习和探究。

尚秀花:一个有特色的或经典的文本,往往能够帮助教师根据文本特质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构建教室里的课程生活。这就是指向课程创造和建构的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以《梅花魂》为例子来谈谈。1.《梅花魂》里有意向——梅花。2.《梅花魂》里有文化——古诗词和梅花图。3.《梅花魂》里有表达形式——借物抒情。本课开启了三个维度的课程建构,一是情感维度,二是意向维度,三是表达维度。以读促写,习得方法,形成能力。

仝淑珍:每一个具体的文本都是具体单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文本的学习,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要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服务。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考虑文本在单元内部的地位,考虑文本与单元内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解读文本时进行整体考虑,就能做到解读出的学习内容和定位的学习目标层次清楚,符合逻辑。

宁芳芸:阅读课堂上有没有思想在流动,学习活动有没有设计感,根本的原因在于教师课前进行了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为了省时省力没读文本先看教参,没有研究文本,就看现成的设计实录,看似高效,实则低效。李老师在书中批判了这种教学前不研读文本的现象。还批判了教师打开文本,就把自己摆在师者的位置,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书本指出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要经历几个循序渐进的层次。从素面相对到学生立场,从普通读者到教学解读,从服务课堂到创生课程。在切实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将文本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想一想文本涉及哪些,此阶段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和培养的语文能力,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哪些表达或观点可能是陌生的,或可能产生哪些疑惑,设计怎样的活动,运用怎样的方式,提供哪些支架,让学生通过言语实践与文本展开对话,最有利于达成学习目标。除了语文本体性学习目标之外,文本对学生还有哪些方面的启发和价值?切实做到以生为本,将课堂教学活动化,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去。

张英杰:通过前言的阅读,了解了文本解读的三种方法,并尝试运用于教学。1.指向一节课的文本解读,深入文本结构和内容,理清课堂学习价值,首先读明白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再思考学习价值。2.指向单元整体目标的解读,考虑文本在本单元的地位与其他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系。3.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构建的解读,注重文本事物的意象,以及文本中的文化内涵,最后还有情感的表达。通过从文本阅读教学价值考量,从而全面进行教学的细致解读。

李彬彬:拿到一篇文章,最基础性的阅读就是读懂文章写了什么。显然,这不是阅读课堂上阅读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在读懂文章写了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能进行评价和运用。比如,阅读议论文,要有参与议论的姿态,追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作者的观点得到我的共鸣了吗?循着这个问题的答案,又要追问:如果得到了我的共鸣,作者是怎样说服我的?如果没有得到我的共鸣,作者的论证有什么漏洞?课堂上应引导学生追问:我同意文章的观点吗?作者是怎样让我认同他的观点的?这样的追问,必然需要学生深人文本的逻辑结构层面,梳理作者为了有力地论证观点,做了怎样的具体论证,作者举的例子是否具有普遍意义,足够支撑他的观点。如此,对文中例子的分析和审视就成为进一步的阅读目标,它指向了对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薛敏:这是最常态的文本解读方向,就是深入文本内部结构和内容,读懂读透,厘清文本本身的课堂学习价值。我在看到解读冰心的《肥皂泡》时,突然想起新任教师课堂展示中的教学,首先我们要读明白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本,要逐字逐句逐段读懂文本里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然后思考、审视这一文本的学习价值。思考、审视它的学习价值,除了常规性的字词学习之外,一般要考虑:学生自主阅读这篇文章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的关注点会在哪些方面。单元重点学习目标能够在哪些具体内容上落实。如何根据这一文本自身的特点来设计具体的、有逻辑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么解读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厘清这一文本的学习意义。 这篇文章呢是文学性阅读,我当时错误地理解为实用性阅读,这就与教学的初衷偏颇。幸好有王校长、袁校长、雷主任及时地指导,让我懂得对文本的解读。

孙文淼: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它反哺着教书育人。也是最长远的备课和最好的教学。

通过阅读序言部分打破了我以往对文本解读的认识,文本解读就是运用一定的策略、方法,从不同维度理解具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解读就是发现文本意义的过程。

每一个文本,我们都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展开真诚而深入的对话,读懂它,读透它,最终为我所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此“心”既指向对文本本身的了解 ,也指向对文本之于课堂价值的判断,还指向对课堂上如何与文本展开多主体、多维度对话的策略、方法的选择等。

张向红:文本解读和课程设计,都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特级教师李竹平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寻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则由文本解读生发,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教师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本书从单文实践、单元解读、群课设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作者的代表性课例,向一线教师呈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范本。这本书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单篇课文—单元整体—文体设计,全方位展现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课程体系;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值得我们用心拜读。

于金华:前言里李老师阐述了文本解读的三种重要价值创造:1.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2.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3.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文本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怎样通过文本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与运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如何围绕与文本相关的学习主题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怎样的细致解读才能围绕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设计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我想这将是我未来的教学中需要认真思考并实践的课题。

李清:一节课要深入文本内容的结构和内容,读懂读透,厘清文本本身对课堂的学习价值。部编教材依然是按单元来编排学习内容,每一个具体的文本都是具体单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文本的学校,要有单元整体意识,要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服务。立足单元整体进行解读。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创生、构建。

朱爱玲:文本解读得越细腻,越深入,课堂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就会越符合文本逻辑和学生的需要。

郑国华:语文教学的起点在文本解读。因此,教师要静下心来,潜心涵咏,从语言文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把握教学内容,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利用导语,整体解读文本。单元导语既提携纲领总起了本单元的教学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教师还可以从编者提供的单元导语入手,整体解读文本,将导语作为- -种教学内容来引读。利用文章课后作业题,把握文本解读的重难点。

李宋丹:文本解读要关注单篇与单元。统编教材双线组元,导读、选文、课后题、学习园地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无不体现编者的编排意图。我们要紧扣课后习题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其教学的风向标的作用,准确定位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精准地解读每一篇文本。

文本解读要关注共情与共鸣。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文本,我们的解读才会更有针对性。老师不要把自己的理解生硬地塞给学生,限制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文本解读从儿童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和教师、文本、作者共情,产生共鸣,实现对话。

刘宁:文本解读和课程设计,都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特级教师李竹平巧妙地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并认为语文教学是一个寻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则由文本解读生发,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教师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本书从单文实践、单元解读、群课设计三个维度出发,通过作者的代表性课例,向一线教师呈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范本。

乔丽娜: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一书为我们开启了文本解读的一道门,指导我们通过各种阅读实践、策略和途径,来理解、分析文本要传达的真实“意思”,构建文本的学习意义,发现文本的课程意蕴。薄薄一卷书,收益何其多,感谢阅读,让教师的灵魂更充实,让孩子们的课堂更回味悠长。文本解读是一个“寻意”的过程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是阅读教学的逻辑起点。无解读,莫教学。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最终是服务于课堂的,与文本素面相对,理解文本的意思。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文本的学习价值打基础。有效的课堂设计应该具有设计感,设计学生的学习路径,设计语言体验活动。还原方法的技术在文本解读中的运用。

付立芳:跟随着阅读课,翻阅了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何为“意”?不知,我只知道当下的我要去找答案。翻开前言,“文本解读的三种重要价值创造”赫然在目,书中说,根据文本最终发挥价值的不同,可以将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分为三种,分别是: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很显然,我只熟悉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只有耳闻与“纸上谈兵”,至于第三个层面....这本书还需要细细品味,发现语文教学的寻意之旅。

李永华:畅游书香天地,让我们有了不同的体会和收获,走进李竹平老师的《语文寻意》,才真正了解到文本解读的目的,并非只有如何在课堂上用好这一文本本身,已落实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目标这一个目的,任何一个文本进入解读语境就不可能再是孤立的存在,它总是承载着或显性或隐性的任务成为联系中的一部分.我还了解到文本解读的价值取向分为三种1、指向一节课或文本本身学习的解读2、指向单元整体目标有效落实的解读3、指向教室课程创造和建构的解读.

陋室常余书卷在,清心自有墨香来。读书,虽然不能增加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愿每一位教师都能与书籍携手,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且读且思,且思且行,做一名有思想、有情怀、有温度的教师!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