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呼和浩特市小学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第一组心理健康老师开展了线上读书交流活动,前期本组教师线上共读了钟志农老师所撰写的《中小学心育16讲》,活动中一组教师针对前期阅读的内容进行线上交流研讨。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重新将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组员们还思考了如何将书中的内容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生活当中。
刘婷:
在阅读钟志农老师的《中小学心育16讲》的过程当中,感受到了这本书确实解决了很多心理教师的困惑。书中用特别浅显易懂的事例,为我们一线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工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书中第七讲提到,小学高年级性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发育较早的女孩子,性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理解女生的生理现象,加强性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性教育形式主要是小团体辅导,成熟一批教育一批,尽管有些男孩女孩行为乖张,但总体而言没有必要过分夸大性发育提前对异性交往造成的危机。更无需草木皆兵,把初中的性教育内容盲目下放到小学阶段,特别要指出,青春前期是男孩女孩对性开展自我探索的重要时期,现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绝大部分的性知识传播都是科学的,孩子们在性的自我探索期,自然会接触到这些内容,同性别同伴的交往更是他们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渠道,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自主探索,而我们成年人却习惯于在小学性教育的过程中大搞注入式,岂非咄咄怪事儿?这一部分内容解释了我的很多困惑,我们确实不能够因为个别学生的“早恋”现象,盲目的提前为小学生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书中第八讲中提到,中学阶段出现两极分化,在国外也并非少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赛就指出,在初中人们看到了学习动机的真正坍塌,认为初中学习有趣,吸引人或单单为自己的未来有用的初中生比例相应降低了25%到30%,学生学习动机的消退与他们的一些感受和情绪有关,他们觉得家庭对自己支持少了很多,并感觉所接受的教育没有什么结构性,教师没有时间帮助学生组织学习,以使最差的学生进步,学生也许感到自己的成功机会客观上减少了。这说明,中学生学业分化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客观事实,只不过这种两极分化导致的学业挫败人群及其引发的心理反应和社会问题在我国显得格外突出。作为一名小学心理教师,我们更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诸多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应对在初中可能面临的学业挫败。
书中第八讲中还提到了学生使用手机的各种具体情况:一是交友的需要,二是查找资料的需要,三是排挤学业挫败后心理焦虑的需要,也就是说根本的问题大多出在学业失败上,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家长绝不能操之过急,因为这样可能会点燃危机事件的导火索,特别是家长一定要牢记“两害相权取其轻”这一根本原则,牢记孩子的生命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孩子生命正值灿若夏花之时,来日方长,不因为孩子一时的挫败就对孩子的前途失去信心,甚至由于自己的口无遮拦而引发高危事件。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面对学生的问题,发现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也十分迷恋手机。家长为了让孩子乖一些,就让手机成为陪伴孩子最好的帮手。可是青少年往往对手机游戏是缺乏抵抗力的,久而久之养成了沉迷手机的习惯。等到青春期或上了初中之后,他们会发现孩子根本无法离开手机,或亲子关系极度恶化时才后悔,可是为时晚矣。
常晓霞:
上接“天气”(理论),下接“地气”(实践),帮助教师、父母“读懂孩子,理解人性”,让心理健康教育“有人做、真在做、能做好”!
上述文字是我读完这本书的最大体会。其中校园危机干预的重点是“处境不利的学生”。这部分内容对我启发很大。
相对于大多数发展比较顺利的学生而言,这类学生并不都是先天不足或后天不努力,而只是社会比较的产物。也许是学校、社会或家庭没有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公平、更适当的环境,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也许是缺少必要的心理支持系统,长期被教师忽视或被家长的失望、愤怒所包围;也许是遭到了同伴的鄙视、嘲笑或群体的排斥;等等。这些行为有意无意地使他们受到了伤害,出现了潜在的危机问题。如果发现不及时或发现后处理不当,这些“处境不利的学生”很容易转化为校园危机事件的主角。导致他们处境不利的原因主要有4类:学业挫败、同伴交往障碍、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障碍。不管具体的原因是什么,这部分学生都会呈现出相应的异常状态。除了因人际冲突引发的校园危机事件有其突发性和冲动性以外,多数校园危机事件的范围是有限、可控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是有规律可循的(特别是在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以及重大考试的前后)。只要能够把握青少年成长规律及各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详细了解相关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现实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再注意学校工作的运行规律,就可以做到及时干预。书中写道:“在某些时候,心理教师是‘不接触’而‘不知情’,而任课教师是‘常接触’而‘情不知’。”如果把校园危机事件比作一场地震,那么学校心理辅导室就是地震监测站,必须每天按时开放,心理教师须按时、认真接待学生来访。任课教师以及家长要对学生的自我伤害倾向和行为保持高度的警惕,理解、倾听处境不利的孩子,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关心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具体困难并提供帮助,给他们以情感需求的补偿。
亢建英:
钟志农教授是我国资深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通过阅读《中小学心育16讲》这本书,收获颇多。
首先,解开了我很多的困惑,明确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育的范围是有限的,也知道了进行心育的起点、重点与难点,为我们开展心育工作指明了方向,进而可以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开展有效的心育工作;其次,适用人群广泛,适用于教师、家长和学生,对学生进行心育,作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是重要的参与者,作为老师,能够全面的了解不同学段学生的主要年龄特点、发展任务以及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预防与干预,作为家长,了解孩子在不同时期会有什么表现,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与相处,对于学生本人,也能够明白自己不同阶段的表现所出现的原因,可以寻求有效的帮助,因此,本书能够有效的解决教师、家长和学生面对的困惑,并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最后,在工作中有效的应用,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多是目前在教育教学或者班级管理中会遇到的,作为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以及与家长沟通交流中,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分析学生出现的原因可能有哪些,进而尝试有效的方法解决,同时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也要发现孩子的主要问题与心理需求,和家长共同商讨有效的应对方法。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将所学到的应用于实践管理与教学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因此,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与个人成长帮助很大。
张雨婷:
书中提到,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品质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就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学困生,那么孩子们之所以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就比如说一年级新生入学时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大约为五到十分钟,这就是年龄特点与个体差异的表现。有经验的老师呢?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绝对不会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批评。而是会带领学生课上做二到三分钟的课堂游戏或者律动操,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高兴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游戏结束后再抓紧时间讲十分钟左右教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要注意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除此之外我们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会出现学习障碍阅读障碍计算障碍运动障碍等等这些都叫做感觉统合能力的缺陷也就是感统失调那么为什么像我们小的时候就不会出现或者是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书中也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们会发现,我们小的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是我们有很多好玩儿有趣的传统游戏。这些民间的传统游戏虽然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却饱含着劳动人民对于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的经验和智慧。在玩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锻炼到自身的感统能力。因此我也吸取了教训,在课间十分钟的时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游戏,例如踢毽子、跳皮筋儿。打沙包等等虽然短时间内看来并没有提高学生的感统能力但是却更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能够拉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增强。
关于生命教育这个话题,则是因为目前六年级正处于即将毕业的状态,对他们的关注比较多,就会发现一种现象,六年级个别学生喜欢拿刀划伤自己的手臂。手臂上布满一道一道的伤痕,学生自己解释说,自己并没有想要轻生的意念。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自己体会到放松,甚至是被关注的感觉。通过个体沙盘培训以及疏导老师也会发现,孩子这么做普遍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有些孩子则是因为确实需要一个情绪的抒发口,但是自己又找不到合理的抒发情绪的方式,因此就采用了这样一种比较极端的方法,想要在引起老师、家长注意的同时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关于这个问题,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总结了如下的方法,正在试用,也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给出一些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办法。方法如下:
干预问题行为,调整认知偏差。
可以采用苏格拉底式提问,帮助学生看见自己调整自己的认知。如:
1.伤害自己给你带来了哪些好处,有没有带来什么坏处?
2.你觉得这样的行为可以长期保持下去吗?
3.当你心情不好时,除了伤害自己,还有其他可以做的事吗?
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认知后,就可以一起寻找替代行为,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如:限制伤害性工具,用跳舞转移注意力,将自残的危害写在卡片上提醒自己,使用呼吸放松法平复情绪。最后,总结收获,巩固效果。在危机干预辅导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在咨询中取得的进步和收获。
转自:“呼市教研中心小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