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程少堂:《虽有佳肴》教学实录

2023/6/8 17:34:23  阅读:148 发布者: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原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

《虽有佳肴》

师: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这段文字好不好?《学记》简介,预备———读。

师:乐(yuè)正克是孟子的学生,乐正是复姓,不要读错。《学记》共 20 节,有 1000 多个字,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虽有嘉肴》一共只有 70 个字。《学记》只有千把字,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老师做学问几十年,写

了很多东西,不知道两百年以后还有没有人读我写的文字。我们这堂课的主题是“一段风华几千年”。一段文字风华几千年不容易,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以这个主题为中心展开教学。

师:同学们先齐读一遍课文。“虽有嘉肴”,预备———读。(生齐读全文。)

师:同学们读得比较快,读文言文一定要慢一点儿。古人是慢生活,读时要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绘的那位老先生一样有精气神,读快了就把文言文糟蹋了。读文言文,要像品茶一样,要慢慢读,慢慢品。同学们再自由地朗读一遍,来,开始。

师:现在,我们找几个同学说一说读完两遍课文后最喜欢哪一个或哪一些句子。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无人举手。)

师:哪个同学年龄最小?

(一位大个子男孩怯生生地站起来。)

师:是你啊!你个头不小,智慧也一定很大。

生:我觉得最好的句子是第一句。

师:你读一下。

生:“虽有 / 嘉肴(yáo),弗食,不知 / 其旨也。”

师:这篇《虽有嘉肴》是写吃饭的,是吧?

(众生笑。)

生:这句话说的是“即使有美味的嘉肴,不吃,也不会知道它的味道”。

师:那不一定!你没吃,也许别人吃了哦!

生:我觉得最好的一句应该是“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太知道。

师:喜欢,但意思不是很明白,是吧?

生:这句话大概是说“读书,能让我们找到自己不足的地方,让我们反省,让我们勉励自己”。所以,我觉得读书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师:你说得很好嘛!你也说说看,你最喜欢哪一句?

生:我最喜欢“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

师:你为什么最喜欢这句话?

生:教别人的人,自己也能获得知识。就像现在我们相互教对方……

师:再简洁一点,可以概括一下

生:就是你教了别人以后自己的知识也能得到增长。师:你的意思是教别人也能提高自己,是吧?很好。

(师环视全班。)

师:这边的同学有没有要说的?

生:我比较喜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g)也”。我是这样理解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处于困境,才能自我勉励;这体现了古人顽强的意志。

师:很好!不同的同学喜欢不同的句子。这段文字中最有名的句子肯定是“故曰:教学/相长(zhǎng) 也”。这个句子有不同的解释:有的人说,是说给老师听的,是说老师既要教又要学;有的人说,是说给学习者听的,是说学习者既要学又要教;还有人说,“学,能促进教,这是对老师说的;教,能促进学,这是对学生说的。总之,就是要把学过的教给别人,教不明白时就要去学,要想教明白就要先掌握”。

师:前面已经说过,这堂课的主题是“一段风华几千年”。这篇《虽有嘉肴》就 70 个字,为什么却能流传几千年呢?为什么几千年后我们还要把它放在教材里面学呢?这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下面,我们再齐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大家先看课文,再看注解,看看还有没有不懂的字句,有不懂的就提出来。

生:我不懂“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师:这句前面的“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你懂不懂?

生:也不是很懂。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答一下?

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有美味的佳肴,你不去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第二句是说,即使有好的观点,如果你不去学,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师:你刚才把第一个“虽”理解成“虽然”喽!

生:即使,即使!

师:理解成“虽然”,大概的意思也差不多,但准确的意思应该是“即使”,因为这句是假设句而不是转折句。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师巡视。)

师:我没让大家翻译。还有不明白的也没有关系,待会儿我们还会再看一遍这些文字。我有一个观点,那就是文言文有其精神气质,一翻译成现代文就会改变其韵味。比如,前一节课学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管怎么翻译,现代文总要比文言文的韵味差一些。因此,教学文言文有时候需要翻译,有时候则不能依赖翻译,甚至不能翻译,就像学英语。现在,我们看投影。

师:刚才,我们初步感受了这篇课文的语言。现在,我们通过析读来辨别这篇课文的体裁,以及行文脉络是什么。语言文字本来是很散乱的东西,但在文章里它们却很有序。它们的“序”是根据什么组织起来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是根据表达的情和意,即是根据表情达意进行有序组合的。请看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的一段话。

师:这段话是说,写文章时会写段落的人一定会写整篇的文章;反过来说,连一段话都写不清楚或说不清楚的人,一整篇的文章自然写得夹杂不清。《虽有嘉肴》这篇课文是《学记》中的一个段落,它能够流传两千年可不容易,我们得把这段文字学好。现在,同学们一边默读课文一边思考问题: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先读课文再思考,可

以讨论交流。

(生思考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中心句是“学学半”。

生:不对,应该是“教学相长”。

师:“学学半”和“教学相长”意思差不多。还有没有同学有其他意见?

生:中心句是第一句。

师:第一句?你认为第一句包含了整篇课文的意思?你认为后面的文字都是由这句话引出来的,是不是?

生:是。

师:关于中心句,有同学说是“教学相长”,有同学说是“学学半”,这位同学却说是课文第一句。这位同学有这样的看法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现代议论文经常会把中心句放在第一句。同学们认为更合理一点的看法是哪一种呢?

生:我认为还是“教学相长”,因为整篇课文都是在说教与学的关系。

师:这个问题先放一下,我们先剖析一下课文的内部结构和逻辑关系。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呢?你来说。

生:议论文。

师:为什么说是议论文呢?

生:记叙文是在记叙事情。这篇课文是在论述一个道理。

师:这篇课文是在论说一个道理,是议论文。刚才有同学说这篇课文是在说“教学相长”的道理,或者说是在说“学学半”的道理。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个难度更大一点的问题:这篇课文的行文思路或脉络是怎样的?为了比较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先读一首诗。

师:这首诗熟悉吧。从文章的角度看,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学诗,我们一般不大从文章的角度学,其实诗歌也是文章,学诗首先要从文章的角度去学。联系起承转合,我们会发现这首《静夜思》第三句的转很重要,正是因为有了第三句的转,才凸显了第四句的合(点题)。读课文有时就是要先从文章的角度去理解,然后再从文学

的角度去欣赏。下面这首诗大家也学过,试着分析一下它的起承转合。

生:第一句是起,第二句是承,第三句是转,第四句是合,和写文章的基本规律一致。

师:同学们先齐读一下这首小令,预备———读。(生齐读。)

生:这首小令第一句也是起,“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是承,是承接上面一句继续写景,第三句“夕阳西下”开始转,第四句是合。

师:诗词是这样起承转合的。那一段话呢?

这句话就有很好的起承转合

师:“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这段话为什么好?钱穆先生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段话有很好的起承转合。

师:有起承转合,好,请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今天的午饭,吃红烧肉”是起与承,“味道很好”是转,后面的“可惜咸了些”是转中有合,还有点

波澜。由此可见,一段话也有起承转合。

师:这句话就有起承转合。课文的第一句话也有

起承转合。

师:大家看,“虽有/嘉肴”———起,

“弗食”———承,

“不知”———转,

“其旨也”———合。文章是这样,段落是这样,句子也是这样,这是写文章的基本规律。其实啊,不光是写文章,人生也是这样。

师:人生就是这样:十岁二十岁是起,三十岁四十岁是承,四十岁五十岁事业、学问蒸蒸日上是转,六十岁要退休回家是合。微笑也有起承转合。你站起来,我们一起演一下迎接外宾。

(生起立,师特别热情地握着学生的手。)

师:“啊,你好!你好!”第一次与外宾见面是这样的吗?我们应该怎样笑呢?对,应该微笑。

(师热情地拍生。)

师:“啊!哈哈哈哈!”假如有人这样,我们肯定会觉得这人有病。的确,笑也有起承转合。其实,不管是生活中的事情,或者是大自然中的事物,还是文章的脉络进程,都有一定的起承转合规律。现在,大家再默读一遍课文,然后说说哪个句子是课文的起,哪个句子是课文的承,哪个句子是课文的转,哪个句子是课文的合。

师:现在,大家分组讨论哪些句子是课文的起承转合。

(生分组讨论。)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呢?

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这句话是起。

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承。

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

qiǎng)也”是转。

生:“故曰:教学相长(zhǎng)也。《兑(yuè)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是合。

生:开头一句由“嘉肴”说到学习,是起;接着一句说为何要学和教,是承;转而论述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不断反省并继续进步,是转;最后用“是故”点明文章的中心,是合。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无异议。)

师:没有啊!好,那我们继续学习。

师:刚才从文章的角度剖析了课文的行文脉络,并结合例子分析了起承转合,接下来我们从微观的角度赏析课文的细部。这在语文味教学法里属于文学赏析环节。现在,请思考第一个问题:第一句话可不可以不要?为什么?(屏显。)

生:我认为不可以。因为课文是以这句话为话题引出整篇的,去掉这句话课文就无法顺畅表达,此外这句话和文章的标题也有关系。

师:“虽有嘉肴”这个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加的。还有没有人有其他的观点?这个小伙子跃跃欲试,你来。

生:“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句话不可以去掉。这句话是由吃饭引出后面的观点,是由浅入深地阐释道理。

师:你说得很自信,表达得很连贯,也很流畅。你们两个人的意见差不多。我不这么看。请注意,我的问题是这句话可不可以不要。其实,考试也好,写文章也好,很多时候,有些句子是可以不要的。你们学过莫怀戚的《散步》没有?

(生摇头。)

师:还没有啊!《散步》里面有很多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可不可以不要呢?可以,只是不要之后表达效果会不好而已。其实,单刀直入,直接说也可以,那为什么非要从吃饭说起呢?是不是?这是因为,从吃饭说起再说到学习,所说道理会更容易懂而已。我们人都喜欢吃东西,而且是喜欢学习的人少,喜欢吃东西的人多嘛。(生笑。)这样说是比较好,但不是非要这样说不可。其中的妙处需要慢慢体会,用心学习。现在看第二个问题:文中有几个“弗”就有几个“不”,“弗”和 “不”的意思基本一样,能把“弗”都改为“不”,或把“不”都改为“弗”吗?为什么?

生:不改“口感”更好。

师:呵呵,“口感”更好?又不是吃菜!(众生笑。) “语感好”还差不多!前面讲的是吃东西,他的感觉是

对的,思路也不错。为什么改了之后就不好了呢?哪个同学再具体说说?

生:改了就没有韵律美了,就没有那种朗朗上口的感觉了。

师: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了,是吗?

生:就是!改了就没有那么朗朗上口了!比如第一句“虽有嘉肴,弗食”,如果改为“虽有嘉肴,不食”,就不那么朗朗上口了。

师:对不起啊,我还没有感觉到!让我再体会一下哦!(众生笑。)为什么用“弗”字就会好一些呢?(师将“弗”全部改为“不”读一遍。)

生:听起来感觉怪怪的,好像还有病句的感觉。

生:改了之后虽然意思差不多,可就是读起来的感觉不太好。

师:对!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改,意思差不多,改了也可以。刚才有位同学说到了韵律美,思路很对。的确,同样的意思,有时换一个说法,就会有一种错综之美、交叉之美。比如,不要老是说“妈妈,我爱你”,要换一种说法嘛。《虽有嘉肴》这段短文能够流传两千年,我们的确应该问问为什么!好,接下来我们看第三个问题。

师:大家先齐读一遍。

(生看投影齐读。)

师:可不可以改成下面的句子?为什么?

生:不可以,改了就改变了语句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了。

师:我还是不大明白。哪位同学再来讲一讲?

生:我觉得改过后重复的地方放在一起,读起来比较单调。还有,就是这篇课文的主旨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将教、学放在一起会显得更加紧凑。

师:你说得很条理啊!现在,我们先看课文中的这几句话,原文是把一个方面分两次说的。改动后的句子则是说完一个方面再说另一个方面。刚才那位同学说分两次说显得错落有致是对的。这里头有很微妙的表达效果,同学们要仔细体会。好,这一点我们暂时就赏析到这里。课后,大家要继续体会。

师:现在,我们进行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比较深奥。我们再读一遍《虽有嘉肴》,回顾一下前面所学内容,同时探讨一下这段小文章风华几千年的原因。来,我们齐读。“虽有嘉肴”,预备———读。(生齐读。)

师:哪位同学能够站起来说一说这段文字之所以能够流传几千年的原因?这篇《虽有嘉肴》的作者据说是孟子的学生,但不管他是不是孟子的学生,也不管他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们都能从课文中感受到作者的形象。什么样的形象呢?文如其人嘛。大家看,这篇《虽有嘉肴》的核心思想是“教学相长”和“学学半”,如果作者属于另外的学派,比如说是庄子的道家学派,那他写出来的东西就一定不是这样的。你们年龄小,知识储备少,还不知道庄子的道家学派。庄子的道家学派不仅不怎么教别人学习,甚至都不怎么提倡学习。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句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太危险了。”这是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这篇《虽有嘉肴》的作者的思想就不是这样。同学们先思考再举手回答。

(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来?

师:内容、形式方面的原因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现在我们只说作者的人格。

生:我觉得作者有助人为乐的品格。

(众生笑。)

师:助人为乐?为什么?

生:他提倡“教学相长”,说明他喜欢教别人。

师:哦,你是说他自己喜欢教别人所以才提倡“教学相长”。换一种说法,用你自己的话说“教学相长”该怎么说呢?换一个词。

生:互相提高。就是“学学半”。

师:很好!这位同学开始说的是“助人为乐”,他抓住了“教学相长”中“相互促进”的意思。不光自己要学,还要教别人学,或者说要“通过学促进教,通过教促进学”。这种积极有为的人生观,道家学派是没有

的。好,下课前我们再齐读一遍全文。

(生齐读。)

师:现在,我们小结一下这节课学的内容。今天这堂课的教学也是按起承转合的逻辑顺序进行的。

师:今天这节课也有起承转合,而且这四个环节共同构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主题———“一段风华几千年”。好,下课!

简评:

1:用文言短文教古文文脉,目标厚重

  《虽有佳肴》一文中只有七十余字,意思比较浅显,学生自行翻译不难,所以教师在翻译部分一边读一边将理解落实。把教学重点放在文脉部分。从形式和内容部分,形式也就是文章如何有序组合,剖析文章结构和逻辑。引出“起承转合”的概念。

2:例子详实又贴合学情

    为了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先从学生熟知的《悯农》《天净沙》诗词入手,再用一段话、一句话的也有起承转合。接着以课文第一句话具体分析引申到人生也有起承转合。讲通透了这个概念之后让学生自己思考整篇文章的起承转合。

3:“增删改比”方法细品句子

到了具体的句子赏析板块,其实品析句子无非就是“增删改比”四个字方法,能不能增加什么?删掉什么?能不能改一改?比一比?这篇教学设计的赏析部分,就是用到其中三个方法品味文章语言之美

但是个人认为这篇文章讲文化的部分,也就是情感与价值目标设计的有些潦草。提到庄子的例子和作者的品格都比较勉强牵强,似乎与文章并无联系,升华深化的不够连贯。当时仅仅是个人意见,欢迎交流。

本文来源:初语酱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