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深圳市小学科学“素养共生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在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水围)举行。深圳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童海云、福田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徐奇志、龙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熊诗莹、南山区小学科学教研员安之林、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杜伟、光明区小学科学教研员何斌老师、荔园外国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柳中平、南华小学校长刘青,百花小学副校长李彤,荔园外国语小学(水围)副书记李月琴等大咖云集。
会议由荔园外国语小学(水围)德育处副主任张吕主持,龙华区同胜学校雷俊老师和荔园外国语小学(水围)宋群雁老师分别呈现了两节精彩的教研课。全市上千名科学老师围绕两节课线上、线下圆桌研讨,学习优秀课例,研讨素养共生课堂的实践策略,提升全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品质。
课例展示
01
雷俊老师《岩石、沙和黏土》
雷俊老师开启第一节教研课《岩石、沙和黏土》。雷老师使用海岸图作为
导入,通过提出递进式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岩石、沙和黏土一般会在哪里见到?它们之间存在联系吗?你这样认为的理由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各类土壤是否有联系”的疑惑,为整节课打下了好奇和兴趣的基础。
在同学们的讨论中达成共识后,他们认为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他们的观点。基于这个共识,雷老师结合自制的微课指导同学们进行观察,进一步强化实验的目的和学习科学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实验中,同学们通过“团一团”、“涂一涂”、“磨一磨”的方式处理土壤,并仔细观察,初步验证了他们的观点并发现了一些新奇之处。同时,雷老师利用投屏方式实时展示同学们的探究过程,激励那些做出优秀发现的学生,并为那些操作迷茫的学生提供指引和参考。
同学们通过初步观察,与老师一起将发现总结到班级观察表上,共同总结了岩石、沙和黏土的区别。然而,他们发现仅仅知道这些区别还不能解答“各类土壤是否有联系”的问题。
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雷老师及时提供了“各类土壤样本和存在环境”的资料卡和电子显微镜,帮助同学们通过阅读材料和显微镜观察,进一步深入发现各类土壤,探索它们之间的联系。经过深入探究,同学们根据资料总结和深入观察,进一步通过证据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发现了各类土壤之间的联系。
最后,雷老师肯定了同学们提出观点、探寻证据、积极分享和努力验证的科学探究表现,并提出一个问题:“够不够证明?如不够,还需要什么?”来鼓励同学们在课后寻找更多的科学方法来验证他们的观点,将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课后生活中,激发学生勇于探索、求真求知的科学探究动力。
02
宋群雁老师《观察土壤》
同学们科学学习热情正浓时,宋群雁老师接棒第二节教研课《观察土壤》。宋老师用视频呈现土壤的珍贵价值,在同学们沉浸土壤神奇之处时,立即组织同学们用黑笔写下“土壤里有什么?”,并板书“土壤气泡图”,暴露前概念,为后续的丰富知识做准备。
“土壤气泡图”尚未完善,需要同学们的科学观察才能发现更多。宋老师不急于揭晓答案,先与同学们共同寻找观察土壤的方法,并用投屏方式直播系统的土壤观察方法,直观的指导同学们如何更有效的观察。
探究开始,同学们借助探究引导单,通过搓捻、鼻闻、放大镜和放入水中的方式,调动各种感官细致观察,并用红笔将发现记录在探究记录单,进一步丰富“土壤气泡图”。宋老师积极参与学生探究,指导观察,并拍照记录学生发现。
经过12分钟的观察,学生用红笔写满了在土壤中的新发现,跃跃欲试地想要和全班汇报分享。宋老师顺着学生想表现的天性,用近20分钟,认真倾听学生的发现,同步将发现板书到黑板“土壤气泡图”,不断丰富,动态渐成为一个巨大的土壤宝藏库。
最后,不断壮大的“土壤气泡图”让学生逐步意识到的土壤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物质,彼此联动,发挥着孕育万物的巨大价值。宋老师也用一个“有什么问题想要继续探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科学求知欲延伸到的更广阔的未来,为孩子们的成长埋下一个科学的种子。
—— Teaching meeting ——
圆桌研讨
对话促进教研,圆桌开放思想。本次评课以圆桌思想为中心,深圳市小学科学教研员童海云老师携雷俊、宋群雁老师和福田、龙华区评课团队代表围圆而坐,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畅谈、研讨课例。
方才坐下,童老师和两位老师们就两节教研课畅谈起来,交流新颖有趣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创意和动态渐成的“土壤气泡图”成长型教法,皆是用吸引、适合学生的手段抓住学生的科学探究欲的好办法。
福田、龙华区评课团队利用师生行为分析、AI 平台分析、数据化视角观课等数据化手段,在课堂时间、课堂有效性、课堂思维纬度进行数据化分析和评课,客观展示两位老师的课堂学生活动丰富,合作交流紧密,思维活跃程度高,思维方式多样化。同时,两位在课堂上做到与学生深度对话,推理性、生成性问题多,问题反馈积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学生闪光点,重视学生的推理、比较、观察、综合思维过程培养。
—— Teaching meeting ——
感想感悟
一节好课就如同一本好书。正如苏子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如此,课亦如此。老师们在活动后,及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在观摩中感悟,于学习中提升。
南园小学 胡启衡
今天,我有幸听了宋群雁老师的《观察土壤》,感觉自己收获良多,宋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能力,让我由衷地佩服。宋群雁老师的课有以下亮点:
1.实验记录单的设计:宋老师引导学生不同颜色的笔区分已知的内容(蓝色)和探究所得的内容(红色),形成鲜明的认知对比。
2.熟练地使用希沃白板:宋老师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拍照下学生的实验记录单同步到黑板上展示,让同学们看到自己小组和其他小组观察现象的不同。
3. 演示实验:奇妙直观的现场演示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板书:①宋老师使用生成式板书,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将各种知识点整合、归纳,形成总体性的知识框架。最后的饼状图和气泡图结合的板书让人眼前一亮;②时刻记录学生的发现,整个课堂更有参与感;③教师板书的粉笔颜色和学生记录单的颜色是同步的,有助于学生思维可视化的发展。
5.教师追问:宋老师循循善诱,对学生的及时追问,追问次数较多,整堂课贯穿了深入的问题,捕捉了学生思维的灵光点。
宋老师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花大量时间充分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仔细观察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埔学校小学部 王敏
今天有幸在“素养共生课堂”活动中观摩了雷老师和宋老师的两节优秀展示课。精彩的课堂可以概括为:细腻,有深度,高级感,引人入胜。
使用的探究手段、工具、补充性的文字资料对课堂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设问方面,好的问题推动学生的思考、思维力的发展;课堂中,多一些对学生客观描述方面的肯定,尽量不对学生的主观判断对评价,但可以肯定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引人入胜,我都想回答宋老师的问题,比如雨后会有小蘑菇从土壤钻出来,土壤中应该还有植物的种子、真菌类的孢子....看到高级工具的细微观察我都想拿工具跟着孩子们一起探究一番。
两位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打造了两个科学探究与思维的圣殿,孩子们在引人入胜的探究活动中美美地被浸润。土壤中微生物之问,老师的鼓励和引导问到了盐。探究无止境,科学探究无止境;另外,宋老师的妈妈型呵护给孩子扶持与浸润,非常棒啊!
福强小学 金源
雷俊老师的《岩石、沙和黏土》是一节相当经典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点论证课。在授课过程中,雷教师的提问精简浓缩,且牢牢把握住“岩石、沙和黏土之间是否有联系”的问题核心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梳理与进阶,在保证思维深度的同时给予了学生充足的思辨空间。在教师搭建的思维支架中,学生绝大多数的回答都基于当前信息的分析与提炼的推理性回答,学生根据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除此之外,在教师回应方式上,雷老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大多采取鼓励的形式,对学生的回答沉着冷静,善于倾听学生观点思维,继续追问,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课堂节奏的把控相当到位,在思维高度碰撞的课堂氛围中为孩子们保留了作答前恰当的思考余韵,松弛有度。
宋群雁老师的《观察土壤》是一节注重学生思维生成的观察推理课。宋老师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扎实地通过直接观察、工具观察和资料观察等方式一步步刷新学生对土壤成分的认识,最终在与学生的深入交流中共同梳理出一幅囊括土壤各成分与其作用的思维导图。
宋老师在授课时更为关注学生的思维推理和生成过程,而非关注于学生简单的知识堆积。与之相对的,学生的回答也并非复制已有的认知,而是在脑海中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充分理解后提炼生成所得到。在教师回应方面,宋老师在给予学生充分鼓励与称赞的同时也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往往能在学生的回答中提取出关键信息进一步追问,激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生成。在停顿方面,宋老师在每次提问后都给出恰到好处的停顿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的同时很好的兼顾了课堂节奏。
—— Teaching meeting ——
雷俊和宋群雁老师的精彩课例展示,童海云老师牵头的畅谈式圆桌评课,福田、龙华区评课团队的数据化客观分析,皆为全市小学科学教研响起进步的鼓点。本次深圳市小学科学“素养共生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在福田区荔园外国语小学(水围)圆满结束,科学教研的鼓点也将通过每一位科学老师继续传响,震响深圳小学科学教育的未来。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