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夏意浅 教研意蕴浓
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18周
语文教学研讨活动
低眉,春已尽;抬眼,夏初临。带着浅夏的熏风,和着六月的暖意,洛阳市实验小学第18周语文教研组常态教学研讨活动如期开展。
以“说”促教展风采
说课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例的一种教研活动。教师需要从教材研读、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活动准备、环节设计和蕴含的教法、学法等方面做阐释。它能促进教师去思考理解、梳理表达教学活动,从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要下雨了》
展示教师:汪圆圆老师
说课概况:
汪圆圆老师围绕《要下雨了》这节课进行说课,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她充分利用幻灯片与讲解相结合的形式清晰地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理念。轻松自如的教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精彩的现场展示体现了教师扎实的教学能力和良好的业务素质。
《亡羊补牢》
展示教师:邵美琪老师
说课概况:
在学习寓言故事时,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感悟寓言中所蕴含的寓意是低段教学的重点。《亡羊补牢》一课中,从拓展阅读到课堂上学会对比和感悟,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同时懂得了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教学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孩子的能动性,在趣味阅读中启发孩子识字学文,注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课堂上,从有趣的诗歌入手,吸引学生眼球,识字学词时借助字理,唤醒学生对汉字的主动识记,在生动具象图案中快乐认字。在处理本课难理解的词语和重点语句时,注重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课堂中段落的处理则重视生活经验的来源。最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课本剧,将课堂推向高潮。整节课堂多的是启发、是对话,让孩子在读中悟,共同探寻寓言背后的道理。
《雷雨》
展示教师:孟利伟老师
说课概况:
孟利伟老师执教低段《雷雨》一课,围绕单元主题“大自然的秘密”训练“提取重要信息,依据新课标确定《培养细心观察,发现自然秘密》的说课主题,从五个部分展开说课。在“巧借
,搭雷雨变化之梯”这一部分设计了“设情景,感受雨之美”、“借
,理清雨之序”、“共学习,明晰雨之变”、“细观察,发现自然秘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雷雨进行条理化的学习,以学定教,图文结合,寓教于乐,学生遨游在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之中,感受雷雨的特征和语言魅力。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层层递进,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想象,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拓展巩固等教学策略完成本课教学目标,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太空生活趣事多》
展示教师:蔡笑宇老师
说课概况: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把学过的字写正确是学生应该达成的学习目标之一。在教学《太空生活趣事多》这一课时,引导学生有意识记生字并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和听写能力。通过随堂听写,互相评价等环节,可及时了解学生生字听写掌握情况,并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激发学习动力,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来夯实,真正达成正确识字写字的目标。
《我们奇妙的世界》
展示教师:郭咪老师
说课概况:
郭咪老师对《我们奇妙的世界》一课进行说课。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说教学过程”到“说板书设计”,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把握到位,挖掘深入。
《杨氏之子》
展示教师:赵丹丹老师
说课概况: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在《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中,赵丹丹老师重点关注了人物格外精彩的对话,一个信手拈来风趣幽默,一个答的自然、机智、巧妙,既彰显了人物的智慧,又感受了语言的魅力。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是这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体会杨氏之子回答得巧妙。
最后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引导学生课外继续阅读古文,将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和热情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自相矛盾》
展示教师:李利冉老师
说课概况:
李利冉老师执教的《自相矛盾》立足于文本,立足学生实际,抓单元要素和课后练习训练重点设计教学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初读,读正确;再读,疏通文义;升华读,悟道理;联系实际拓展延伸,训练文言文的学习能力。教学中他适时渗透文言文学习方法,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言文言文的四个方法:留、扩、调、补。在实现还原古文买卖矛与盾的场景的环节,将思维训练与角色体验、语言训练融为一体,通过让孩子诵读表演,来深化理解旁观的人,卖矛与盾的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两小儿辩日》
展示教师:陈晓阁老师
说课概况: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则文言文,陈晓阁老师立足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展开说课,通过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学情,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反思等环节,再现当时的课堂教学。通过说课,老师们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陈老师也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执教弱点在哪里,也更明白文言文的课堂特点,语文课堂的立足点和突破点等,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增添了力量。
以“评”助思促提升
听了汪圆圆老师执教的《要下雨了》,上出了趣味和实效。紧扣一年级学生热爱故事的特点,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读好对话,发现大自然的现象。教是为了学,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获得成长,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
——马永正老师
汪圆圆老师执教的《要下雨了》,学生识字学词有理有度。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有机结合,她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词语的教学定位准确,通过多种生动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新词的意思。另外,本节课朗读指导循序渐进,学生初读文本时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到研读文本阶段读得有感情,朗读的要求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推进,逐步落实,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袁春艳老师
《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中,蔡笑宇老师以飞上太空为情境,带领孩子们探索宇宙空间的神秘和有趣。孟利伟老师执教的《雷雨》,教学设计环环相扣,不仅识字方法多样,而且处处含有思维训练的痕迹,紧紧抓住“雨中的景象”来教结构,引导学生抓住雨中雨点的变化来感知雨中的景象,融识字、朗读和说话于情境中,以“雷雨的变化”为主线展开教学。《亡羊补牢》一课中,邵美琪老师执教时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调动孩子的能动性,善于启发孩子识字学文,注重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李丹丹老师
赵丹丹老师在授课《杨氏之子》时能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体会文本内容,“此是君家果”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聚焦了人物对话,专注关联词语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读懂两人之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交流品读中多角度感受杨氏之子甚聪慧。另外,还创设了情景,让学生表演,让“读”和“演”相辅相成,不在机械地学习文言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吕孟乐老师
李利冉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单元主题,从一段小古文的补白入手,明晰本节课的目标,还注重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习小古文的方法,每一个环节都是在为学生服务,这样的课做到了“扎扎实实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
——马静丽老师
赵丹丹老师在教学《杨氏之子》的过程中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文婧老师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文言文,相对白话文,学生比较难读、难懂,陈晓阁老师本节课以主题"辩"为线索,采用学生多读、质疑问难,合作探究的方法,对文本进行品读,并巧妙引领学生进行小组互辩,指名表演互辩,从辩论中展开想象,大胆质疑,启迪思维,领悟辩论的深层含义,让学生真正读懂了孔子,读懂了两小儿,更读懂了文本的深刻内涵。课后阅读小古文《五官之争》进行拓展,进一步引领学生感悟文言文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赵华老师
陈晓阁老师的课堂立足单元整体,有效落实语文要素——体会文章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的。本节课,陈老师围绕“辩”字,进行有效的自学、探究、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在辩斗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以及和人物的对话。在陈老师的巧妙设计中,学生们走进文言文,模拟两小儿,围绕辩论,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练中,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真真切切的口语表达与实实在在的辩论练习让学生消除了胆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识,而且体味到两小儿辩日的内涵,此举可谓"一箭双雕”。
——何朋朋老师
在《两小儿辩日》中,陈晓阁老师用与太阳有关的诗词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小组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整节课精心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体现了层次性与趣味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创设情境环节,陈老师指导学生还原两小儿辩日的真实情境,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在愉悦中达成教学目标。
——杨仲楠老师
“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课堂精心钻研勤于思考,才能成长自己,成就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深知教之海无涯,学之境无垠,我们将在教研之路上永无止境地求索前行。
转自:“洛阳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