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标,教研正当“夏” ——晋江第二实小晓聪校区高年段开展”同伴合作课“研讨活动
2023/6/14 11:09:46 阅读:127 发布者:
六月仲夏临,教研正当时。为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和实践,提升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呈现课堂新样态,晋江第二实小晓聪校区高年段开展”同伴合作课“研讨活动。本次“同伴合作课”研讨的课题是《杨氏之子》,由林水英老师执教,张真真老师说课。晓聪校区全体语文老师参与本次教研活动。
“语”出幽默 “文”以载道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单元的人文目标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紧扣单元目标,林老师围绕“甚聪惠”展开教学,在多角度诵读过程中,品味对话中的杨氏子善听、巧思、妙言的鲜明个性,读懂杨氏子的机智。在课堂上落实识字、朗读、理解、背诵、表达等几个方面的要求,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思考,在思考中表达,在表达中积累。
本节课,在讲述幽默故事大赛的情境下,林老师立足联结生活、活动探究,实践感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任务分解为读好文,品聪惠,延聪惠三个活动,设计结构化的活动链,先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自学、合作学读懂文章;其次梳理结构图将思维可视化,通过主问题“杨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甚聪惠?”老师从姓氏联想,回答巧妙、说话委婉、反应快、有礼貌、九岁等多处引导学生感受杨氏之子的聪惠。这个学习活动是本课最精彩的环节,通过多维对话,引导学生体味文章的内在传承——杨氏之子的聪惠、有礼貌、有教养,遇事有智慧、解决问题有教养的优秀品质;然后通过品词析句,联系背景、心理补白等方式,更运用“情景想象”这一任务驱动,让学生把理解的内容内化后,再用“幽默”的言语表达出来。由此,很好地引导学生悟到了这一课的智慧:小姓氏大文章。
通过一个又一个开放有意义的活动,林老师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为直观形象的活动内容,强化学生体验,进行富有创意的表达,将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的“读”“思”“达”,孩子得意又得言。
“说”出精妙 “课”从思来
张老师进行本课的说课。她认为本节课教学,一可以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走进文本,自我思考、研究。学生遇到问题时,设计一个个的小阶梯,重视“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二可以借助理解进行朗读指导,以至熟读成诵。当学生对节奏把握不准确的时候,老师并不要急着从节奏上去要求,而是要找到读得准不准的根:对句子是否理解。在指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同时,老师相机对较难理解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再提出表情朗读的要求,进而达到熟读成诵;三可以用主问题串起对课文的理解。教学时离不开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可以把训练做得融合些,不那么机械和单调,还可以读写结合,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她从课标分析、教材呈现、认知梯度、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分析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梳理。
“教”以共进 “研”以致远
在语文组大组教研活动中,全体语文老师以”作业设计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展开研讨。全员卷入,各抒己见,深度参与的教研氛围,带给老师的不仅是知识上的充实,更是思维上的激活。
教以共进,研以致远。本次同伴合作课研讨活动,不仅让老师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提高了作业融入课堂大单元建构意识。深耕细研踏歌行,以研促教谱新篇,相信老师们在教研之路上,能够且学且研,且行且思,继续俯首深耕,不负夏韵启新程。
转自:“晋江市第二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