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度 —
河南省小学数学优质课
观摩交流活动
龙安教研一课一得
2023年6月12日下午,虽烈日炎炎,但参会教师的热情依旧高涨。大家汇聚在文博源小学红领巾秀场,学习新理念,收获新经验。
01
《数学广角——推理》
第一节是由濮阳市绿城小学宫维冰老师执教的《数学广角——推理》。
在二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包含了简单的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这两个内容。宫老师教学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推理在生活中应用。宫老师通过自己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激发出数学思维,整节课兴奋积极,情绪饱满,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上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注重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情景化,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宫老师在教学时紧扣教学目标,不仅传授了知识,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用红色故事活动做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一下子贴合了实际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
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宫老师从两个条件的简单推理到含三个条件的推理,教学内容逐步深入,环节过渡巧妙,学生宫维冰在老师的引导下推理的有理有据,教学氛围轻松而活跃。
注重语言表述,在表述过程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对于推理这个教学内容,语言叙述是一种推理方法,孩子们在叙述的过程中,逐步领悟到含两个条件和含三个条件的推理方法,宫老师也注重引导孩子在语言叙述方面的完整性。
总而言之,这次听课之旅所获颇丰,正好宫维冰老师的这节课对应的是我目前所教授的二年级,我也是刚刚讲完这一课,让我在平日教学中一些困惑的地方、不知如何操作的教学环节等问题有了答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奋力实践新课改理念,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02
《速度、时间、路程》
第二节是由商丘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名师李玮珩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速度、时间、路程》。
李老师通过以数学的比较思想为主线,展开一次次的教学冲突,最后让孩子们获得了新知和能解决生活中一些问题的能力。
课一开始,李老师就利用“森林运动会”创设了比较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首先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松鼠用4分钟跑了280米,猴子用4分钟跑了240米;猴子用4分钟跑了240米,兔子用3分钟跑了240米,分别让学生比较出了“谁跑得快?”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解决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的松鼠和兔子谁跑得快的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不仅可以借助算式“比相同1分钟跑多少米?”,还可以借助画线段图,取图中都是“1分钟跑的路程”进行比较,殊途而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为引进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手段之一“线段图”做好铺垫,同时达成共识可以比“1分钟跑多少米”更直接,达到认识速度的需求。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起点的关注、需求的把握,而且使学生体会到速度的快慢不仅跟时间、路程有关,还为新课“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关系”的学习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速度单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通过结合具体情景理解突破难点。李老师又创设情景“小乌龟也来看比赛,它5小时走了350米,它的速度是多少?”通过让学生计算小乌龟的速度,再和小松鼠的速度相比较,发现它们的速度都是70米,引发学生产生疑问,“难道他们的速度一样吗?”,在经过思考之后,想到速度的表达方法“小松鼠是每分钟跑70米,小乌龟是每小时走70米”从而自然而然的找到速度单位的简单表示法,帮助学生建立复合单位的意识,这样的教学巧妙的突破了复合单位的难点,也进一步促进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其次,李老师还安排了解读速度,引导学生解读人的步行速度、飞机飞行速度、声音传播速度,光的传播速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速度的含义,通过比较使学生对速度快慢相对性的理解发挥到了极致,从而进一步地掌握了新的概念——速度。李老师也通过汽车超速问题告诉学生速度并非越快越好。
李老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课堂中信息的生成,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知识,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享受着成功的喜悦。
课的最后利用本节课的新知进行总结关系式。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接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也丰富了本节课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03
《平均数》
第三节是由洛阳市涧西区东方第二小学的王雅梦老师执教的《平均数》。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统计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课一开始,老师以学生喜欢的滑雪活动,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了评委打分的结果,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继而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哪位滑雪选手的得分更高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加拿大选手,有的认为是中国选手谷爱凌,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教师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方法,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教师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教学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并利用条形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动揭示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提供了感性支撑,然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维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在教学中,教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总得来说,听这节课使我开阔了眼界,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听课是教师的必修课,以人为镜,才能体察自我的优点和缺点。在学习中反思自我,才能不断进步,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
课后,安阳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刘超老师从不同的观察维度对三节课做了精彩且细致 的点评,让我们对这三节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本次学习,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方法。做为一线教师,我们任重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学习,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龙安教育事业添力增彩!
转自:“安阳市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