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德希
北京四中特级教师,北京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观点概要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加强语文教育。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必须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尊重教学规律及其学科自身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加强语文教育。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做好三点:第一,更好地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件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事情抓好。第二,更好地贯彻“文以载道”原则,把阅读写作教学与育人教育紧密融合起来。第三,更好地让古典诗文教学起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可以在现有语文框架不做大改动的前提下,适当穿插实验性的“专题教学”即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以读“人”为主旨的专题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经过实践的检验已证实了它的有效性。教学中的创新,一定要经过试验,不断总结经验,集腋成裘。
传统文化和语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加强语文教育。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才能更好地弘扬它;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才能有效地加强语文教育。加强语文教育,要积极试验,集腋成裘,以求更大突破。
1
目前,弘扬传统文化受到普遍重视。在晨光熹微的校园里,我们欣喜地听到了年轻人诵读《论语》的琅琅之声,也高兴地看到,不少从旁边经过的人,向这些年轻人投去赞许的目光。但这并不等于问题已经解决了。据了解,这所学校“选修课”的报名情况是:西方现代文学45人,欧美经典45人,中华传统文化仅15人。我还遗憾地听说,某校一位“国学”教师竟然和学生厮打得不可开交,于是家长们纷纷不同意孩子学国学了。毋庸讳言,真正有效地弘扬传统文化,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很长时期以来,传统文化被泼上的脏水实在太多。比如某节课教师讲到朱熹,立刻就有学生嚷嚷朱熹是“反人文”的,接着一些学生跟着起哄。又如你说传统文化哺育过无数志士仁人,立刻会听到反驳:我国历史上许多大奸大恶,不也是传统文化培育的吗?这种反驳虽然并不高明——大奸大恶各国都有,谁也不会因此就否定世界文化,但类似的糊涂观念相当普遍。再如你说林则徐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这本无可非议,但有人偏不认可,硬说林则徐“虎门销烟”不利于国际贸易。把鸦片走私和正当贸易混为一谈,如果不是故意强词夺理就是无知。倘若这仅仅是中学生的问题,倒不难解决,但严重的是,类似观点的背后,是一股汹涌的思潮,甚至个别专家也在推波助澜。我认为,必须端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若听任传统文化被肆无忌惮地抹黑,势必无法真正弘扬传统文化;必须有坚定的民族自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朽的价值成为越来越多的人发自内心的共识。
吴宓先生曾经说:“中国文化是最好的,而且可以补充西洋文化之缺点。”他这样批评西方文化的缺点:“西洋近世浪漫主义以下,以感情为煽动,以主观自私为公理定则。”他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没有这种缺点。(《吴宓评注顾亭林诗集》2页及18页)吴宓研究东西方比较文学,造诣极深,他半个多世纪前对西方文化缺点的批评可谓一语中的,遗憾的是,这些年很多人盲目学西方,把人家的痈疽当成了宝贝。近年也有人指出,某西方大国的枪支、毒品、暴力、犯罪、公共场所行为不得体等现象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堕落,是一种以牺牲社会秩序为代价的“个人权力”膨胀的恶果。这大概可看作是对吴宓观点的补充阐发。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哺育出中华民族无数的伟人。给传统文化扣上“封建主义”的帽子,一概加以否定,这是在抹杀自己的历史。传统文化重视人生理想,重视社会道德,重视献身精神。如“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孟子》);如“自古皆有死,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如“杀身以成仁”(《论语》),“舍生而取义”(《孟子》);等等。千百年来,这些论述,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不仅过去对凝聚中华民族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不可或缺的要素。传统文化需要扬弃继承。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今天应倍加珍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博观约取,这样的精辟见解举不胜举,不管是今天还是今后,这些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近年来大家十分重视现代教育理念,其实其中很多东西与《论语》是相通的。如“四子侍坐”所讲的故事,难道不是对“学生为主体”观念的凝练叙述吗?如果不是专攻教育理论去与国际“接轨”,而是一般教师,那么了解“四子侍坐”的精神,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也一样管用。我们祖先所创造的许多优秀成果,具有永恒价值。
尊重传统文化,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历史。前面说到的给朱熹扣上“反人文”帽子的论调,就缺乏起码的实事求是态度。
朱熹是宋朝人,朱熹和程颐等所开创的宋代“理学”,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人文主义,都是基于现实需要所产生的文化思想,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前后少说也差着三百年。说朱熹“反人文”,比说“关公战秦琼”还要滑稽可笑。当然,对程朱理学今天究竟应怎样全面评价,仍可作为专门的学术问题继续研究,但在宋代,朱熹等人的文化思想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宋代立国,牢记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最大限度限制了藩镇坐大的可能,北宋民生的繁荣也可圈可点,至今犹存的“清明上河图”,便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兴盛。但宋朝立国不足百年便迅速走上了下坡路。顾炎武认为,“自(宋)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日知录》卷十三)。“黩货之风日甚”就是贪污腐败之风越来越严重,“国维不张”,指官员与知识分子不讲“礼义廉耻”(“四维”,也称国维)。官员贪腐,是导致北宋衰败的重要原因。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与推行变法的官员们自身贪腐有极大关系。施耐庵一部《水浒传》,写的是北宋上层贪腐、“乱自上作”所造成的“官逼民反”。施耐庵的小说和顾炎武的史论,反映的问题是相同的,都符合历史实际。这就告诉我们,宋代学者,如程、朱等人讲“理学”,不是纯学术问题。朱熹对当时读书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做贵人而不要做好人”(《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的风气痛心疾首。与朱熹差不多同时的罗仲素,对风气问题从三个层面阐述得极透彻:“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这些谈的都是当时尖锐的政治问题。宋代并非都是“昏君”“佞臣”,但始终没有严禁贪腐的有效机制与措施,打造不出良好的社会风气,从官员贪腐到读书人无德,到社会上丧失淳厚风俗,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人心大坏”,也是北宋无力抗金,南宋偏安而日趋没落的根本原因。
如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对朱熹等人的文化思想就不应一概否定。前面还说到有人对林则徐的否定,甚至对走私鸦片的犯罪行为都要翻案,更是匪夷所思。
林则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不仅是震动世界的民族英雄,也是开风气之先、第一个翻译外文著作的中国人。但有的专家却说:“林则徐‘居然’开始注意到国际法,组织了对瑞士法学家《各国律例》的翻译。”为什么是“居然”呢?难道林则徐闭目塞听才对吗?我看,这个“居然”所显露的诧异之感,源于对传统文化太不了解。《尚书》说“有容,德乃大”,林则徐那副著名对联里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即从此而来。林则徐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把“平天下”(使天下太平)视为大德,他以此律己,胸怀广阔,兼容并蓄,这难道有什么不可理解吗?
近日读到一则材料,说道光皇帝查办林则徐后,林则徐的继任者一味媚外,立刻派人到英国军舰上报喜,向敌人表示庆贺。结果人家说什么?人家说,我们跟林没仇,林有血气,有才华,是个了不起的好总督(见梁廷楠《夷氛闻记》)。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的中国人,自然急于讨好外国人,但这难道能让人家看得起吗?
中华传统文化的文明之花、智慧之树、摩云之峰,遍及寰宇,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比皆是。中华大地滋养了无数文化伟人。先秦诸子、左丘明、屈原、司马迁、班固、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苏轼、欧阳修、陆游、辛弃疾、朱熹、关汉卿、罗贯中、施耐庵、顾炎武、黄宗羲、曹雪芹、蒲松龄、吴敬梓等,哪一个不是“世界级”的文化巨匠。如果把“体制内”的人物,如刘彻、刘秀、诸葛亮、李世民、岳飞、文天祥、康熙皇帝、林则徐等加在一起,那么我国文明史上了不起的人物实在太多了,他们哪一个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哺育出来的?我国历史上的众多伟人无不个性鲜明,成就杰出,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史的积极影响不可磨灭!
人们过正常的生活,在精神层面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是什么?是讲道德,讲仁爱,讲礼敬,讲担当,谦恭和谐,诚信守义,胸怀博大,奋发向上。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精神元素,也是几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做人的基本道理,不仅早为世人所公认,且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如:仁爱之心、厚德载物、敬业乐群、礼尚往来、心忧天下、精忠报国、刚正不阿、勤政爱民、与民同乐、急公好义、重义轻利、勿以善小而不为、纵万千人吾往矣、出淤泥而不染、淡泊明志、和而不同、见贤思齐,等等,无不彰显着国人对“美德”的认同。如果没有这些美德,也便没有了健康的社会。试想,如果我们周围,全是些“老子天下第一”的人,没同情,没责任,没礼貌,没廉耻,只会损人利己、放任私欲,这样的畸形生态,难道还适宜正常人生存吗?如果说现代文明社会是“公民社会”,那么,我国的“公民”就绝不能没有健康社会所需要的美德。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传统美德必须发扬光大。
凡中国人都应当有民族自信,应当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它像长江黄河一样哺育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必将成为我国继续走向强大的重要基因。我们要坚信传统文化的不朽价值,正本清源,克服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的新、老教条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加强语文教育,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努力多做些切切实实的事。我相信,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文教育将迈出更坚实的前进步伐。
2
在中小学弘扬传统文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育人问题。开怎样的课,设哪些科目,进行怎样的教育,都要从属于这个大前提。
目前不少学校开设“国学课”。但对什么是国学,还存在不同见解。是经、史、子、集,还是“三”“百”“千”?小学学了《弟子规》,初中还学《弟子规》,妥不妥当?是不是要按照某种系统的“国学知识”框架来编一套国学教材?这些问题都应当深入研究,否则很容易费力不讨好,或者“跑偏”。
我觉得,国学知识系统化问题,适合作为高校的研究课题。对外国人讲“国学”,如果有这样的系统,也许更便于大面积推进。至于国内基础教育,则不必太追求国学知识的系统性。半个世纪的语文教学,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60年前,语法知识开始进入语文教学,那时我上高一,学的是第一本系统讲述汉语语法知识的课本,但效果很差。几年后,中央文件里有“学一点语法、学一点修辞、学一点逻辑”的提法,不强调“系统”讲,而强调学“一点”。这种提法比较符合大多数学习者的实际。但接下来年复一年,这个“一点”又向“系统性”发展,不仅现代汉语如此,古代汉语、文体知识莫不如此,脱离实际的问题越来越多。张志公先生是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奠基人,但他认为这个知识体系主要供大学语法教学参照,至于中学,教师如能掌握系统的语法知识诚然很好,但对学生来说,则不必学什么系统的语法知识,而贵在知识的“精要、好懂、管用”。今天,中小学讲授国学知识,应借鉴相关教训。
“邃密群科济世穷”。属于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防止学科知识过于“邃密”。过多过细的“系统性”知识,对讲授者来说可能是一种享受,但对广大的学习者来说,除不堪重负外,实在没什么好处。
基础教育阶段,一定要加大弘扬传统文化的力度,但一定不要把追求什么系统的国学知识看得太重,不要追求什么轰动效应。牵动面大而准备不足,欲益反损,这样的教训已经不少。教育发展有自身规律。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行政命令解决,比如废除科举,清政府一道“圣旨”就废除了;比如恢复高考,邓小平同志坚决拨乱反正就恢复了。但涉及课程、教材、教法的变革则不同。我以为,大概有“三宜三不宜”——宜渐进,不宜骤进;宜科学试验,不宜搞行政命令;宜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滚雪球式地拓展,不宜完全自上而下搞“一刀切”。否则不仅难收实效,甚至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想在大面积上齐头并进,是不符合规律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其自身规律都应得到充分尊重。不同地区不同学校教学的自身规律,也应尊重。
加强语文教育,当然要尊重语文学科的实际。语文学科,是一个各方面的人都很容易发表意见的学科,但真正解决语文教学的实际问题,还得靠在第一线的教师和学生。作为一名老语文教师,我对当前加强语文教育的看法,可用三个“更好”来概括。如做到这三个“更好”,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效就很了不起。
第一,更好地把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件贯穿语文教学始终的事情抓好。汉字的正确书写不光是小学的事情。不能乱写简化字,也不能乱写繁体字;要高度重视常用字的正确书写和正确使用。大量的错别字,源于写“别字”,源于不明“字义”。只满足对“词义”囫囵吞枣的理解,忽略了“字义”,很不利于文化传承。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的语文政策,坚持语言的规范化。
第二,更好地贯彻“文以载道”原则,把阅读写作教学与育人教育紧密融合起来。不要把关于阅读方法、鉴赏方法、写作方法的知识搞得太繁太细。要把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激活,使学生确有感悟,确有成就感,从而乐读、乐写,这是最重要的方法。深化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是提高阅读写作水平最重要的保障。
第三,更好地让古典诗文教学起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读古诗文应强调“三要”:一要在“读”上下功夫,熟读成诵;二要重视积累存储,扩大视野;三要重视读“人”,从经典作品、名言佳句中读出感悟。要使学生感悟,教师要先感悟。可参考本文第三节的“习作例文”。
这三件事都是关乎语文教育质量的大事,比一套又一套系统的、近乎专业化的知识重要得多。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文化常识”的积累,但不要脱离阅读文本。离开阅读文本的“知识”,如有一点,会是好佐料,可增进兴味;“知识”太远太多了,就无法做到三个“更好”了。
在中考、高考方面,要认真总结几十年来的经验教训,稳步推进改革,防止偏、难、怪的烦琐测试练习对语文教育根本任务的冲击干扰。要坚决克服本末倒置的倾向,比如,一篇很好的文言文,课上翻来覆去所探究的重点竟然是这个“之”那个“之”、这个“而”那个“而”,要求学生细致入微地区分它们的语法功能究竟有什么不同,搞得学生昏昏然兀自不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搞,回答是要“考”。这种情形不应再继续下去。
如果有条件,我主张在现有语文教学框架不做大改动的前提下,适当穿插点试验性的“专题教学”。现有的语文教学框架,问题很多,但若骤动大手术,弊大于利。所以“专题”试验要穿插进行,认真试验。所谓“专题”,即围绕弘扬传统文化、以读“人”为主旨的专题。比如:“读‘百世之师’的孔子”,“读‘忠君爱国’的屈原”,“读‘名山事业’的司马迁”,“读‘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读诗仙李白”,“读诗圣杜甫”,“读‘精忠报国’的岳飞”,“读‘天下情怀’的顾炎武”,“读‘有容乃大’的林则徐”,等等。
(1)关于课程安排。高中阶段,一学期开展一个这样的专题教学试验即可。可以连续搞几个学期。如把它看作若干相连的教学模块,便也具有“课程”的意义。但试验阶段不必把它独立出来,可在常态语文教学中穿插进行。通过试验来检验效果,摸索经验,锻炼教师。有效果,有经验,有骨干教师,试验就有了生命力,课程上的进一步改革也就有了基础。
(2)关于教材。每个专题可编一本小册子,由三个板块构成:①相关“作品·文献”;②若干篇对学生有引导性同时也是学生可学习可借鉴可超越的“习作例文”;③一组“思考探究”题目。(见本文第三节示例。)这么编,与以往教材编法有些不同。主要是最大限度为各类学生参与学习创造条件,打破“精读”“泛读”的严格界限,突破原先所谓“语文知识”的僵硬框架,让各种水平的学生都可以读可以写,都可以受益,给学生思考留下较大空间,留下充分发散余地,同时也便于借助网络互动优势来优化学习效果。比如相关的思考探究,相关的讨论作业,都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
(3)关于教法。大致可用“精讲—讨论—分享—提升”的四个环节来概括其教学模式。即:①课上“精讲点拨”引路;②以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思考探究题来引导学生课下讨论、切磋,充分发挥学生间相互激励的作用;③课上进一步分享、碰撞、启发,然后课下进一步完成写作作业,并讨论切磋、评改提升;④课上共享成果并进一步总结提升。如果利用网络“异步实时互动”的功能,对讨论、再讨论过程实施持续引导,效果一定更具震撼力。
(4)关于教学时数。这样一个“专题”,把学生自学时间包括进来,可用4~5周,而课上时间,能保证5课时即可。为了保证试验效果(特别是自学、讨论、作业的效果),这5课时可以不连续使用。比如,第一环节精讲点拨,用第1、2课时;讨论,再讨论,则主要在课下,也可利用网络。待讨论、切磋到一定“火候”再用第3课时,课上碰撞、分享。然后再在课下进一步完成写作作业,互评、修改、提升。当作业达到一定质量,再用第4、5课时共享专题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提升。至于第2与第3课时之间,第3与第4、5课时之间,究竟间隔多长时间为宜,则从实际出发。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不容易使学生的自学实现有效突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给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充分的时间,只想着怎样把学生纳入教师自己解读作品的既定轨道,学生的巨大潜力没发挥。而一旦学生有了较充分的时间,教师因势利导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潜力必将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效果定会很好。所以在专题教学试验中要改变过去一课时或一单元教学在课时使用上的旧常态。不一定这节课的作业下节课就交,不要写什么都限定一课时、两课时内完成。真正解放思想,学生就会令我们刮目相看。间隔的时间如果需要长一点,比如需要一周、两周,怎么办?这很好办。按原有教学计划,该学哪篇课文学哪篇就是。按原有教学计划学课文,同时穿插进行“专题教学”试验,这就是原有教学框架不做大改动。这种“多元化”学习,完全可以成为新常态。
类似上述的做法,几年来已经有不少教师试过,效果是好的。主要好处:①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可更充分体现,学生和教师都更有成就感;②保持现有的语文教学框架,可操作性强,易于实施试验。
当然还可以进行其他类型的试验。
总之,教学中的创新,一定要经过试验,不断总结经验,集腋成裘。不集腋,不仅缝制不成漂亮的皮袄,弄得不好还会缝成“皇帝的新装”。
3
专题教材,可以是一本几十页的小册子。试以“读‘有容乃大’的林则徐”为例,对其体例说明如下。
[作品与文献]
(说明:这是第一板块。选材总量不妨多一些,少数精讲,多数略加点拨,主要由学生自读。)
1. 林则徐“对联”8~10副
①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②敬能慑心,勤无废事;恕以成德,俭可助廉。
……
2. 林则徐诗文
诗一组(10首左右),文一组(10段左右,书信节录为主)。
3. 相关文献及作品
①关于“鸦片战争”史料节录;
②中外人士有关林则徐的评价;
③林则徐同时期人的诗作一组。
[习作例文]
(说明:这是第二板块。例文可多种多样,有些例文应当对学生的自读有引导性,有些例文在写作上可供学生模仿,有些则可鼓励学生超越。教学中可随机补充学生例文,要充分重视“学生资源”的重要作用。补充的“例文”,文体不限,散文、诗歌、对联、小说、戏剧均可。)
例文一
林则徐的“有容”
林则徐“有容乃大”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是林则徐任钦差去广东查禁鸦片时,挂在会客室里的对联,流传很广。今天许多领导干部、公司老总,也喜欢在办公室挂这副对联。
其中的“有容”,出自《尚书》:“有容,德乃大。”意思是,“有容”就能有大德(最高尚的道德)。林则徐的对联,把“有容”和“海纳百川”的比喻联系起来,这个“有容”的意思就更丰富了,可以有包容、容纳、吸收、虚心等多重意思。下面先说说这副对联的大意,再进一步揣摩林则徐的“有容”。
总的来说,这副对联表达的是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他向往容纳百川的大海,会像大海那样善于包容;他向往高耸入云的千仞绝壁,会毫无私念地在这样的绝壁上奋力攀登。这副对联挂在会客室,来见林则徐的人立刻就会明白:在这里什么都可直说,林某人都听得进去,但有损国家的事最好免开尊口,否则一定碰壁。但这副对联并不是专写给别人看的,它反映了林则徐为人的一贯风范,也是他时时砥砺自己的座右铭。“有容”是这里的一个关键词语。
林则徐天分极高,善学习而不满足。他“初中二年级”,也就是14岁时就考中秀才,答卷非常出色,其中如“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天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等,当时即成为众口传诵的佳句。但林则徐从不满足,他秉承“学以致用”精神,求知不辍,特别重视在实践中学习。他在江苏、河南等地为官时,多次治水救灾,不仅组织几十万人筑堤排水、抢种作物、挽回损失,还悉心调查,研究资料,成为极有造诣的水利专家。林则徐是我国第一个提出开发北方水利、发展水稻种植的人。记得20世纪50年代,有人对北方种水稻持疑义,权威专家便引述过林则徐当年的真知灼见。林则徐不懈学习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仰。
在禁鸦片这件事上,林则徐的“有容”更是超乎寻常。林则徐一直高度关注鸦片走私问题,经深入考察,他认定:不禁鸦片,国家财政必崩溃;要禁绝就必须断其源——与英国开战。因为英国是祸首。只有打败英国,才能根绝鸦片。但当时清政府高层意见分歧。林则徐在湖北当巡抚时,道光皇帝向各省第一把手征询意见,结果8∶21。主严禁的8,不主严禁的21。林则徐很焦虑。但他并不简单看待这一结果,而是立刻对各省的奏章逐条整理分析,选择吸纳一切有益见解。当时的两广总督邓廷桢,也曾不主严禁,但林则徐认为这是可团结共事的人。后来林则徐到广东当钦差,邓廷桢与他合作很好,成了生死不渝的战友。
林则徐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他接受钦差大臣任务后,谢绝一切高官宴请,第二天就离京,一天都不耽搁,但到了舒城(今安徽安庆)却停下来,专门邀请田小泉会面。田小泉不过是个六品小官。这就如同一位国务委员跑到千里之外去见一个处长。为什么?就因为田小泉当县令时,曾有过缉获鸦片一万多斤的政绩。林则徐知道这很难,鸦片贩子背后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不知这位田县令用了什么办法,林则徐要当面“取经”。
林则徐的“有容”,尤其可贵的是高度重视学习外国知识。自乾隆皇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清政府对外国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大官们连英吉利、美利坚是两个国家都不清楚。但林则徐知道,走私鸦片的根子在国外,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睁开眼睛,明白外国是怎么回事。他离开北京时,请了一位曾在印度受过教育、懂得英文的老人同行。到广州后,又请来几位会英语的华侨和澳门教会学校的学生,专门翻译洋书洋报。伦敦新版《世界地理大全》《中国人》以及瑞士法学家的《各国律例》等最新著作,都立即翻译。这样的“有容”,在当时无异于石破天惊。我国翻译外国书籍,从林则徐开始,所以林则徐被称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有容”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人树立远大的志向,教人道德高尚、忠贞不渝、胸怀天下。在这方面,林则徐是中国人的楷模。
例文二
“有容乃大”和“无欲则刚”
林则徐的“有容乃大”和“无欲则刚”是联在一起的。“容”和“刚”,看似两种很不相同的气质,但在林则徐身上高度统一。林则徐对外国的东西能兼容,虚心借鉴,但对走私鸦片的犯罪分子毫不留情,坚决打击。
1839年,他的“虎门销烟”震惊中外,英国借鸦片掠夺中国财富的链条遭到毁灭性打击,接着林则徐又多次痛击英军,让英国舰队在广东无隙可乘。林则徐是民族英雄,因为他坚持正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外国洋行的职员、翻译以及外国轮船的引水员,这些清政府所不屑一顾的小人物,林则徐都团结任用。他能把走私鸦片和与外国的正当贸易区别开,把英国走私贩子和英政府区别开。因此,他一旦“发力”,对敌人的打击便分外沉重。
据见过林则徐的外国人描述,他个子不高,脸型微胖,并不是个凶巴巴的人。但英国海军头目很佩服他,称他有血性,有才气。这大概说明,林则徐的“刚”,是一种内敛的刚,外柔内刚。
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被史学家高度评价,认为这拉开了我国近代史的帷幕。这一壮举,无疑是对林则徐“无欲则刚”的极好注脚。轰轰烈烈的“虎门销烟”,反映出林则徐性格的刚强,而林则徐在更多事情上的坚韧、隐忍,也同样反映出他的刚强。
林则徐力主杜绝鸦片,但道光皇帝真要委派他到广东禁烟时,开始他并不应允。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原知此役乃蹈汤火,而固辞不获,只得贸然前来,早已置祸福荣辱于度外。”这告诉我们,林则徐曾经一再请辞。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高层“主禁”与“不主禁”的比例是8∶21啊,如果林则徐去广东走走过场,当然不必“固辞”。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林则徐怎肯敷衍了事呢?他要切断鸦片走私的根,要击败英国,若一旦打起仗来,朝廷上的冲突就会尖锐化,到那时道光皇帝完全可能改变主意,那就非坏事不可。这是林则徐最大的担心,但又怎能向道光皇帝说“你以后不许改变主意!”即使这么说也没用,道光皇帝如果反问“你怎么知道我以后会改变主意”,林则徐还能说什么?所以他只能把担忧隐忍下来,再三“固辞”委任。但连续8天,道光皇帝连续8次单独召见林则徐,林则徐不能再辞下去了,“只得贸然前来”。这个“贸然”与现在不同。现在“贸然”指“轻率”,而这个“贸然”指眼睛看不清路,跌跌撞撞往前走。林则徐实在看不清道光皇帝什么时候会改变主意。但他既已以身许国,便置个人祸福于不顾,即使是千仞绝壁,也要毅然攀登。他没有私欲,他有攀登的勇气!
但不到一年,林则徐担心的事果然发生了。“虎门销烟”后,目光短浅的道光皇帝认为大事已定,打算“封关禁海”,把外国人统统赶走,断绝一切对外贸易。这纯粹是一厢情愿。鸦片走私是英国重要的财政来源,“虎门销烟”让英国吃了大亏,英国怎么可能甘心呢?事情怎么能如此简单地解决呢?于是林则徐以极大耐心说明:禁鸦片走私与对外贸易是两回事,外贸有益民生,不可断绝。林则徐还指出,若断绝一切外贸,就等于让各国都站到英国一方,十分不利。林则徐认为不能“封关禁海”,而需要立即加强海防建设,解决中国船舰大炮落后这块“短板”。而道光皇帝全然不听。林则徐只能在广东竭尽所能加强海防。当英国舰队大举前来时,在广东未能得逞,却在毫无防范的浙江轻易得手,并北上大沽,迫近京师。这一下,道光皇帝方寸大乱,赶紧乞求和平,答应敌人开出的无理条件:查办林则徐、赔偿广东鸦片损失。
就这样,林则徐被免职,接着又被革掉一切职衔,远戍新疆伊犁“赎罪”。但英国人的胃口远未满足,继续扩大战端。道光皇帝派出的一个又一个宗室重臣,不是畏敌如虎,就是不堪一击。到1842年夏天,英国战舰直泊南京江面,道光皇帝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同意租借香港,才算告一段落。与此同时,有能力对付英军的林则徐,却跋涉在西行“赎罪”的路上。林则徐的新疆三年,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黑暗的三年。快60岁了,明明有大功,有挽回危局的能力,却只能孤身一人,远涉大漠去“赎罪”,这是任何人都难以接受的残酷现实。这件事,暴露了道光皇帝的低能。这个皇帝不仅目光短浅,驾驭不了大局,而且个性偏狭,越是自己节节失算,越要置林则徐于死地。大清皇朝从此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与道光皇帝的低能有极大关系。而林则徐呢,他牢记自己的座右铭,以“有容”之心,包容着对自己的不公正待遇;以面对千仞绝壁不懈攀登的勇气,继续尽其所能,多做对老百姓有益的实事。
很多人对林则徐“挨整”义愤填膺。有的大官甚至愿意领衔募捐,要募一笔大钱交给朝廷替林则徐“赎罪”。事情还没发动,江南读书人就集资数万两白银。林则徐听说此事,星夜驰书,让儿子林汝舟前往道谢,并坚决制止。林则徐用“雪窟冰天亦壮游”的诗句安慰同情者。意思是,新疆冰天雪地,是他这个福建人从来没领略过的,就把“发配”到边疆雪域,当作怀抱壮志的一次远游,又有何不可呢?林则徐没有因为年老多病,远在荒漠而消极。他不畏艰辛,考察新疆各州地理,在地方官员支持下,浚水源,辟沟渠,屯田垦地,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也使边疆少数民族的民生得到很大改善。新疆著名的“坎儿井”,就是林则徐推广而发展起来的,后世怀念他,人们把“坎儿井”也称为“林公井”。
道光皇帝最亲信的人、伊犁将军布彦泰,是林则徐的“管教”,但他给道光皇帝的“密折”却对林则徐赞不绝口:“奴才鼠目寸光,平生所见之人,实无出其右者。”无出其右,就是没人比林则徐棒!
博大的胸怀,毫无私欲地奋力前行,这是中华民族“脊梁”的伟大品格!
[思考与探究]
(说明:这是第三板块。有关的题目,可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随机调整补充。)
以下各题供选做,可个人独立完成1~2题,也可自由结合成小组,合作完成。
1
自选林则徐的一副对联和一首诗,分别述说其大意,并分别写出自己的阅读感悟。
2
请你结合习作例文,分别试拟五副对联,从某个角度对林则徐有关事迹加以概括。
3
道光皇帝倚重宗室祸国,又把屡建功勋的林则徐一再置于绝境。面对如此待遇,林则徐却一忍到底。对此你怎样评价?
4
选择林则徐生命中的某一时刻,设计与林则徐的一番对话。让我们借助对话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探知他的内心活动和行为动机,或反映你对他彼时行动、心境的认识与评价。
5
魏源对林则徐的称赞,等于说林则徐是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这一评价,引起你哪些进一步的思考?
6
请根据你对我国历史上相应人物事迹的了解,以“林则徐与某某”为题,写一篇文章。
7
参考前面的习作例文,请你写一篇《读林则徐》。争取比提供的例文写得更好。
8
围绕本专题内容,自拟题目进行探究,写成文章。
转自:“语文教育研究”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