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报道|杭州余杭: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余杭区小学科学“成语中的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2023/6/19 17:03:19 阅读:117 发布者:
成语中的科学
余杭区小学科学“成语中的科学”教学研讨活动
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理想境界,然而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而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理念,有着特别的教育需求。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每一个成语都可以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人文视角,一种是科学视角。其实科学视角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是我们打量宇宙的眼睛。当成语与科学深情碰撞,我们用科学的眼光阅读成语,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6月13日,小学科学“成语中的科学”教学研讨活动在良渚杭行路小学开展,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副院长任忠华、小学科学教研员胡国伟老师及区内多名小学科学教师共同参与,并邀请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来文教授莅临指导。本次活动以“成语中的科学”为主题,胡国伟老师主持活动并做活动引领,引领师生从科学的角度读懂成语,构建实践性科学课堂。
一、课题实践
《立竿见影》
陈超老师让学生模仿成语做动作,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该成语的释义和出处。葛悠悠老师讲解了日晷的科学原理,并带领学生探索日晷的制作。学生们重点研究了晷面和底座的倾斜角度和当地的纬度关系。最后,葛老师将日晷制作评价表前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体会到人类对大自然现象的科学应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抽丝剥茧》
沈燕红老师和李玉娟老师共同执教的这节课,从杭州丝绸引入,向学生发问:丝绸是怎么制作出来的?蚕茧怎么做成丝绸?具体步骤怎样?让学生逐步分析,了解抽丝的过程,最后制作了一个蚕丝扇,让学生体验到做中学的乐趣。
《天圆地方》
范依宁老师和胡歆玫老师带来的天圆地方同样引人入胜。从伏羲女娲图和良渚玉琮引入,让学生画一画自认为的天圆地方。再通过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影子变化,推测出地球的形状。最后,通过现场搜索我国自主研发的风云卫星地图观察地球,进一步得出了“地球是球体”的结论,培养了学生推理论证的科学思维。
《同声相应》
吴素素老师解释了“同声相应”的含义,何蓉老师从科学的角度解析,引入古人的故事,以视频中僧人不敲自鸣的钟为线索,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继而用音叉做了三次模拟实验,逐步解开事情的真相。何老师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世界,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世界。
二、专业引领
课后,四位科学老师对课程进行了说课和自评,杭师大来文教授指出“成语中的科学”可以让学生从阅读学习成语的方式中解放出来,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成语的寓意,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成语的认识。同时,这样的新课程模式可以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合理猜测、有证据地去发现,进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思维能力。
最后,任院长进行了总结。《成语中的科学》教学研讨活动将语文与科学进行学科融合,优化了学生的跨学科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有效推动了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来源:余杭小学科学
转自:“小学科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