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 · 学科活动丨小小科学家 巧识导电性

2023/6/14 10:13:38  阅读:129 发布者:

小小科学家

巧识导电性

——科普宣传与科技活动报道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采用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开展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还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方法进行总结、反思、迁移与应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本着“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理念,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内外积极开展学科系列活动,四年级学生在杨勇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巧识导电性,走近导体和绝缘体》的科学实验学习活动。

《导体和绝缘体》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电路知识。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他们有能力想办法检测物体的导电性,从而分辨导体与绝缘体,通过解释不同现象背后电流不能流动的原因,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实验材料

回形针、橡皮、钥匙、导线、木质铅笔、铁钉、粉笔、塑料尺、干树枝、螺母等10种待检测的物体各一个,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四根导线(用以制作电路检测器),一份实验检测记录表。

实验过程

1.利用一节电池、一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三根导线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注意:在每次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进行试验之前,都要先试试检测器“灵不灵”。

2.实验之前,对10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前预测,并将预测情况记录在实验检测记录表上。

3.分工合作使用电路检测器依次检测10种实验材料,注意每种物体都要连续重复检测两次,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检测记录表上。

4.整理好实验材料,根据实验检测记录,分析检测的结果,判断哪些实验材料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实验原理

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实验物体时,能够让电流通过将电路检测器的小灯泡点亮的物质就是导体;不能够的就是绝缘体。即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问题解答

1.绝缘体会是永远安全的,不会导电吗?

不,当情况改变时,绝缘体也能变为导体,比如绝缘体变湿或者遇到高温。

2.都说“人体是导体”,为什么我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小灯泡却没有亮呢?

将人体直接连在电路中,小灯泡不亮,这是因为功率=电压×电流,而1.5V干电池的电流是有限的,人体的电阻又大,使得电路中的电流变小,不足以使小电灯泡发亮。试想一下,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用100节电池进行实验又会怎么样呢?

生活拓展

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还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养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通过讨论和例证,学生既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也强化了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与应用。

勤于思考,培养优秀的科学思维,勇于探索,强化爱科学、学科学的理念。小魁星们,让我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并肩前行吧!

转自:“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