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通州一小教育集团·研讨会║通州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交流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23/6/19 15:21:25  阅读:107 发布者:

深入落实“双减精神”

推动区域课后服务

课程高质量实施

为深入落实“双减”精神,探索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通州经验,推动区域课后服务课程高质量实施,2023614日,“通州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交流研讨会”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举行。本次研讨会参会领导有: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杨德军主任、通州区教委体美科杨晶晶科长、小教科李瑶副科长、中教科刘凯老师、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分院)孙翠松院长、研修中心课程研修部李凯主任、苗绮云、闫月、张思雯老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陈金香校长。

01

主题汇报

课程研修部主任李凯作《落实双减,课程育人——通州区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情况报告》。李主任从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背景、课程建设的区域思考与定位、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区域探索、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下一步工作的设想等方面介绍区域课后服务课程研修的思路与做法。

实验一小王娟主任作《创新发现教育课程 构建课后服务“沸腾”场域》主题汇报。以双减政策为指导,以发现为特色,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为导向,以研究为动力,以思维培育为突破,打破学科壁垒,构建三维六域课程体系,实现三段式一贯通,实施“三层六力” 成长评价体系。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马军华校长作《五育并举融合发展 课后服务提升素养》主题汇报。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团队以双减双新政策为引领,育人目标为导向,顶层构建“活力+”课程体系,形成“三型五类”活力课程框架,通过“固本+培优”,“兴趣+特长”,“育德+实践”,提升服务质量,举办多彩校园活动,激发课后服务建设热情,实现家校合力协同育人。

潞河中学孙宝英主任作《潞河中学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报告。潞河中学团队以“潞河人格教育”为理念,以培育“五爱”学生为目标,构建了融合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综合素质拓展类课程为支撑的课后服务课程框架。

通州六中杨世琦老师作《玩转“生物”——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主题汇报。结合七年级学生思维特点和课程特征,从“如何让生物课更有趣?”出发,寻找生物课程与课后服务课程契合点,设计了包括探究实践类、模型制作类和资料搜集类的15个实践活动,并以叶脉书签为例进行了样例介绍。

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张玉海老师进行《古城风韵 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题分享。张老师基于实现“五育并举”,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的理念,以“建乡情 知社会人脉”为学习目标,以了解大运河的功用为重点,以“知行合一”为教育原则,以探寻副中心历史为切入点,溯本求源知来历;以古城设计为研究重点,探寻祖先工程智慧,展示研究成果,树立地域文化保护的责任担当。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交流中以行求知,以知促行,认识家乡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提升综合人文素养,梳理责任担当。

专家点评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德军主任回顾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发展历程,肯定了区域教师两年来的探索与努力,同时鼓励教师们继续深入挖掘课后服务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坚守教育主阵地,从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意义,守好教育主阵地,打造面向所有学生的、可持续的、具有辐射意义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

领导讲话

通州区教委体美科杨晶晶科长强调课后服务课程建设是落实双减政策的重要环节,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要实现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课后服务课程化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增强课程吸引力,推动副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

02

课后服务课程展示

发现·魔尺

魔尺课程是我校传统特色思维课程。课程内容从24阶到36阶到48阶以上,由单轨到多轨,拼出的立体图形也从简单的球、钥匙到火箭等,难度逐级发展。魔尺课程不仅提升学生手眼协调能力、记忆力和空间想像力,而且千奇百怪的造型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求知欲、强大的内驱力,同学们在分享乐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协作能力。在实验一小,百变魔尺也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舞

发现·舞蹈课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身体表达、审美情趣、文化理解和创意表达为维度诠释核心素养内涵,秉承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当代传播思想,在舞蹈创新中以当代审美讲中国故事,展现发现少年的新风貌。

发现·武术

发现·武术课程共分为三个课程阶段: 基础队(1-2 年级) ;预备队(3-4年级);赛事队(5-6 年级)。我校武术课程是以《北京市中小学生武术比赛》以及《北京市U系列武术冠军赛》的项目设置作为训练方向,共分为4 个方面进行训练武术礼仪、武术理论、武术技术、武术体能。

发现·篮球

发现·篮球课程一直是我校“发现课程”建设的特色课程之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核心素养,遵循以球健体;以球增智;以球养性;以球促德的课程理念。 以小篮球为切入点,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促进学生“大健康”。在训练工作中练作风、抓思想,夯实篮球基本功,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

-发现·健美操-

发现·健美操课程是我校“发现课程”建设的体育特色课程之一,课程开设于2014年,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功能,在六年的体育课程中,弘扬学生个性,推进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育精神与终身体育意识。

发现·管乐

发现·管乐合奏实训课程是实验一小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乐课程秉承将审美情感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广泛多样又生动的艺术实践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发现·3D打印笔

发现·3D打印笔课程是集动手,设计,绘画等综合能力提升的课程。此课程是从平面 、半立体,到立体作品的一个练习过程。学生在练习中多角度的去想象物体的立体形状,通过3d打印笔一笔一笔地画出来,在动手实践中将自己所思呈现出来,并逐步形成立体的思维习惯。

发现·模型

发现·模型特色课程是科技社团的活动内容。课程主要包括航空模型、航海模型、车辆模型、未来工程师项目等,每个课程又细分为学校级、社团级、班级三级管理。发现·模型课程坚持学赛一体,社团成员们在航海、航空航天、车辆竞赛、科技创新大赛、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金鹏科技论坛等赛事中,获得骄人成绩,更加激励了更多热爱科技的同学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之中。

发现·海模

发现·海模课程开始于2010年,属于我校科技特色课程之一,课程坚持“发现创新,知行合一”的科技教育理念,弘扬“工匠精神”。课程主要面向三至六年年级学生,在课程活动中通过制作模型、航行比赛、展览、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关于船舶、海军、海洋方面的航海科学知识,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先后参加市区级乃至全国的中小学航海模型各类比赛,参赛选手多次在比赛中摘金夺银。学校被评为北京市金鹏科技模型团、通州区蕴之星科技团。

发现·机器人

发现·机器人课程面对全体学生招生,课程内容涵盖编程、鲸鱼机器人、冰球大战、智能定位等项目活动,依据年龄和已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分为低中高学段。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不同。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综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科技学习和锻炼,体验实际动手能力的成功与乐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和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同时此课程也为我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最新科学技术、开拓视野和展示创新成果的平台。

发现·质疑

滕春颖老师将项目主题学习课程与课后服务课程相融合,把ASK项目研究中“魔法课堂”的情景模式运用到课后答疑中,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解决学生课业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实现培优补弱的目标。

滕老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怀着“疑”来,带着“法”走。真正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实现让“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

刘岩晶老师在教学中,一直秉承发现教育的理念,深挖教材,读懂学生,将学生的实际获得作为每节课追求的目标。通过创设情景、设计思维梯度等一系列策略在求联、求变中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渗透模型思想。

教学中,刘老师始终秉承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生生互动、生生互辩中获取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数学思维,丰富学生学习路径,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滋养,让每一名发现少年行走在“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的路上。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将扎实落实国家、市区政策,在各级领导专家的引领下,紧随研修中心课程部的脚步,秉承将研究建构在课堂上的思想,尊重学生主体,持续创新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沸腾的课堂深度的课程助力少年多元成长。

转自:“北京教科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