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循古诗之慧,植写作之根

2023/6/19 14:11:21  阅读:90 发布者:

循古诗之慧

植写作之根

——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

暨王朝辉语文名师工作室

“指向表达能力培养的

小学古诗词创新教学模式研究”教研展示(二十四)

夏花旖旎

落落繁繁

树阴照水

小荷已初露

诗情在流淌

唯有教研的芳华

沉香流年

首夏犹清和,研训亦未歇。为更好地落实宝安区小学语文“发展语言思维的文化集成教育”的学科主张,以新课标为指导,遵循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视角出发,流塘小学于69日下午开展了“指向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古诗词创新教学暨宝安区王朝辉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

本次教研活动,依托宝安区“万名教师晒好课”活动,展示了小学高段立足不同角度探寻古诗与写作教学融合的三个课例,并邀请宝安区语文名师毕党程副校长对三节课例进行点评,同时还邀请了坪洲小学、西湾小学、海裕小学骨干教师前来参与观摩研讨。

别开生面的教研活动在工作室成员吴金娥老师的主持下拉开序幕。

一、诗教课堂意悠长

首先带领我们走进春意盎然的诗教课堂的是西湾小学的李丹老师,她通过沐春、吟春、探春、惜春等情境创设、

感受、音乐渲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游园不值》所描写的意境,指引学生在读与吟中感悟诗中的关键字词和“苍苔”、“红杏”经典意象,想象画面,感悟诗中哲理。为了更好嫁接古诗与写作的桥梁,李老师梳理诗中妙用写法,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的写点:一是写景;满园春色与一枝红杏,虚实结合,趣味相生,诗韵俱存,让学生当诗人,想象“满园春色”,体会园内动人春景;二是写情;通过“不遇之遇”与“不期而遇”组诗,让学生在哲理与思辨中写出转角遇见不一样风景的经历或人生感悟;三是写评;李老师出示不同角度的点评诗评,鼓励学生从有所感触的角度写评。整节课诗情流动,环环相扣,步步提升,全面提升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学生乐在其中,学有所得,真正循古诗之慧,植写作之根。

流塘小学的青年教师曹意真老师执教六年级古诗教学《书湖阴先生壁》,以“感耕读传家之意,探雅丽精绝之法”为主题,整个教学设计兼具文化和写法两条思路,将教学环节分为三大任务开展。任务一是“解题入境,述院中之景”,上课伊始引导学生聚焦社会中的真实情境,以撰写文案为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创作。采用与学生聊诗的方式娓娓道来,从诗中的两位人物介绍引入湖阴先生“北山老圃”的身份,从而进入诗歌一二句,并从中得出湖阴先生的形象。用思辨性的“净”与“静”用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从而指向湖阴先生的心境之静,由此可以得出一位品性高洁的隐士形象,从而达到探访隐士形象的目的。任务一最终在学生对前两句诗了解的基础上,落实在对诗歌创意表达的写作任务上。任务二是“推门遇景,感写法之趣”,任务二以发现后两句的表达手法为开端,落脚在后两句的对偶的表达上,让学生充分感受拟人和对偶在表达上所产生的的趣味。任务三是“悟景中情,学用典之妙”,任务三以新知识“用典”展开,将用典的小故事展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山水中的人情味,加深对山水和人的和谐关系的感受,了解诗人对“耕读传家”那种闲适生活的向往。学生在对比中意识到若要让山水活起来,在写作的时候需要让山水融入人的情感。学生学完此诗,“走进去”可以入诗来写,“走出去”可以将诗中的情境迁移到生活中进行表达。

坪洲小学语文科组长刘汐尧老师上了一节《以诗之法,品景之美》指向表达能力的古诗课。她带着学生重温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九课三首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本节课紧扣单元语文要素——“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通过谈美景、品美诗、写美文三个任务引导学生发现诗人的观察方法与写作密码,并尝试从不同观察角度、运用两种描写方法描写一处景物。学生在“赏眼中景”、“悟心中情”活动中再次走进古诗,在“思诗中法”活动中小组合作探究古诗的观察方法和写法。在“写美文”环节中,刘老师出示了她自己写的美文——《傍晚游西湾》,让孩子们明白怎样将习得的古诗中的表达方法与现代文写作联系起来。整节课,教师循循善诱,学生乐于分享,在回顾、探究与写作中落实了本单元语文要素。

二、一枝杏知满园春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三节课例展示后,语文高级教师、海裕小学副校长毕党程校长结合新课标理念和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以《言意互转,让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为题对三节课例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枝杏知满园春”这就是很好的创意表达,毕校长对三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大赞访流塘有值。三节课很好地为我们示范了古诗教学三种转化。第一重转化由言到意的转化,品味语言,感知意相,体会意境,在古诗阅读中审美,在古诗阅读中感受古诗的言简义丰。第二重转化情动辞发。眼中景心中情,一切景语皆是情语,一切景语皆哲思,三节课都注重想象画面,想象春色满园,想象湖阴先生院中景,想象夕阳西沉新月东升体会意境。意动辞发,表达中有所生成,辨析中生成新的东西。第三重转化是体验式表达,通过诗言诗语诗心表达我们对生活的认知,这是更高的创意性表达,湖阴先生走进去走出来,回忆生活场景,在情景迁移中分享感受;游园值不值,联系生活实际,人生山穷水尽转角处可能是柳暗花明。表达出新意,有新意的表达,内容和形式都有创新。诗意的语言,诗意的心观察感受生活,诗意地语言记录生活会更幸福,是我们创意表达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所在。毕校指出将文学阅读聚焦到古诗阅读,通过阅读获得审美体验,通过表达分享审美体验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后,西湾小学宋瑞老师代表工作室进行了题为《在古诗词中找到写作的法门》的微讲座。宋老师的主题讲座为我们打开了利用古诗提升写作水平的“道”,我们一直在苦苦追寻的古诗写作之法,而又迟迟未能解的结,宋瑞老师似乎为我们揭开了这层神秘的面纱。真可谓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老师从“借助活动培植诗心”、“归类梳理厚积薄发”、“三重境界寻道问法”三方面跟大家一起寻法问道。用活动点燃学生对诗歌的热爱,铺就写作的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对诗歌的浓厚兴趣是不够的,积累诗词是必不可少的,给学生行走的拐杖,他们才能在诗词中漫步、登高,宋老师认为王校组织工作室的老师对统编教材100多首古诗按照主题分类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有了前面的铺垫,我们就可以从“三重境界”铺学生写作的路。

最后,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王朝辉副校长对工作室前期教研工作进行汇报,高屋建瓴地从宏观角度为我们做了《循古诗之慧,植写作之根》的主题讲座,此项课题研究是以新课标为导向,从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出发,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极探索指向表达能力培养的小学古诗词创新教学模式研究。研究从突破古诗和作文教学的两大难点着眼,探索指向语用的古诗词课堂教学。为此在落实此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基本思路,即聚焦文本,确定单元主题;统整要素,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拓展教学资源;精读文本,积累写作方法;随文练笔,迁移运用写法;搭建支架,突破写作难点;最后导评结合,落实语文要素。王校的讲座给我们的教研作出方向性指引,希望工作室全体成员在今后教学应该立足单元,将古诗词和写作进行有机整合,全面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综合、全面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次学习就是一次语文教研之路的稳步前行,一次展示就是一次砥志研思的深耕课堂。虽然仅仅是一个下午的教研,但是我们收获满满,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诗歌教学智慧的花火,我们在这里寻得古诗习作教学的“道”,我们也在这里开启未来与诗歌同行的探索之路。

转自:“宝安区小学语文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