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基于互联网视域下,语文课题研究策略初探
——以《培养中学生文言 文阅读兴趣研究》为例
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 韩刚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为了适应课改新形势,真正提高我校文言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结合课堂实际和文本内容,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能力十分迫切,也很重要。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阅读提出明确要求:
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高中:阅读浅易文言文,了解并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从历史发展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古代诗词格律知识,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丰富传统文化积累。
陕西省高中课改第一轮已结束,课标版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规定名句默写的范围是64段(篇),即初中50篇(首),高中14段(首)。
高中课改已深入课堂层面,有效课堂的探讨及操作已是大势所趋,而文言文的教学在初中尤其高中效率不是很高,许多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浓,对名句识记不准,在中、高考中,名句默写和文言文阅读得分率还不是很高。
目前,多数省市中考文言文阅读以课外语段为主,学生阅读课文尚可,而由课内知识准确迁移到课外的能力欠缺,课改区的省市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文体以人物传记为主的同时,出现多样化趋势,经过对试卷抽样分析,可以看出,学生诵读、感悟能力不强,对文言文阅读兴趣不浓,体验不深,不能深刻领会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理解感悟、筛选整合古代语言和文化信息的能力不高,文言文阅读丢分不少。
2011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进一步更高要求,即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名家名篇的背诵篇目增加。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课题名称:培养中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研究
中学生:根据学段及课题组成员教学实际,研究(抽样)对象为我校初、高2013届全体学生。
培养文言文阅读兴趣:按照学段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文本,初中从诵读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背诵古诗文名句,使学生有兴趣有信心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本文言文基本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准确迁移;高中从名篇诵读默写赏析着手,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文在感悟、解读中产生钻研的兴趣,依托文本,课内外结合,了解并梳理文言字词句知识,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恰当评价文本,准确筛选、整合文本的语言、文化信息。
研究:确定我校两个年级学生为研究样本,按学段分初、高中组进行实验,结合抽样资料定量定性分析,得出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结论,促使学生对文言文更感兴趣,促进我校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本课题研究设想如下:
拟分成初中和高中两个小组进行,分三个阶段研究:
第一阶段:论证,制定实施方案,理论学习,申报课题。着手调查学生 文言文阅读现状,形成调查报告。
初中:诗文积累背诵情况;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浅易文言文大意情况。
高中:名篇诵读、背诵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情况;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由课内向课外外迁移。
第二阶段:分解落实子课题,确定课题实验负责人及实验教师,即根据调查结果,分解子课题,调研、施教、实验、观摩、总结、评教、评优、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论文或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
初中研究:如何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背景,熟练地诵读背诵文言文,对文言文有兴趣;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如何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准确迁移,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初步感兴趣。
高中研究:在熟悉背诵名句名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兴趣;如何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以人物传记为主,拓展到其它文体,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使学生对文言文真正感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第三阶段:各年级继续追踪研究,将前阶段研究成果继续巩固扩大,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形成文字记录,使学生对文言文兴趣更浓,能学以致用,知人论世,在读写实践中活学活用,准确识记,熟练运用,得出某些结论,并发现仍需解决的问题,使本课题研究能切实解决文言文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
开设新浪博客,上传课题研究各种材料及成果。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微信,融合网络及平面媒体资源,积累课题资料,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形成本课题主要研究成果,申请评估验收,答辩结题。
三 课题研究进展及初步成果
以初、高一学生为样本,我们对学生的文言文学习状况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与课堂教学结合,分初、高中两个组,具体开展研究。
初中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网络、微信平台了解文本背景,熟练地诵读、背诵文言文,对文言文有兴趣;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如何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准确迁移,促使学生对文言文初步感兴趣;结合学校有效教学模式(四步12法)编写了导学案,设计了有关教学设计,《孙权劝学》、《狼》教学设计荣获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比赛二等奖,并进行了课改的研讨课、观摩课,以《狼》进行同课异构,形成教学反思,通过比对,教学相长,任课班级的学生收获不少,初中学生的诵读能力有明显提高,对文言文已感兴趣。
高中研究:在熟悉背诵名句名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以自媒体、网络资源,知人论世,积累文言文背景资源,读懂文章内容,对文言文阅读有一定兴趣;如何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以人物传记为主,拓展到其它文体,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使学生对文言文真正感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课题组已发表一篇论文《奏响清晨第一音》,就如何有效利用早读提出了一些可行方法,激发了学生学语文尤其是学文言文的兴趣,《鸿门宴》教学设计荣获雁塔区现代教育成果教学设计类二等奖,《乐民之乐,忧民之忧》教学设计荣获陕西省第四届优秀教学设计比赛获一等奖。结合学校“四步12法”教学模式,高中组设计编写了《张衡传》《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课文的导学案,结合课堂实录,写出教学反思。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一定提高,对文言文和古代文化论著的语言知识和思想精华,比如诸子百家里表达的生存智慧及其现代价值有一定兴趣。
至此,学生对文言文蕴含的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有了比较明晰的认知和一定兴趣,主动阅读文言文,感受其文化价值和现代意义,诵读文言文,感悟精神,提升素养。
四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本课题预计呈现以下成果:
结题报告、论文、导学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文言文学习心得体会。
五 课题研究反思
因课题组人员少,兼顾备课组,跨了学段,我们只好按初、高中学段分组进行研究,这样做的好处是结合中、高考实施课题研究,有利于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不足是,作为小课题,面上可能太宽。我们将予以适当调整,切入点更具体,更与学生实际、学校及教学实际结合,力争角度小而有效有用。
西安市教科所开展的西安市基础教育“十二五”科研规划小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升学科专业素养提供了平台,要求课题组开设新浪专用博客,使课题研究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互联网+时代,师生利用网络、微信、自媒体等资源与平面媒体结合,丰富扩大了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路径和方法,为课题研究添加新的思路、举措和策略。
网络时代,课题组凭借新浪专用博客,使研究成果迅速传播。据不完全统计,博客关注人数已达11万5千人次以上,课题研究成果博客阅读人数突破1000人次,这使课题研究成果在通过网络迅速传播的同时,能及时有效转化为课堂效益,从而使课题组以外的许多师生从中受益。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困局和尴尬能获得初步缓解。值得欣慰的是,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作为样本,参与研究的学生在实际课堂学习和与同学面对面及网络交流中,也有具体独到的体会和感受。无疑,促进了文言文阅读教学和课题研究。信息时代,学生接收和积累课文资源的方式呈现多样化,这或许为文言文教学的设计情境、有效解读,化枯燥为形象、变乏味为生动提供了极大便利,微课、慕课、VR技术手段融合教学新理念,也许为包括文言文教学在内的语文学科重新构建以重塑生命教育、关注学生成长、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有效阅读并有个性解读文本为基本面的有语文味的学科素养的教与学实践、研究奠定基础。
利用和搭建博客平台,进行课题研究,其优势显而易见。但也不是没有不足。最主要的是:与office相比,博客编辑功能单一,
编辑不便捷,声音及视频、课件等上传有障碍。受网速影响,有时不能打开,有时上传不了。甚至,有些时段,打开博客,界面卡顿,阅读不畅。随着我国网络智能化提升,我们相信,这些问题会找到有效解决办法。
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利用西安市大学区优质资源平台,开辟小课题专栏,为各校设立账户。以此,开展互联网+时代与实际课堂教学接轨的小课题研究,克服博客的弊端,增强兼容性和包容度,提高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助力教师提升学科素养,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改进和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Z].2008.
本文引用格式:韩刚. 基于互联网视域下,语文课题研究策略初探——以《培养中学生文言 文阅读兴趣研究》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4):170-171+177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7.24.074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 十二五” 规划小课题(2011XKT-ZXYW05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该课题已结题。
作者简介:韩刚,男,陕西西安蓝田人,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三中学,教研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课堂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有效教学、高效课堂。
来源:《教育现代化》 2017年第24期P170-171,177页
转自:“科研课题”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