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研究
2023/6/8 17:42:12 阅读:109 发布者:
摘 要:当前,国家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从重视学习结果向重视学习过程转变,帮助学生 学会学习,深入掌握知识。在“双减”政策的推进下,名著导读理念应运而生。适宜的名著导读作业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阶段的名著导读作业设计存在着标准要求统一、作业效用有限、学生参与度不高、内容板块分化的问题。因此,文章指出可以从践行因材施教、整体把握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明确整体框架等方面来进行名著导读作业设计。
关键词:初中语文;“双减”政策;名著导读;作业设计;设计路径
01
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内涵
名著导读是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窗口,对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重要作用。在“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过程中,名著导读理念被提出,为学生拥有更多自主阅读时间提供了可能。名著导读作业设计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及课堂教学的具体要求,为学生制订适合的名著导读作业,推动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名著导读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通过间接经验更好地感知外部世界。
02
名著导读
作业设计的重要性
l 拓宽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l 培养阅读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l 陶冶学生性情,锤炼意志品质
03
名著导读作业设计
面临的困境
l 标准要求统一,忽视个体差异
l 忽视作业目标,作业效用有限
l 主体地位缺失,学生参与度不高
l 内容板块分化,缺乏归纳总结
04
名著导读作业
设计的现实路径
(一)突出差异性,践行因材施教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所以在进行名著导读作业设计时,教师的整体设计原则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教师要明白,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拓展思维的空间,在设计名著导读作业时,要尽可能地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更为多样的作业选择。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及感悟能力,及时地为学生推荐适合其阅读的篇目。教师可以为学生的名著阅读提供一个大体的框架,让学生补充具体的内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故事情节的加工与创作。
例如,在进行《骆驼祥子》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内容:简单描述祥子的一生,用自己的话来评价祥子的一生;分析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水平,对作业内容进行选择性完成。第一层作业内容比较适合归纳能力强的学生,注重的是学生对名著内容表象的理解和事件的归纳。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事件进行评价。第二层次的作业内容则比较适合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学生需要鉴赏文字表象,综合文章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物特征来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设计多样化、多层次的作业内容,可以很好地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二)关注系统性,整体把握内容
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作业设计之前,必须明确导读的整体目标,为学生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内容必须紧紧围绕着作业目标展开,积极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与作业目标结合,既保证作业质量,又保障作业难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为作业设计做好多方考量,以保障作业设计的系统性,帮助学生简化思维过程,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名著阅读。
例如,在进行《红星照耀中国》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内容:解说长征路线,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场经典的战役,概括文章中所描述的毛泽东及朱德的人物特征,从不同角度谈红色精神带给自己的启示。通过解说长征及三次重要的战役,学生会对《红星照耀中国》的整体内容进行总体性把握;通过描述人物特征,学生会加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通过谈红色精神,学生会从更深层次感悟红色精神,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与身为中国公民的责任感、自豪感。
(三)重视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会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难以对名著所蕴含的哲理进行深入思考与挖掘,这种情况会极大地削弱名著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作业设计之前,必须对名著所反映的哲理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喜好与学习需求,在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时,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有效提升名著导读有效性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简化思维过程,让抽象性的书面文字变得生动形象。当学生融入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名著的魅力便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学生的阅读行为产生,进而实现名著阅读质量的有效提高。
例如,在进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选择这篇名著中较为典型的场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视频与图像,让学生可以从视听两方面来感受名著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围绕为学生展示的这一片段设置启发性问题,增强学生观看视频的目的性,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融入整个问题情境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四)明确整体性,丰富学生收获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目的都是使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虽然不同名著的创作背景不同,其中所描述的事件不同,但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所采用的写作手法上是存在着较多共同点的。对此,教师要重视作业情境的完整性创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更丰富的阅读知识,还要加强阅读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确所有的文章创作基础都是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收获更多的感悟。学生学会立足整体对阅读篇章进行把握后,在阅读时便会有一定的阅读思路,进而提升阅读速度及对关键点的把握能力。
例如,在进行《水浒传》的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一些较为典型的水浒传人物,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通过具体的事件讲解,帮助学生感受人物性格特征,从具体人物入手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作业内容:“你认为《水浒传》中的人物都有怎样的共同特征?你觉得自己与哪个人物是最为相像的?”这两个问题能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水浒传》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学生必须立足整体,才能总结出共同的人物特征;只有对总体时间进行把握,才能更好地感受时代特征,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可以感悟到文章是对一定时代的生活与特征的一种反映,从而转变自己的创作观念,提升自己创作内容的整体性。
结 语
综上所述,名著导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接触的优秀篇目越多,所能掌握的阅读方法与阅读技巧便越多样。教师在进行名著导读作业目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兴趣爱好,重视作业设计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对名著导读目标进行深入的挖掘,帮助学生更好地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赖林贞
来源:名师在线 2023(15)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