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区小学体育学科中心研讨活动在思贤实验小学举行
6月8日,新课标理念下“大负荷”体育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思贤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吴江体育核心组、中心组成员及其他小学百余名体育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安排
课堂展示
刘振兴老师通过《趣味跑》,为水平一(二年级)的学生带来一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他基本功扎实且富有感染力,在音乐的配合下指挥学生利用体操棒、标志桶等器材进行学练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趣味跑的动作组合练习,不仅使本节课贴近新课标下的“大负荷”理念,也发展了学生的探究与合作能力,有效提升其核心素养。
王涛老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水平二(三年级)《前滚翻》。王涛老师将“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落实于每一堂体育课,把体育课堂设计成体操赛场,学生代入“小小体操员”的角色进行了一系列练习,在解决教学重难点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练习与比赛兴趣,进一步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改善学习效果。
周刚老师的《跑与游戏》水平一(二年级),将学生合理代入“小小安全驾驶员、消防员”等角色,根据生活中驾驶的常见场景(红绿灯、限高、限速等)引导学生进行马步走、跨步走等基本运动技能,教会学生正确的走、跑、跨等动作技能,并逐步提升其动作的标准化,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和体能发展需求,贴合学情,课型独特,设计合理,步骤清晰,方式恰当,方法高效,严谨流畅,学生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很强,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沈映霞老师的水平二(三年级)《趣味体能:平衡与柔韧》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学习新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沈老师还巧妙地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这节课注重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练习设计,以促进知识的综合运用。课程结构合理、衔接自然紧凑,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唐佳雯老师在水平一(二年级))《投掷与游戏》教学实践中,一直将学生的主动发展置于重要位置,通过观察、模仿、学练等多元化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逐步掌握动作技巧和方法。唐老师采用引导、体验、展示、游戏、评价等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打磨学生投掷技术动作,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吕雪姣老师的水平一(二年级)《跳跃与游戏》,通过体验寻找小兔子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单双脚跳跃的技巧,发展其跳跃能力。本课思路明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教学设计合理。吕老师巧妙地运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课堂效果良好。
课后,六所学校评课代表分享了自己听课后的感受以及对本次研讨活动的见解,确保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充分研究和讨论,特别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们为开课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认可,使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课研讨
区体育教研员程晓老师充分肯定了开课教师的精心准备与设计,同时也提出在新课标理念下要让体育“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对老师们的常态课提出了具体建议和要求,要按照课标、教材优化教学设计,鼓励适度增加运动量,加大强度,倡导精讲多练,让孩子多学习、多展示、多思考,同时也要牢记后疫情时期体育课的特殊使命。
七都小学副校长朱春华则提出在体育课中要重点关注运动强度峰值出现的时间节点与时间长度,并在“大负荷”理念下做好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
专家讲座
苏州市体育教研员季斌主任为我们带来了《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堂》精彩讲座。季主任指出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聚焦在“人的发展”上,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并体现“以人为本”的特征,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主动地“学”有机结合,“教”与“学”相互促进。季主任提到:老师不是“讲解员”,而是“主持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标准答案”,应该用问题引领学生去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季主任的讲座为我们拨开云雾,指明方向,明确了我区广大体育教师今后的努力方向。
特级教师曹忠校长根据本次四位教师任教水平一的特点,围绕《新课标》详细地对水平一课程内容进行讲述,教学要围绕《新课标》教学,对教学内容要有清晰的认知。以新课程教材为准绳,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层次目标清晰,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六个方面。
作为教师,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找到自己在这场教改中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尽快适应“新课程”,克服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让我们为自己和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体育课堂。
转自:“思贤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