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作文的思辨逻辑链条是怎样“焊接”起来的?——以高考优秀作文为例(三)

2023/6/8 17:49:26  阅读:86 发布者:

一篇考场作文要做到优秀,能够在诸多作文中脱颖而出,关键的一点是“分论点”的设计要严密。何谓严密?就像卫星和主星之间的关系,分论点就是卫星,总论点就是主星,卫星围绕主星转,且卫星能源源不断发送信号与主星保持密切联系。就作文而言,如果分论点能与总论点中心词构成一种拓展深化,密切联通的关系,就是做到了严密。

下面先以一篇考场佳作的论证纲要来谈。

   总论点:热爱产生伟大的创造。

分论点1:创造不仅仅需要热爱,更需要一种灵气与天赋。

分论点2:众多普通人拥有热爱也无法产生创造,因为他们缺乏天赋。

分论点3:天赋不同,所创造的结果也不同,但我们仍要坚持对创造的热爱。

   结论:

所以当热爱遇上“努力”、“天赋”、“机遇”时方能产生创造,即使平凡的我们不一定拥有天赋,但我们仍应当保持一颗热爱的心!

佳作展示

上面这个纲要中的每一个分论点都从前一个分论点“生长”出来,如分论2的中心词“缺乏天赋”是由分论1的中心词“灵气与天赋”产生的,分论3的中心词“坚持热爱”则回应了分论2的“缺乏天赋”。分论点之间环环相扣,而每个分论点中心词又密切对应了总论点中心词“热爱”和“创造”,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论述。

接着再以一篇考场优秀作文来谈。

标签时代的理性目光

同是提到空谷,为何一些人会想到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或许有人会根据洛克的经验论断言:这是经验使然!因为曾到过的山谷或是悬崖峭壁,或是栈道桥梁,所以山谷二字在脑海中映射出了不同的图景,但这无法解释从未到过山谷的人作出的反应。其实,在不知不觉中,人已为特定的事物贴上了相应的标签,就像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就认定他是乞丐,在不同社会环境的渲染下,对于模棱两可的事物,人们对它所贴的标签也不尽相同。

那么,人们何以相信自己所贴的标签,抑或是模仿他人所贴的标签是正确的?因为缺乏对事物的亲身经历,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让我们极易受贴签的引导,对未知事物产生一种生入为主的观念,譬如西方过去对中国始终持一种“东方乃贫瘠之地”的观念,直到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后才改变对中国的看法,继而贴上“黄金遍地的国度”之标签。

但无论如何,既然是标签,就必然是短小而片面的,或许空谷既非是悬崖峭壁,亦非栈道桥梁,而是水声潺潺、鸟语花香。倘标签文化肆虐,很容易导致狭隘的极端主义——人人都以自己心中的标签观为正确,固执地认定对方是错误的。还有一种可能,即是选择性失明——片面地看到事物的一面,便以此过滤掉有关事物另一面的信息,而这都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那么,我们如何在纷繁芜杂的标签时代中,保持理性的目光呢?

首要的便是认清自身视野的局限,承认真理的无法触及,就如康德所说的那样:“本体在认识之外。”本体是无法抵达的,更非一个贴签可以囊括的,对于曹操,你可以贴上“奸雄”的标签,亦可以贴上“英雄”的标签,不一而足,而对于空谷,亦不可如此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要无限逼近真理,便要从多方面对事物进行考量,从而得出最接近事实的答案。

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照单全收,而是要永葆独立的思想,对一股脑涌来的信息加以甄别,唯有此,才能摆脱标签的束缚,以更为理性的目光大量这个世界。

标签时代,我秉我尺,跳出标签的桎梏,我们会发现真实的世界是如此的缤纷绚烂,而空谷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单调乏味。

佳作分析

这篇作文非常典型地做到了:“分论点的新词与总论点核心词紧密融合”。我们将全文浓缩为这个论证纲要就会看的更清楚:

   总论点:

   在不知不觉中,人已为特定的事物贴上了相应的标签。(中心词:“贴标签”)

分论点1:因为缺乏对事物的亲身经历,以及信息的不对称和片面性,让我们极易受贴签的引导。(中心词:缺乏切身体验,信息不对称。与总论点的联系角度:归纳“贴标签”的原因)

分论点2:但无论如何,既然是标签,就必然是短小而片面的。(中心词:短小、片面。与总论点的联系角度:描述了“贴标签”这一行为的性质)

分论点3:首要的便是认清自身视野的局限,承认真理的无法触及 。(中心词:认清局限。与总论点的联系角度:提出摆脱“贴标签”思维的做法)

分论点4:但这并不意味着将所有信息整合在一起,而是要永葆独立的思想。(中心词:保持独立思想。与总论点的联系角度:提出摆脱“贴标签”思维的做法)

最后总结一下:

如何写出严密的分论点:

1、分论点句用富有逻辑性的关联词串联,在草稿上写出分论点句或中心词,再连贯通读一遍,看是否形成清晰的逻辑条理。

2、每个分论中心词要对应论点词和材料要素词,每个新分论的产生都要考虑材料中心词限制的范围。

3、在分论点中引入新的论点中心词后,要用相应的动词或关联词描述该词与论点中心词的关系。

转自:“余航老师谈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