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搭材料支架,助力思维发展 ——宝安区小学科学“探究支架”主题教研展示活动暨徐莹莹深圳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
2023/6/19 18:22:06 阅读:104 发布者:
精搭材料支架
助力思维发展
助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
为推动科学核心素养落地,聚焦课标促课堂转型,2023年5月23日,我区在海城小学举办了以“精搭材料支架,助力思维发展”为主题的教研展示活动,同时这也是徐莹莹深圳市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一共有五项议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活动中的精彩瞬间。
01
研讨课
(一)宝安区弘雅小学吴淑敏《地球的形状》
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这节课孩子们仿佛回到了古时,跟随古人开启地球形状的探索之旅。从帆船进港的现象开始,推测地球的形状,通过“方形”“半球形”、“球形”三种不同的“地球”进行模拟实验搜集证据,验证自己的推测,孩子们发现“方形”的“地球”都能看到整个帆船和视频不一致,首先排除了地球不是方形的。这时,孩子们发现球形和半球形的“地球”都可以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那么到底地球的形状是哪一种呢?孩子们产生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吴老师给学生精心准备了材料——模拟月食装置,孩子们由此进一步对地球形状进行探究,在观察记录、比较分析中发现地球是一个球体。最后,孩子们共同观看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在实证的学习中进一步建构地球是球体的观念。
精彩课堂
(二)宝安中学(集团)外国语学校杨智丽《月相变化的规律》
杨老师引导学生从满月开始认识月相,接着猜测满月过后下半月的月相如何变化的,学生通过下半月的月相变化卡张贴小组对月相的了解,学生初步总结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是从圆到缺。那么下半月的月相方向到底是朝哪一边呢?孩子们争论得正激烈时,杨老师引入了自主开发的教具——月相变化仪。孩子们通过月相变化仪模拟了下半月月相的变化,明确了下半月月相亮面在左边。接着推测上半月的月相变化为从缺到圆,再次通过月相变化仪验证发现上半月月相亮面在左边。在这样进阶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逐步完善了对一个月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最后,学生在观古时月、辨今时月、预未来月的情境中将课堂所学无痕地迁移应用,进一步巩固对月相变化规律的理解,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01
精彩课堂
02
西湾小学曾红卫主题讲座
《实验材料改进》
曾老师深谙教具制作与改进的方法,他今天介绍了2个教具:一个是获得宝安区教具比赛一等奖的月相变化仪,用一半涂黑的乒乓球模拟地球视角的月球,通过橡皮筋控制月球的转动,呈现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同时,杨智丽老师今天上课的模拟装置也是在此基础上改进的,这也体现了此教具的推广性;第二个是声音的高低探究演奏琴,曾老师让我们深刻地看到了万物皆乐器、生活皆科学,而曾老师的演奏更是让人分不清这是科学老师还是音乐老师。
03
海城小学
周瑞元副书记微点评
《巧用探究支架,让儿童思维可见》
瑞元副书记从文化支架、操作支架和观点表达支架的角度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分析了不同支架在两节课中的运用。文化支架帮助学生与古人一样探索月相变化、地球的形状;在操作支架方面,《月相变化的规律》一课通过月相卡呈现学生思维生长点,通过月相变化仪解决了学生探究中月相在哪一边的难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观点表达支架方面,《地球的形状》一课通过进阶的问题链,引领探究走向深入,逐步剥离地球不是方形的,不是半球形的,而是球形的。两节课都在支架上做足功夫,在课堂中运用不同支架让学生思维发展可见。
04
西湾-海城
党总支书记、西湾小学校长
徐莹莹同志讲座
《探究支架:破除科学探究的藩篱》
徐校长强调,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高通路学习,以本次活动的研讨课为例,学生学习了月相变化的规律后,每当看到头顶的月相都要能推测时间,甚至推测接下来的月相变化。而在探究学习的组织中,有很多的困难点,如探究过程中材料的不足,探究实验后的交流论证中,孩子来不及思考或者害怕说错。基于这些探究难点,徐校长给出了一些探究教学的启示。而对于探究学习支架,徐校长工作室的团队做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探究支架设计框架。对于本次活动中两节研讨课的支架设计,徐校长做了详细的剖析,每一个问题的引入、每一个材料的出示,都是基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和探究中产生的问题而精心设计。徐校长强调,有逻辑的问题,特别是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成为学生外化表达的支架,也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过程。
05
专家研讨
(一)童海云老师
童老师对两节课给出了高度评价,也充分肯定了徐莹莹深圳市名师工作室对年轻老师的培养效果。童老师也十分认可工作室的团队从探究学习支架的角度来进行课堂的建构,用另一套语言来评课。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例如文化支架、操作支架和表达支架,要考虑一节课中主要用哪种支架?是否要达到平衡?今天的课是在操作支架——实验材料方面做足了功夫,但是在其他支架方面可以提升。
童老师还提出,对于涉及到科学史的课,在文化支架方面,可以融合历史、哲学和科学去研究。例如今天的课中,应该更多地呈现历史中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和观点,再由孩子去探究和论证。
(二)杜伟老师
杜老师提出,两节课中材料支架的最大的亮点,比如月相卡片的制作、月相变化仪、月食变化模拟装置都帮助孩子理解了研究的对象,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思考课堂的痛点在哪里?学生思维的发展来自于对痛点或矛盾点的突破,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教学中不断去寻找。学生可能已经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地球是球形,那我们怎么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探究过程?月相变化的规律包含哪些方面?比如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规律,亮面的方向等等,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值得我们科学教师不断深耕。
转自:“宝安区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